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材 追溯源头
2018-11-26范大阳
范大阳
【教材重现】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平均数”第二课时(99~100页).
问题1:为了解某市九年级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情况,抽样调查了该市200名九年级学生上学期参加“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天数,并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图1)如下:
图1
求这200名学生参加“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平均天数.
小丽的算式为:
你认为上述两种算法哪一个正确?为什么?
这200名学生参加“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平均天数,不仅与参加活动的天数有关,还与相应的人数有关,因此小丽的算法是正确的.
这里的人数10,30,60,50,50分别是天数2,3,4,5,6的“权”.那什么叫做“权”呢?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不仅与这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值有关,而且与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有关.我们把衡量各个数据“重要程度”的数值叫做“权”.这样算出来的平均数4.5就是数2,3,4,5,6的“加权平均数”.
由“问题1”而产生的变式问题在各地中考中极其常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例1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某校学生参加献爱心捐款活动,随机抽取该校部分学生的捐款数进行统计分析,相应数据的统计图(图2)如下:
图2
(1)该样本的容量是_______,样本中捐款15元的学生有________人.
(2)若该校一共有500名学生,据此样本估计该校学生的捐款总数.
【解析】(1)50,10.
(2)样本中平均每人的捐款数为:
所以9.5×500=4750(元).
这里的15,25,10分别是捐款数5,10,15的“权”,9.5就是5,10,15的“加权平均数”.
关于这种统计图的题目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再看一例.
例2为了解某种电动汽车的性能,对这种电动汽车进行了抽检,将一次充电后行驶的里程数分为A,B,C,D4个等级,其中相应等级的里程依次为200千米,210千米,220千米,230千米,获得如下不完整的统计图(图3).
图3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问这次被抽检的电动汽车共有几辆?并补全条形统计图.
(2)估计这种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行驶的平均里程数为多少千米?
本题考点: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加权平均数.
【解析】(1)具体过程略.共有100辆电动汽车被抽检,补全统计图如图(图4)所示:
图4
这里的10,30,40,20分别是里程数200,210,220,230的“权”,217就是200,210,220,230的“加权平均数”.
【总结】看了这两道题目之后,不知同学们是否发现了规律.这类求平均数的问题,分母总是权数的和,分子是各个项目的权与代表该项目的具体数值的乘积的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
当然,这类问题不止是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现,还有以表格的形式出现,我们再看一例.
例3贵阳市“阳光小区”开展“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活动,一个月后,社区居委会从小区住户中抽取10个家庭与他们上月的用水量进行比较,统计出节水情况如下表:
节水量(m2)0.3 0.4 0.5 0.6 0.7家庭数(个)2 2 4 1 1
那么这10个家庭的节水量(m2)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0.47和0.5 B.0.5和0.5
C.0.47和4 D.0.5和4
【解析】这1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
处于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是0.5.故选:A.
这里的2,2,4,1,1分别是节水量0.3,0.4,0.5,0.6,0.7的“权”,0.47就是0.3,0.4,0.5,0.6,0.7的“加权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