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育社团联动模式研究
——以肇庆学院为例
2018-11-26TakingZhaoqingCollegeasAnExample
——Taking Zhaoqing College as An Example
1 引言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其中提出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1]。肇庆学院在当年下发文件之时在体育与健康学院内召开会议,向各位教师传达,并修改了教学大纲,以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相结合的授课和考核方式。在全校开展体育大会,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并得到了各学院的大力支持。现如今距离实施颁发文件与实施已过去三年,在三年中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略好于之前,教师也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但一周一次体育课程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没有明显成效,特别是大三、大四的学生没有体育课程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其体质测试各项指标略有下滑,在体质测试中可以看出,有些同学测试肺活量的成绩远不如大一、大二的学生。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由对体育具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它作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对于弥补体育课教学不足,发展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和增进健康的有效途径[2]。通过一年的体育项目学习70%的学生因没熟练掌握运动技能,所以不能在今后的体育锻炼中运用,更不能通过所学项目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这种情况下对体育课程和体育社团的联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为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场所和平台。
2 肇庆学院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开展情况
2.1 体育课程开展情况
肇庆学院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为大一、大二年级,公共课程开设项目为21科,授课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学习内容的选定以教师制定为主;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期中和期末,其中平时分数占20%,期中成绩分为理论考试(大一)和体能测试,期末主要以专项成绩为主,通过考核方式能够看出在授课计划分布上也是根据此设定,所以在体育课中不仅学习专项还要对体能进行练习。开设的科目较多,学生可根据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项目进项选择,但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生对于项目的接受能力和存在的水平不一,大学体育教授课程主要以初学项目为主,很难讲到高层次技术,因学生中接受程度的快慢有关。
2.2 体育社团开展现状
高校体育社团是符合高校体育改革发展方向的, 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它有力地补充了学校传统体育工作的不足, 倡导学生自主能力和灵活性的结合, 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也使学生在体育社团的活动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现阶段肇庆学院在学校团委注册体育社团共有11个,现开设体育课程21门,社团开设的项目与学校体育开设课程相差较多。体育社团主要是学生由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练习过程,在调查中多数社团在初始纳新阶段人数达到100-200人,而在后期练习过程中人数不断减少,有的只在纳新中见到,学生为获得实践分数而不得不参与到体育社团,但没有真正做到运用平台发挥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
2.3 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联动的必然性
大学体育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大一、大二年级,占大学总人数的一半,而大学体育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主观的锻炼的意识,大三大四年级学生作为学校的一部分,在没有体育可得情况下,参与体育锻炼逐渐减少,而建立平台非常关键。大学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阶段是思想灌输和技术的提升的重要阶段,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锻炼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研究,我国有68.8%的体育人口的体育运动习惯是在学校体育中形成的。学校体育在体育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具体实施质量水平上,也影响着学生的整体锻炼效果[3]。体育社团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其共同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学会专项技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两个组织相互促进,体育社团也是高校体育代表队的后备资源[4]。
3 体育社团与体育课程联动的构建
3.1 建立组织管理模式
现阶段我校已开展体育单项比赛活动,每年举行一次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等新生杯(大一)比赛,常规赛事涉及项目为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其他未能把所有项目以竞赛形式开展起来,很多学生在参与一段时间后由于没有动力和兴趣慢慢退出练习。体育社团主要的上层管理为学校团委,由一名体育学院专项教师作为负责教师与校团委共同组建管理学生社团,但多数社团体育教师未能够做到指导的责任,所以对于指导教师和参与学生要制定管理模式。在校期间参与体育锻炼每周除体育课外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5小时。首先从量上进行严格把控,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签到;其次在练习质量上有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进行指导联系,低年级自主练习的手段进行练习;最后学校对于长期坚持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学生(以一年为一单位)进行综合加分4分,以二级学院为单位进行督促引导式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每个学院参与人数要达到50%以上,各二级学院也成立相应社团的分会,最终每年以项目为分类进行各二级学院体育竞技比拼。
3.2 合理分配场地
肇庆学院的大学体育课程主要面对大学一、二年级,一年级授课时间为3-4,5-6节;大二年级分布同一时间段为7-8。据初步调查肇庆学院共有两个田径场,每片场地每天自主参与锻炼的学生达500人,其余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轮滑场等地在每天5:-6:30期间每个场地爆满。学生空余时间和每天锻炼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4:30-6:00;但由于场地有限,限制学生的参与质量和技能的提高。对于课程时间分布可把大二年级的时间段一部分分布在5-6节,使每周每个项目在周三或周五的时间段在7-8节场地空出,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场地。每天上午各场地活动人数主要为上课人员,可把课程向上午3-4节进行调整腾出时间和场地为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学生提供场所。
3.3 体育社团与体育课程专项的匹配
我校体育社团数量和体育课程开展不相配比,应把现开展的每一项课程成立体育社团协会,使得未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多项选择,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高年级带动低年级,高水平带动低水平的学习方式。学生需求促动和教师引领专项学习的联动模式,体育课程的开设种类大于体育社团的数量,补充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的空白。社团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作用,每周对学生社团参与情况和运动技能进行指导与督促,了解学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大三、大四年级,由于没有体育课程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近几年的测试中呈现下降趋势,体测成绩与大一大二年级相比有所下滑,所以提高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要贯穿整个大学的每个年级,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建立良好的平台。
3.4 建立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互动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肇庆学院的大学体育课程由原来的36学时改为32学时,其中上学期以体能锻炼为主,专项技能学习为辅,下学期专项技能学习占学时70&,体能练习占学时30%,其中包括体测考核50米,800米和1000米,占据两课时;根据各项目不同考核占据2-4学时,理论课每学期一次2学时,依据以上学生在正常上课时间内参与体育锻炼每学期最多为26学时。建立社团与课程互动就要以年级、技术水平进行分组,学生在课堂中的技能没有掌握的在社团中可以得到锻炼,学生间可以相互交流,教师进行指导,在掌握课堂中的技能后,学生在上课中也能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进而达到预期效果,通过一项体育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在社团与体育课程的相互构建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是课内外一体化的表现,每周除体育课外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少于两次作为学生平是成绩记录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在成绩划定中此项可作为大学体育总分的25%来划定学生的分数,主要以参与性和学习效果来界定给予分数的高低。
3.5 推选各项目优秀学生组队参与竞技比赛
肇庆学院在每年组织的省级大学生比赛中甲组参与度较低,其主要由于教师未能把水平较高学生组建成立比赛组进行训练;学生参与主要以锻炼为主没有引导到竞赛层次;学校对甲组参赛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依据以上因素在社团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不同项目特点公共体育部专项教师进行指导,每周除体育课外至少两次集中训练,这样既能够发挥教师在专项中的特长,又能够让水平较高的学生通过训练和比赛进一步提高技能,使体育项目在体育社团和课程中发挥最大优势。在学校内部和肇庆市每年举办各项目的常规赛制,也可在肇庆市各高校成立联盟,先以简单目标作为动力,然后,在各阶段的学生设立高级目标,以赛牵制运动技术和培养兴趣的隐形动力,建立良好的梯队,为各年级和各层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打下基石。
4 结论
学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其实施的途径不仅在于体育课堂之上,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程和学生体育社团,充分利用体育社团和体育课程的相互联动,实行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项目一对一建设;教师对体育社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包括梯队建设、竞技比赛和课后复习);体育社团活动与课程占据课程平时分数分值;充分发挥学校管理部门职责,合理规划利用场地的相关联动模式,达到提高肇庆学院学生体质素质,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