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2018-11-26邵明虎
邵明虎
1 引言
浙江省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从2003 年到2010年,八年来共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在全省精品课程建设中所占比例仅为2.6%,这说明我省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严重滞后。从目前研究的综述来看,对浙江省精品课程的研究处于空白阶段。2011年教育部由于各种原因停止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因此,在这关键时期发布我省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调查分析结果,对于体育精品课程问题本身是一种深刻的剖析,对于加快我省体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浙江省高等院校2003~2010年72门国家级、省级、校级体育精品课程。涉及浙江省13所普通本科院校、11所体育专业院系和14所高职高专院校。
2.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浙江省教育厅课程建设网站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料库以及浙江省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对获得的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处理,从而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浙江省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3.1.1 体育精品课程的学校分布情况
根据《2010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浙江省现有本科院校33所,高职高专院校47所,其中普通高等专科学校3所、高职院校44所;公办院校68所,民办高校12所。全省72门各级精品课程来自38所高校,占47.5%,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3所,体育专业院系11所,高职高专院校14所,占31.9%;民办高校4所,占33.3%,公办高校34所,占50%。
3.1.2 体育精品课程的项目分布情况
从获得体育精品课程的数量上看,大学体育9门,健美操7门,篮球和体育与健康各4门,运动生理学、乒乓球各3门,足球、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游泳、形体训练、武术、体操各项2门,查缉战术、传统保健体育、定向运动、高职职业实用体育、海岛野外生存、民族传统体育、排球、社会体育、体育经济学、体育史、体育舞蹈、体育舞蹈与健美操、田径、网球、无线电测向、武术教学、形体舞蹈、野外生活生存、艺术体操、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基础、职业性时尚体育等各1门。
3.1.3 体育精品课程的等级分布情况
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数量为4门,其中体育专业院系2门,全部来自宁波大学,分别是运动生物力学和体育经济学,高职高专院校2门,分别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体育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地掷球;省级精品课程的数量为25门,其中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大学体育、健美操和运动训练学;市级精品课程有2门,分别是杭州师范大学的体育史和绍兴文理学院的健美操;校级精品课程41门,其中三所及以上学校都有的体育精品课程为大学体育、健美操、篮球、乒乓球、体育与健康、运动生理学。
3.1.4 体育精品课程的时间分布
从时间趋势上看,浙江省高等院校获得精品课程立项的时间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校级精品课程立项的时间处于高位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小,从2004年后,每年立项的精品课程至少在5门以上,除2004年外,其他每个年份都有一定数量的体育精品课程获得立项,且从2004年开始,每年立项的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而省级精品课程立项的时间处于低位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从2003年至2005年每年仅有一项获得立项,2007年至2010年,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攀升的态势。
3.1.5 体育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
对全省72门体育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的整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教师占94.3%,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占94.2%,体育专业院系占98.8%,高职高专院校占90.5%;从学历结构上看,硕士及以上学历占22.4%,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占21.0%,体育专业院系占32.6%,高职高专院校占19.4%;从年龄结构上看,50岁以上的教师占34.5%,40至49岁的教师占46.6%,30至39岁的教师占16.4%,30岁以下的教师占2.5%。
3.2 浙江省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2.1 普通本科院校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层面尚未取得突破
我省在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数量上处于全国前列,截止2010年,全国有45个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我省占有4门,总数位于北京、上海之后,列全国第三位。但是在我省众多的普通本科院校中却没有一门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表明我省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3.2.2 民办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所占比例偏低
浙江是民办高校大省,但是从精品课程的数量上看,仅有4所民办高校有精品课程,占全省高校的不足5%;从精品课程的等级上看,仅有宁波大红鹰学院2010年获得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占全省省级体育精品课程的4%,其他三所都处于校级层面,占全省校级体育精品课程的9.7%。
3.2.3 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团队的职称和学历偏低
由于受“重理论、轻技术,重专业、轻公共课”的传统观念影响,从总体上看,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团队, 在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方面, 与体育专业院系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建设,使之均衡发展。
4 我省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4.1 推进申报建设一体化,规范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
一方面,高校要对照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和建设的相关指标和要求,做好申报项目的培育工作,要积极推进“院系级—校级—省级—国家级”逐级推进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对已经申报成功的精品课程,认真做好精品课程建设的中期检查工作;同时,也要及时找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及时建议改进和纠正。还要建立并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的问责制和淘汰制[1]。
4.2 有序构建教学团队,细化课程建设内容
一方面,要根据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全面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拓宽课程建设的类型,进行多样化、多维化的探索,使课程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从而更具推广性和吸引力,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4.3 从过去关注精品课程申报转向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011年教育部停止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已经给我们发放了这样一个信号:从过去重视申报形式,而忽视了内涵建设,从以往强调申报材料的包装,而缺失了对精品课程的后期监管,逐步转向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从体育学科的角度上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切地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