“实战”的收获
2018-11-26黄佳园
文/黄佳园
从其中口回到学校,已半月有余。很荣幸,能够在徐主任筹划的这次“认识实习”的活动中,担任一次,经历一次,感受一次,认识一次。
记忆之一,是到达目的地之前的那一段崎岖山路。那条路可谓是蜿蜒盘旋,坡陡坎深,沿途的破旧村舍和灰蒙天色,像是说好了似的,与我出发时的未知心情不谋而合。就在我“全神”关注各种大弯、小弯、急弯、陡弯的轮番轰炸之余,有一个念头已隐隐在我的心底升起——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那里有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承担着什么样的任务,他们为什么选择、又因什么坚守选择?带着这样的疑问或是好奇,车,已开进了营区大门。
低矮的营房,傍山而居;不时出现的队列身影与忽远忽近的朗朗口号声,已全然说明了这里的一切都有条不紊。我也迅速进入“状况”,随梁召今老师、郭震老师一同完成全迷彩惠民演出的排练、走台、联排工作;随之进入“三加一”的创作排练阶段,即三个舞蹈作品,一个歌曲表演唱。说到创作,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作为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艺创演系的一名教员,对自身专业能力的精进不应仅仅停留在学术范畴,而更应该珍惜每一次走进基层、走进连队的机会,把发生在你、我、他身上、身边的一桩桩故事收集起来,也许灵感并不一定蜂拥而至,但至少闪光的那一笔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就如同从葫芦地到老营盘,虽不过百米之远,但歌曲《实习之歌》《军营的彩虹》,舞蹈《彩虹从这里升起》《夫妻哨》《永不消逝的电波》,独白话剧 《老营盘往事》,小品《夫妻哨》等都是教员与学员们在一步步的酝酿与推敲中,把握细节,完成构思,继而展开创作。也许我们离艺术精品的标准还相差甚远,但是,这些作品却饱含了艺术“真、善、美”的创作追求;这也同时说明,军事题材的文艺创作,必须要接地气,从事军事文艺创作的人更要有诗人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决绝与厚重。
营区教导员与我同岁,在这里干了7年,是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我其实特别想问他,当时选择与这样一个山坳发生联系,是处于怎样的考虑?但是,话到嘴边,又被咽下了。这7年的坚持与坚守难道不就是最好的答案吗,他的话很少,但简短的言语中,却能够感受到他满满的自信与笃定。与他闲聊时,正好看到女兵换班,她们是24小时三班倒,8小时一换,全年无休。听教导员说,由于长期作息不规律,这群不到20岁的女兵几乎每个人都有或轻或重的妇科疾病;很难想象,在她们扛起高压、挑起重任的同时,还经受着病痛对她们的折磨,但这一刻与上一秒的完美反差,恰恰说明了她们异于常人的精神品质。无数默默无闻在岗位坚守、奉献的战友,就如同夜空闪烁的繁星,大家心系一个信念,用渺小诉说着平凡的伟大。
返回学院后,突然对办公楼前悬挂的“贴近实战,教战研战”的标语格外敏感。八个字,三个“战”,这足以说明强化备战打仗鲜明导向的政治要求和形势所迫,这也是改革对我们自身岗位任职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标准。在我看来,作为一名从事军旅艺术创作专业教学的教员,我们很难在一夜之间补齐“如何打仗”的所有知识结构,但是,这决不能影响我们对这八个字的认识与落实。我对这“一字三处”有这样的理解,一之“战”,就是向部队靠拢,了解部队之情况,掌握部队之需求;二之“战”,即为在立足部队之需求的前提下,设计教学内容;三之“战”,就是研究部队与院校、岗位需求与任职能力的关系。用一句概括,就是向部队靠拢,教能够胜任部队岗位任职需要的能力,研究院校与部队、专业与岗位衔接的关系。虽然,我在其中口只待了短短7天,但深感一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的重要性,我们的学员在任务面前,打破专业壁垒,力求将专业优势发挥极致;音乐专业的陈厚方,在完成作词、作曲创作任务的同时,还是各场演出的音响保障;而文学专业的学员在发挥文笔优势之余,也热情参与了器乐演奏;舞蹈专业的学员勇于尝试,完成了戏剧表演、歌曲演唱等多种风格的节目形式;而戏剧专业的学员则在完成节目演出的同时,自觉承担了舞台监督等一系列工作。这些仅仅是专业领域的,在与部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求他们要有觉悟,懂组织,会操作,善管理,不仅内务有模样,还要学习、工作有质量。认识实习就是创演系学员的一次“实战”,而“实战”就像是一个大熔炉,所有的学员在这个大熔炉中自觉承担、自觉成长,恍然发现,一个人能够“自觉”进步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个财富。而这些细节的变化也正是对“眼睛里永远有任务,脑子里永远有挑战,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的最好诠释。而这次经历,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只有立足“一专多能”这个目标,才能跟上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担当。
那些扑面而来的收获,正如同一粒种子,在心底发芽。让我们继续在军队文化工作的历练中淬火加钢;让我们继续在改革强军的征程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