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压力下的运动表现:“Choking”现象的解读
2018-11-26李利强
伍 瑶,李利强
运动表现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最佳运动表现的研究;第二类是运动失准的研究。体育的竞争性使其具有高压特征,在竞赛压力下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时常有报道某优秀运动员在比赛关键时刻没有顶住压力,与冠军失之交臂。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运动心理学者称之为“Choking”现象。“Choking”现象一直是困扰运动员与教练员的难题。就这问题,笔者从“Choking”现象的产生机制并结合已有的实证研究,多角度进行梳理,尝试探索运动员在压力下的运动表现,旨在寻求培养运动员最佳运动表现的方法。
1 “Choking”现象的认识
“Choking”一词起源于医学,用于描述生理上突然窒息的现象,后来引入心理学描述成绩下降或执行反常,后来被运动心理学家用来描述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失常的现象[1]。 “Choking”在牛津词典解释为:“窒息的”、“抑制”等,在《美国传统辞典》其中一个含义是“发挥失常[3]。早期学界对“Choking”现象的共识:“Choking”现象是重大的比赛或在比赛关键时刻“发挥失常”。将“Choking”与“发挥失常”划等。然而,早期的定义仅停留在行为表象上,缺乏了理论描述。首先理解运动员的“发挥失常”,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成绩优秀,甚至在比赛初期运动表现突出,但是在关键的比赛中或比赛的关键时犯一些简单错误,导致成绩下降。因此,“发挥失常”可以是任何理由引起的成绩下降;而“Choking”现象是指:竞赛压力的情境下,个体试图努力的达到期盼的结果(赢得比赛的胜利),想通过“额外的努力”获得一个自我接受的结果,将这种想获得自我接受的结果作为暗示,暗示会使操作者把注意力转向对技术动作更准确的执行,但是对于自动化的技术,转变意识控制会破坏自动化的技术动作的流畅性,从而引发的发挥失常。鉴于此得出,“Choking”现象的产生是个体在压力情境下(前提条件),由于认知过程的转变引发行为结果(运动表现下降)。 “Choking”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发挥失常”,是“发挥失常”的一种形式[2]。
2 “Choking”的心理机制
自我意识、特质焦虑、期望成功以及自我效能感都是运动员出现“Choking”现象的重要机制,从已有研究中来看,有学者把自我意识与“Choking”现象进行分析,把自我意识作为“Choking”现象的预测变量,鲍麦斯特在研究自我意识在产生在“Choking”现象中的作用,指出低自我意识的运动员在压力情景下比高自我意识的运动员更容易出现“Choking”[3]。胡贵英等人,在探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Choking”现象产生的心理机制,将自我意识与运动员的“Choking” 指数做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意识特别是公众自我意识强的运动员更容易出现“Choking”,自我意识强的个体在比赛情境下,对压力有更为敏感的反应[4]。然而,Heaton等人却提出相驳的观点,他们承认自我
意识是个体出现“Choking”的重要诱因,但表明高自我意识和低自我意识的个体都有可能会出现“Choking”,而“Choking”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压力源[5]。
斯坦希尔波是这样描述“Choking”现象,期待取胜的思想引发了失常发挥的任务表现,较高的操作动机与高成绩的期待取胜值都会使运动员在比赛在的压力放大,个体想要通过额外的努力,有意识的控制运动过程,使得动作的流畅性被破坏,那么 “Choking”自然就发生了[2]。此外,朱国利等人对射击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期待取胜值高的运动员有更强的状态焦虑运动员在比赛中的“Choking”指数与期待取胜和自我效能感成显著的正相关。学者在探讨自我效能感与“Choking”的关系是又获得了不一致的结论,司业武在对乒乓球运动员的研究,却得出压力下的“Choking”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这与胡桂英、孙保利的研究结果一致。
特质焦虑是“Choking”现象产生的又一重要诱因。Spielberger等人将焦虑区分为了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运动特质焦虑是运动员在运动焦虑倾向性方面一种较为稳定的人格特点,状态焦虑是在某种情境中出现的暂时状态。研究表明特质焦虑高的个体更容易出现“Choking”现象,这是由于高特质焦虑者对外界竞赛刺激和压力知觉更为敏感,在任务的执行时反应也更为强烈,更容易体会到状态焦虑。竞赛压力情境下,高特质焦虑高者容易诱发紧张的情绪,在使用前注意调控系统调控后注意反应系统时,紧张情绪作为刺激导致注意偏向的产生,最终影响动作技能的发挥。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运动员“Choking”现象心理机制的研究都集中于自我意识、特质焦虑、期待取胜等方面,但是研究结果却出现的不一致性,这是因为研究者解释理论机制的不同、实验任务以及研究被试的运动水平以及样本量的差异造成。在探讨运动员运动表现的这种结果的不一致性,是科学实证研究所喜见的,学者能够从多因素、维度全方面的进行分析,对引起“Choking”不同机制进行分析,能够为“Choking”的预防提供防范措施。
3 “Choking”的预防
运动员 乐于接受自己,根据“Choking”过程理论,过去比赛失误的经历成为了运动员的一个压力源,在认知上使得压力增加。因此,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接受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有效避免“Choking”的再次产生;降低焦虑水平,运动员在比赛前应该调整心态,可以采用音乐放松、呼吸调节或者是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降低焦虑水平,研究表明音乐放松能够有效地运动降低员在比赛中“Choking”现象的概率;制定合理的目标,能够正确的审视自己,淡化金牌意识观念。正确的运用应对压力策略。
教练员 根据“Choking”的理论机制,压力是造成运动员“Choking”现象产生的重要前提,教练员因素是运动员压力的来源之一,教练员给运动员树立过高的目标或要求,运动员期盼成功的值随之增加,从而“Choking”的几率就随之增加;此外, 教练员不能够正确运用应对压力策略是运动员在比赛在出现“Choking”现象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教练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发生。其一,在赛前制定合理的目标,降低期待成功值和金牌意识;其二,比赛中,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情况运用正确的应对压力措施;其三,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情境模拟竞赛当中的高压状态,提高抗压能力,加强心理控制能力的训练。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关于运动员的在压力情境下的最佳运动表现一直是运动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但也存在不足:其一,研究成果的实证验证还相对缺乏。此外,如何提高运动员在竞赛压力下的运动表现,目前的研究成果还达不到实践要求。其二,关于“Choking”已有的研究证据,也仅是基于竞赛压力造成了怎样的反应,并未对中间过程因果关系的相互机制进行说明。基于上述问题,笔者提出未来了未来的研究趋向:
4.1 由于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要求具有差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不同运动项目在竞赛压力下的运动表现做对比性分析,根据不同运动项目运动特点,为运动员制定合理应对压力的策略。
4.2 “Choking”现象一直都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心理困扰,在实践中亟待解决,因此关于“Choking”现象的与运动员防御研究与专项特点进行结合也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4.3 “Choking”运动员模型研究也是未来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使研究成果能够作用于实践,以便于找到运动员最佳的运动表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