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轮滑的开展对轮滑与短道速滑之间后备人才培养的迁移研究
2018-11-26黄淑婷尹忠根
黄淑婷,尹忠根
轮滑作为我国的一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其大众化趋势得到不断的提升,校园轮滑的推广活动使轮滑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同时,2022年我国将在北京张家口举办第24届冬奥会,短道速滑作为我国冰雪项目的优势项目,但也面临着队伍萎缩,后备人才不足的困境。轮滑项目与短道速滑的技术动作与体能要求接近,从轮滑项目选材到短道速滑项目中来,有利于解决其后备人才不足的局面,同时也能反哺轮滑项目的发展,二者可以形成良好的迁移效果。校园轮滑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符合全面发展的要求,扩大了轮滑项目的影响力,也为短道速滑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1 校园轮滑发展背景分析
1.1 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
素质教育重在提高人的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结合与教学环节当中,但是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加强青少年体育,提高青少年健康体质对于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轮滑项目趣味性强,拥有广泛群众基础,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2017年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7年全国青少年体育活动计划》,轮滑与篮球、排球、田径、游泳、武术、乒乓球、击剑八大项目列入2017年全国青少年体育活动项目中。在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中国轮滑协会的领导、支持下,已经在全国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学、中学和小学陆续开展了阳光体育“轮滑神州”校园行活动,轮滑项目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培养其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思想提供了好的借鉴,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1.2 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22年北京—张家口已成功申办冬季奥运会,目前现阶段我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选拔生源地单一,后备人才储备形式老化,运动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已不能满足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步伐,与夏季竞技体育项目相比发展不协调[1]。轮滑项目相比冰雪项目其对场地的限制性小,在全国各地都能够开展,且青少年对于轮滑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在校园中开设轮滑项目符合青少年的兴趣需要,同时为我国短道速滑项目建立强大的后备人才储备。这种通过普通学校的培养和教育来发展竞技人才的方式是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趋势,也是解决传统三级训练模式的学训矛盾、运动员退役就业等问题的良好途径,为解决当前冬奥会后备人才不足,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 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困境
2.1 后备人才相对缺乏
2015年7月申冬奥成功的时候,在全国11个开展竞技体育的省级单位以及国家队,冬季项目注册运动员总数仅有5000余人,其中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冰球、冰壶人数较多,近4000人,占了冬季项目总数近80%,而从事雪上项目的运动员以及花样滑冰运动员仅为几十至一二百人[2]。对比夏季奥运会,有的项目注册运动员就达到了一万多人以上,可见冬季奥运会冰雪项目后备人才的缺乏。
此外,我国短道速滑青少年参训人数也偏少,据统计,我国15-18周岁的短道运动青少年选手有400-500人,加拿大
青少年参训人数约是1000人,韩国在此年龄段的青少年参训人数约是1500人,我国与加拿大参训人数比例约为1:2,与韩国的比例约为1:3,在人数上与韩国、加拿大等国差距悬殊。青少年参训人数少,培养出的后备人才数量自然不足[3]。
2.2 选材范围小、选材模式单一
在选材范围上,冬奥会冰雪项目人才选拔与夏季奥运会存在较大的不同,由于资源配置的问题,南北差异明显。目前我国冰雪项目的选材以东北三省为主,即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这三个省份又以黑龙江省为主,选材占比达70%以上。北冰南展是我国提出的发展冰雪项目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但是就其实质而言,其效果还有待检验。
在选材模式上,冬季奥运会冰雪项目还是以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弊端和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具体体现在学训矛盾突出、运动员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等方面,面对这些问题,冰雪项目必须拓展选材模式,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冰雪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3 轮滑与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的迁移
3.1 轮转冰
“轮转冰”是2016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后提出的项目,旨在打破轮滑项目与冰雪项目之间的壁垒,建立两者之间的通道,解决当前我国冰雪项目后备人才不足的窘迫局面[4]。轮滑运动在中国的历史已有35年,拥有数千万的轮滑参与者,短道速滑项目也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之一,根据资料统计,我国近几届冬奥会速滑项目成绩稳步提高,尤其是短道速滑项目已经栖身世界前列,但是一个项目仅靠极个别优秀运动员支撑是不够的,必须有强大的后备人才基础才能促进整个项目综合实力的增强,且短道速滑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其主要开展都在北方,而轮滑由于开展起来比较方便,受场地限制较小,从事人员众多,校园轮滑的开展吸引了众多儿童青少年参与到轮滑运动中来,对于“轮转冰”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后备人才储备。
3.2 冰促滑
“轮转冰”项目促进了轮滑与冰雪项目之间后备人才的互通,对于解决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冰雪项目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反哺促进轮滑运动的发展。“轮转冰”与“冰促滑”项目提出来之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轮滑走向冰雪项目,更多的轮滑比赛也展现在大众视野当中,加之轮滑运动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娱乐性,吸引了无数的青少年儿童加入到轮滑队伍当中来。另一方面,轮滑运动为短道速滑运动提供后备人才的储备,短道速滑运动员也可转项为轮滑运动员,实现二者后备人才培养的共享。
4 轮滑与短道速滑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4.1 教体结合
在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中国轮滑协会的领导、支持下,全国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学、中学和小学陆续开展了阳光体育“轮滑神州”校园行活动,轮滑项目在校园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许多学校将轮滑设置为特色课程项目,为轮滑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轮滑与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方式上提供了思路,即以教育系统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教体结合模式。教体结合模式与传统的三级训练网模式和体教模式不一样,它能够较好的解决传统训练模式中的学训矛盾,运动员退役就业难等难题,实现了体育与教育的真正并轨发展。
4.2 跨界选材
跨界、跨项选材是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更好地促进我国奥运参赛选手在新设奥运项目和一些基础薄弱项目上夺取佳绩的重要举措[5]。将同属一个运动项群的运动项目,或在有相似运动特征和属性的项目间进行优秀运动员选材和培养,有其客观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如体操运动员转项为蹦床运动员,篮球运动员转项为赛艇运动员等。轮滑与短道速滑之间相互跨界选材,即轮滑可转短道速滑,短道速滑亦可转轮滑,二者相互融合。速度轮滑与短道速滑的比赛场地周长分别为200米和111.12米,相比速度滑冰项目的周长400米场地更为接近,所以速度轮滑的技战术也与短道速滑更为相似,同时,速度轮滑和短道速滑都为集体出发,所以在南方的优秀轮滑选手在转到短道速滑项目上会适应的更快。近几年,在速度滑冰的赛场上呈现出不少短道速滑运动员转项成为速度滑冰运动员的现象,两个项目在滑行的供能方式基本相同,滑行姿势及弯道技术对于短道运动员来说优势很大,因此,实现二者的跨界选材在实施程度上难度较小,是二者后备人才培养的良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