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共享模式研究
——超越思维的惯性与定势之一
2018-11-26周守友朱兰君
周守友,朱兰君,张 锐
1 国内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空间趋势与经验
1.1 促进高校体育场馆优化共享的主要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已不仅是少数具有一定运动技能学生、教职工的活动场所,而且是体育、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混合体。并为了促进这些领域和高校体育共同发展,在多功能平台上发挥催化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建设有几个背景需要:
1.1.1 需求背景一:学生体质将纳入高校的评价体系
2012年9月16日,王登峰透露,为了弥补学校体育的薄弱环节,教育部将把学生体质融入到高校的评价体系中。体育成为评比高校办学条件优良的新标准,体育场馆与学校体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和体育项目的多样化,体育场地的种类和规格也得到了发展。质量好、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体育场馆,不仅可以保证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育课外活动在安全、公平、激烈的条件下进行,而且为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高校体育场馆也是专业建设、职业竞争和人才提升的重要平台。
1.1.2 需求背景二:“双一流”与“优质校”建设
根据教育部2016年《高职院校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下称《行动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将面临扩优保源、增强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等主要任务。开展“优质校建设”是《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省市高职院校做优做强的动力之源。
2017年9月,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的通知》,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因此,先达、未达到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大学;以及“国家示范”、“骨干”、“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优质校建设”的高职院校在其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是继续以思维的惯性、定势,单一完善传统专业学科建设、科研实力、师资实力等指标,强者以强独强、弱者恒弱。还是解放思想,以超越思维的惯性与定势结合新时代国家体育趋势、经济新生态、学校体育发展的社会需求,充分考虑和评估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理论范畴,重视学校体育价值实现导向,以高校体育场馆土地资源开放、共享发展为平台。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创“双一流”、创“优质校”建设与发展提速、提档做好理论研究和设计。这不仅考验高校“双一流建设”、“优质校建设”的思维高度,同时也提示着“双一流建设”、“优质校建设”的社会成果、综合收益将会实现的历史维度。
1.1.3 需求背景三:公共服务背景下政策支持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教育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公益活动。这在法律层面上为高校体育场馆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提出了要求。同时,通过相应的经营活动创造必要的社会经济效益,也符合减缓高校体育场馆日常维护对财政压力的内在需求。从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建设状况看,积极利用高校体育场馆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也是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落实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规格和模式,扩大资源共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育场馆多功能化方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1.2 发展趋势与经验
1.2.1 经验一:高校体育场馆功能实现与社区服务模式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田径场架空改造工程,是将原有田径场做抬高架空处理(整体抬高),上部保留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田径场,下部做停车场及学生活动和服务用房。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3692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2353.2平方米,其中停车场面积17413.1平方米(停车位495个,面向社会出租,分解周边社区停车矛盾并产生租赁收益),学生活动、服务用房及设备用房3973.8平方米)。这种模式满足了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学生社团、服务室的基本需要;同时对缓解社区停车压力,改善周边交通拥堵,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示范效益。
1.2.2 经验二:高校露天球场与艺术设计共享模式
南京艺术学院(原南京工程学院),位于南京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土地资源价值高并稀缺。对篮球场、排球场依附于田径场的南侧进行了架空和挑高,既满足了艺术设计实训场、雕塑用房和三产加工厂的用房,也没有片面减少原来的体育场地,充分地考虑了实训、实验场所和体育场地的资源共享和功能再造。没有片面只加强艺术专业场馆的建设数量,而减少或暂缓体育场馆的建设。
1.2.3 经验三:高校体育场馆共用一面墙模式
南京旅游学院在建设田径场看台时,合理利用看台西侧的剪力墙与女儿墙,并对女儿墙进行了加高,使其成为体育馆的主体部分。体育场看台与体育馆主体墙实现了共享,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不仅节省了建设体育馆主体侧墙的建设资金,而且还在土地资源节约的基础上提高了室内场馆的面积。户外课程:如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等,在雨天和异常天气下就可以进入室内进行课程的过度,而不是暂停室外课程教学。
1.2.4 经验四:高校体育场馆地下空间资源共享模式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在建设之初,除了较好地对体育用房进行布局设置,在土地共享的基础上建设了地下民防设施。地上作为体育用房,地下作为民防空间。在和平时期,把民防设施对学生进行了开放,设置为大学生创业孵化用房和实训场所。使它不仅具备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功能,还具备民防、展览、实训、学生活动中心等多种功能。这不仅体现了设计人员的智慧,而且更体现了决策者科学规划,尊重体育权益、尊重科学的宏观思维。也是体育场馆资源化、民防共享带来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的高校发展经验与趋势看,高校体育场馆多功能融合的建设模式可以改善建设资金的供应效益,减少土地浪费,低碳环保;有助于学校对社会工作岗位的提供;有助于高校体育场馆人文环境的事实建设和合理使用等。
2 国内高校体育场馆设计、决策和发展特点
2.1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建设随机式
长期以来,高校校园的主要功能区是教学区和生活区是社会的普遍认知,对体育设施的认识是从属、简化。在学校的视觉感知中,校园认知体育场馆设施的质量往往被忽视。因此,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规划中,体育场馆规模小,数量少(甚至只有一个田径场)。体育场馆位于教学区和居住区的空旷空间,随机色彩很强。当然,在这种随意布局下,不缺好点子(即位置适中,距离不远不近,规划布局较为合理的例子)。然而,大多数的规划设计暴露了校园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的随意性和意识缺位。当然,这种随机布局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些是在总体规划中没有考虑的,有的是学校不断发展和改造的结果,也是校园各个时期的不断建设和改造的结果。但无论如何,在未来的大学校园建设中,对于体育场馆缺乏条理和总体意识,从而随意布局的做法是要坚决避免的。
2.2 高校体育场馆权益实现的民主决策弱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按常理,资金逐渐充裕的各高校对体育的欠账可以补上。但体育部门在普通高校往往地处弱势和话语权势微言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日益增长需求与体育场馆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体育主要矛盾。纵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阳光体育运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全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先后出台和颁布,为广大师生、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和体育场馆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但“学生体质国内外横向、纵向比较落差大事实存在”,高校体育场馆权益问题提出一次又一次,国家发文督导体育场地建设规范、社会体育权益实现与保障一文又一文,“从娃娃抓起”成了一句刀枪不入、推诿当前责任、历史拖宕、文件会执热点的口号。上到国家,下到各省、市、教育厅、体育局,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媒体,对国家各类体育纲领、规划、指导性文件的颁布应景重视声势浩大、摇旗呐喊,体育人真是春风拂面、热血沸腾撸起袖子干!但在高校民主决策体系中,单项对于项群、体育对于专业、一声对于多人、与地域比兄弟,90%决策失效的递减效应结果,高校体育场馆权益实现却是原地踏步般的“一二一”。在诸如高校四级决策体系中,单一项目体育教师、体育部负责人、体育部分管校级领导,由下而上、需求对决策,一人提议、复议、倡议、决定的体育场馆权益实施规划、设计、资源共享建设方案,在民主的多数面前往往被束之高阁。
2.3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模式相对单一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缺乏有效灵活的运行机制,忽略了国内外先达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模式效益;简化、从属了建设模式、开放对象、运行模式和共享模式。与学校专业建设、体育产业融合、生态绿化景观、城市建设融入、物流仓储、交通发展(停车位)、民防基本要素等脱节,这些要素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高校多功能体育场馆的实现。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奥尔森提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脱离社会的文化孤岛,应该建立各种桥梁,努力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美国为代表的先达模式,体育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以商业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美国高校体育资源在建设之初,会充分考虑与职业联赛、高校NCAA体育竞赛服务性和融合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依据前人:案例参照、多面展现、不同功能实现、场馆特色、使用与修正、社会总体经验与积累、场馆建设与标准、设计与价值高度、引领与超越建设的新标准、改扩建体育场馆等;从而会提高体育场馆建设的规格和标准,在场馆建成时进行多方位的服务。然而,我国高校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建设与管理体育场馆,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较小、鲜有依先进模式改进建设,而是每校有每校的形状和规格,体育场馆建成之后问题较多,不利于比赛、不利于体育教学。体育场馆不因资金不足建设不好,而因不重视、不尊重体育规律而规划设计不好,导致建设效果的低效。另外,社会总体对体育产业的认识趋于高投入低产出,会局限于社会求同性的建设模式和规格,体育场馆设计的非体育特性,加上各级领导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弱化,导致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形式与方法相对单一,制约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发展速度,在这方面我们应积极借鉴先发国家高校的多方融合、寻求资金、服务社会的建设方式(周守友,2013年)。
2.4 高校体育场馆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不畅会影响资源共享的优化
从国家经济发展来看,对职业类高校的增量发展需求的态势看,工匠热势必造成各高校对实训、实验场所的广泛需求。高校就业导向的唯专业论,民主决策体系中所占少数的体育权倡议者,往往在民主的多数面前自甘为后,高校体育场馆土地的使用易产生矫枉过正;专业的压倒性保障势必造成校园内对体育场所的缩略式缓建和侵占,这种侵占恰恰是直接缩小高校体育场馆的规格和规模;历史的体育欠账会继续欠着,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资金会永远不足和拖宕。
另外,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共享没有相关的文件指导和约束。各行业和主管部门与高校间体育场馆资源的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了在可能的多功能共建过程中,跨行业、跨专业合作不畅,不能主动建立合作共赢的标准;高校体育场馆与社会资源几乎没有有效的沟通渠道,对外合作更是乏善可陈。这就导致高校体育场馆土地资源闲置或浪费,无法优化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设计和土地资源。因此,需要针对问题提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共享模式”、扩大相互促进、服务专业、服务社会的策略。
3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公共服务的启示与建议
3.1 制定支持政策,建立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管理体
当前,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除上课和校内一般体育活动使用外,公共服务空间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主要是单一式管理,主要有学校、外包租赁两种单一管理模式。学校的单一管理注重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更加注重招生和就业。其中专业竞赛、学团工作、文艺汇演、军训演练为主,体育教学和训练使用为辅的非单一属性,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体育价值被忽略不计。外包管理更注重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面向公众的责任。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高校体育场馆的共享应是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学校行为相结合、互助互利。
从社会合作的角度看,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应建立扶持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政策法规,如鼓励企业投资SPOR等。借鉴我国台湾地区民办应用型大学明新科技与企业合作共建42条标准道的保龄球馆(学校提供土地资源,除教学使用外、企业负责建设和运营)、2个标准池的游泳馆,4片网球场的循理设计(其中一面练习墙、两面尼龙网尤为巧妙);体育馆的设计原则不是外观的标新、内观的奢华,而在于实用、同时、同项、利于多人的可使用。高校以土地为资源,体育场馆与企业的适度共建,它可以促进体育场馆资源在公共服务中的有效作用。此外,在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下,高校可以建立政府和高校两级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其中教育、体育主管部门、高校负责体育场馆的领导,组成省级、市级高校体育场馆的领导小组,负责体育场馆的宏观规划、管理。在体育场馆建设立项时,设计原则必包括企业合作的规范与限定、体育场馆土地多方使用协调、体育权益体现与监督、体育场馆建设规划可循,在体育场馆土地使用率上涵盖停车难、仓储难、实训场增量需求、民防用房、低碳环保等的立体式多功能设计。使“两级三位N产业”管理体系责权明确,沟通渠道畅通。
3.2 创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平台,保证土地资源利益最大化
当前,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对象的组成成分来看,土地的使用范畴仍以体育为主,体育场馆资源并没有实现对校内、全社会的共享开放。受儒学思想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功能设计体现了社会定位趋同、情境导向和整体定位一致的特点,政府和高校更加注重社会的一致性。随着高校体育场馆的设计选择和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场馆的规格、数量、种类与其他高校相一致,使用土地较多的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场多表现为选择符合社会趋同的平面与简单、立体层次缺位;无一棵树、无一棵自然草,人文关怀弱化。从众心理、社会求同性的价值取向,高校很容易产生一致的建设模式和场馆功能。这种传统文化的表现特征,导致了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各级政府体育场馆资源的社会求同性这一矛盾特性。
因此,要提高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规格,需搭建一个可以看得见综合土地实效的平台范本。因地制宜实现多种行业土地共享的体育场馆服务方案,即面向体育、交通、民防、电商、最后一公里,以及高校内部所需,实现多功能的融合和土地与建筑主体的共享,以达到提高土地综合使用率、减少单体建筑建设资金的投入比。具体办法如: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田径场架空挑高工程”、南京艺术学院“室外球场与设计实训场共享工程”、南京旅游学院“田径场看台与体育馆共享工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场馆地下空间资源共享”、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室外篮球场、排球场、地下田径跑道共建工程”,展示了单一体育场馆用地集体育功能、停车疏导交通功能、学生社团活动区功能、实训实验服务区功能、人防功能的五能或更多功能合一的场馆示范平台,凸显体育场馆所占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保障了体育场馆权益在高校更好地实现,实现高校体育场馆土地资源的社会收益最大化。
3.3 适度建立高校体育场馆共建统一管理制度
各高校场馆的建设标准应纳入政府统一指导管理,由政府会商体育、交通、民防、电商,以及院系实训部门进行合理规划,避免高校自身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兴建体育场馆,在建筑面积分配方面明确其场馆分配原则:应按照室内、屋顶体育功能使用为主体的比例进行分配,明确展览、会议、技能竞赛、实训场所、学生社团活动区、停车区、商业开发区的“产、教、研”多维度使用空间的融合,规避因一方目标达成而挤占另一方空间权益的实现的“马太效应”,而不是使体育的教学、竞赛和健身功能成为附属地位。高校自建体育场馆的资源共享收入归高校所有,但在纳入各高校大财务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应允许体育部门的单独进行体育竞赛范畴的组织与管理,即实现高校体育场馆利于运营和创收可分配性的确权管理。
3.4 制定节约型体育场馆优化供给产业范畴,优惠投资与税收政策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不仅是学校资源,也是一种校外资源,无论是政府资源还是社会资源。一定要利于高校体育的全面推进和体育场馆条件的向好改善,一定要服务于学生体育权益和运动技能的培养,一定要满足院系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是高校统筹体育资源与土地资源配置的准则。从政策支持体系建设、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体育场馆共享平台建设、经营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对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管理与运行进行探讨,从而达到为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的目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适合在社会参与、互动、适从设定上应运用共生原则,囊括从体育到交通、物流、商业、环境、民防等社会民生项目的土地资源共享,尽可能放大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社会的正反馈,最大程度的研究和发掘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融合。制定节约型体育场馆优化供给产业范畴,优惠投资与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