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8-11-26李凤,荆雯
李 凤,荆 雯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学科研工作有了较好的成果,许多国际上的教学理论被引入国内,这在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助力下,体育教学设计的发展,有助于体育教师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发现教学问题、制定教学方案,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1 溯源——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梳理
体育教学设计的产生是在1988年,蔡宝忠先生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体育教学设计的文章——《浅谈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课题》。此篇论文的首次刊登使体育界对体育教学设计研究进入发展阶段。随后,有更多的体育研究者对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有了新观点。
1.1 体育教学设计被视为一种操作方案
蔡宝忠认为体育教学设计是指体育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预测,并规划教学行为的过程。[1]也有人认为,体育教学设计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制定的教学方案。所以,体育教学设计被定义为一种体育教学的操作方案。
1.2 体育教学设计被视为一种教学方法
有研究者尝试着对体育教学设计进行界定,在《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意识觉醒的探讨》中,体育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体育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给予解决。其观点是把体育教学设计看作体育教学的方法,是有助于教师开展体育教学的手段之一。[2]
1.3 体育教学设计被视为一种教学过程
在《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纵览》中,周登嵩指出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教学效果。[3]同样焦敬伟也认为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制约着师生教学活动的步骤、环节。[4]他们是从总体的体育教学视角出发,其观点着重于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性。
1.4 体育教学设计被视为一种教学计划
毛振明教授在体育教学论中对体育教学的定义为,体育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它明确了体育教学设计的应用范围。其观点把体育教学设计等同于体育教学计划,该观点很容易使人混淆。[5]
通过以上几位学者对体育教学设计阐述后,可见他们分别是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体育教学设计进行界定的,理论视角不同导致对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所以应综合不同观点去探索更为优质的体育教学设计。
2 解构——体育教学设计的研究进展
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学校体育教学有了新的转变,体育教学设计更重视以人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情感的需要。因此,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下对体育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给予指导性的意见,辅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使体育教学设计更具有系统性、建树性。
2.1 特定理论视角下的体育教育设计
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体育教学设计进行探究,主要体现体育教学设计内容的多元性。体育教学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教学设计进行审视与构建。
2.1.1 表演视角下的体育教学设计
体育课程改革中,提倡要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为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何钢在《“表演”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设计》中认为,新时期体育教学设计应把教育生活中的表演元素带入到体育教学课堂中,注重师生的表现力,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6]以上观点是从人的发展角度对体育教学设计进行阐述的,更加注重人的个别差异性与独立性,强调表演性的教学,以重视人的行为发展为基础。但对目前我国体育课堂教学状况而言,这种教学设计实施起来仍为困难。
2.1.2 混沌理论下的体育教学设计
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已受学者们的瞩目,混沌理论则以人为视角对体育教学设计进行探究,为体育教学设计带来新的启示。体育教学要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以追求新型理念的体育教学设计为开端,注重以人为本、以及个体的差异性和创新性。[7]阐述了体育教学应以“人”为主体的特性。赵峰觉得体育教师要根据混沌理论原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8]杨亚娟认为教学设计要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9]混沌理论视角下的体育教学设计,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创新性。尽管理念新颖,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却没得到具体的实现。
2.1.3 基于变易理论的体育教学设计
当前,在我国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处于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较为片面化、单一化、对体育教学设计内容的选择、设计还不够具有科学性和切实性,它已影响到体育教学品质的提升。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理论研究,提高体育教学的价值和实际意义。在《基于变易理论的体育教学内容分析及其设计策略》中,阐述了变易理论下的体育教学内容,揭示了变易理论能够优化体育教学课堂的改革与发展。[10]而在《变易理论与有效体育教学策略研究》中则提出,体育教学可以运用变与不变的范式,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对象,使学生认识事物更加精确、丰富,提高体育教学效率。[11]两位研究者都从变易理论视角入手,但分析的对象有所不同,因此提出的策略也不尽相同,前者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分析,后者着着重对学生的分析。两者分析的情况都是当前体育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但都只是就体育教学理论而谈没能结合体育教学实际问题进行测验探析。
2.1.4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体育教学设计
一直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追求稳定性、刻板化,在体育教学中缺乏培养人的主体性。因此,有学者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对体育教学设计进行审视,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周生旺基于耗散理论视角对体育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他利用耗散理论的特点来帮助体育教师实现弹性教学设计。[12]这说明了耗散结构理论利于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学者何航飞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阐述耗散理论的优势,他认为体育学习是由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启发,构造非平衡思维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培养学生自行思考的过程。[13]以上的观点说明了在体育教学改革时期,耗散理论对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为体育教师打开新思路,可耗散理论对体育教学是否真的具有帮助却没有给出相对正确的验证。所以,耗散理论对体育教学设计的作用值得有待研究。
2.1.5 逆向教学在体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所以需要新的体育教学设计模式与之相匹配,逆向体育教学设计开始兴起。荣俊杰认为逆向教学设计符合当今体育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规律,以学习目标的预设为起点,选择合理的学习内容与教学活动。[14]王晓宇在保龄球教学过程中运用逆向教学与顺向教学比较研究,结果证明两种教学方式都能起到促进作用,但逆向教学效果更好些。[15]逆向教学的思想与传统顺序教学相矛盾,因此逆向教学的实施具有特殊性。比如教学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限制,进而逆向教学的开展仍需完善。
2.2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设计
201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体育课程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尽管《课标》存在不完善之处,但它的颁布给体育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血液。《课标》的被实施推广,也使体育学者们重新认识到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焦敬伟认为体育教学设计通过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统一、创造性的特点,揭示了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过程。[16]苏正南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活动应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明确体育教学设计为思路,不断完善新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发展过程。[17]柴娇认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可以开发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18]
从上述的相关理论研究中,能看出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设计已备受关注,但对于如何有效学习的落实体育教学设计依然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尽管学者们提出相对较好的意见,并且有更多人在做精品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但到目前为止,体育教学设计还没有真正的从理论角度上达到成熟。
2.3 现代学习观下的体育教学设计
现代学习观下的体育教学设计,阐述了教师在确定教学设计之前,要考虑到运用的教学理论、教学实际问题及教学方法步骤。基于现代教学理论的思想,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为依据,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体育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学流程做铺垫。
2.3.1 基于建构主义的体育教学设计
基于现代学习观的建构主义体育教学设计,具有较为完善的设计模式。如张振华在《体育教学策略与设计》著作中曾提及过,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生生之间的影响与社会关系。[19]刘宏玉《基于建构主义的体育教学设计研究》和李士刚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学设计》中的观点与张振华教授的观点较为一致,都是强调体育教学设计要体现师生的双边互动和心灵沟通。[20][21]在《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体育学习的影响》中,分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体育学习的影响及建议,为体育教学设计提供重要的指导方案。[22]王晨宇也对体育教学建构设计的模式安排进行了分析。[23]李琛与黎珍分析了传统体育教学设计,并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体育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24][25]建构主义理论引发了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的重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2.3.2 基于行为主义的体育教学设计
现代学习观下的体育教学设计,是结合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把教学看做是一种由刺激到反应的行为修正过程。张振华在《现代学习观下的体育教学设计》中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性分析,其思想是行为主义的体育教学是以全体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基础,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按照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要进行调整,从而使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运动。
2.3.3 基于认知主义的体育教学设计
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从人的理性发展角度对感知觉、表象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通过这种发现式的学习方法获得教学模式,这种认知教学模式同样适用于体育教学,例如发现式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是学生通过思考用“做中学”,去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运动技术学习,掌握运动技能。领会式体育教学模式在学者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视野》的著作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觉得应通过从整体开始学习,逐渐改变只追求技能,而忽略学生对整体运动项目的认知,以提高球类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26]以上学者的阐述是学生在运动中对体育技能产生初步的认识,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的体育教学,适用于具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初中以上学生。
2.3.4 基于人本主义的体育教学设计
人本主义教学设计是强调学习者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激发“自我实现”的潜能。这种非指导性的教学同样适用于体育教学,如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最早出现于日本,罗时铭《当代日本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研究》一书认为,追求快乐是获得技能和体力的保障。[27]快乐体育的立足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如山东大学附中甄老师的一节接力跑课的组织设计,就能体现快乐体育教学的模式。快乐体育不仅能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能加强学生的运动能力。但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开发运动项目,并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2.4 互联网+教育视角下的体育教学设计
现今,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以备受关注。体育学科也不能独善其身,我们更应注重体育教学设计,因为它可以有效的帮助教育者对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任务、策略方法、评价的设计。互联网+教育下的体育教学设计中,体育实践教学是由虚拟学习环境和实践学习环境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肖尔盾《“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探索》中提出,“互联网+”给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生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带转变,这种“互联网+”的形式引发教师思维上的变革,利用跨界、融合、连接的互联网思维去思考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28]学者李平平在互联网+教育视角下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优势进行了分析,他觉得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符合运动技术教学原理,有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29]多为学者都提出体育教学设计应与时俱进,因此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视角重新审视体育教学设计,正确推动体育教学的变革。从上述理论思想中,互联网+教育视角下的体育教学设计的确有许多优势,但目前,基于我国教师师资力量和教学经费上看,实现这种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体育教学,在校园中的普及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3 缺失与展望——我国体育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
大多数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理念的认识不够充分,在理解和阐释上存在差异性,限制了理念多元化的融合,这导致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理念不能形成整体性和全局性。近年来,体育教学设计研究虽有了新的成果与发展。但在许多问题上仍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从体育教学设计的宏观角度看,体育教学设计对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3.1 明确体育教学设计概念界定与专有名词的规范性
从体育教学设计的研究发展趋势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体育教学设计着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二阶段,体育教学设计着重表现形式;第三阶段,体育教学设计着重教学过程。三个阶段体现出体育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但对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名词存在不同的定义,其中不乏带有其他学科的专有名词的使用,难免给学者们带来理论或者名词意义上的混淆。根据这样的情形,应该规范、统一体育教学设计概念和专有名词的使用,为此减少学科间理论的殽杂。
3.2 丰富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的整体性与细节性
体育教学作为教育学下的一个分支,并不是教育学上的理论都可以用在体育上。更何况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尤为薄弱,因此需要对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给予整体性与细节性的分析。在体育教学设计的整体上,学者们对体育焦旭设计的认识不尽相同,对于细节问题更是涉及少之又少,所以,应该针对体育教学设计所要面对的不同教学问题、对象、内容进行系统的理论性分析,提出更多的分析方法。
3.3 均衡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的内容分布
基于我国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的状况上来看,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小体育教学,这部分学者主要研究体育教学设计的运用,然而,由于其中部分学者体育核心素养和科研能力的不足,使之对体育教学设计的运用分析不够深入,继而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质量。另一部分学者是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他们在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上具有较高的造诣,但缺乏实践基础,使研究出来的理论不够具有真实性,即“假大空”。如果这两种体系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则会为体育教学做出杰出的贡献。以便理论有根基,实践有指导。
3.4 厘清体育教学设计的核心性质
体育专家们已经对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要想学者对体育教学设计形成统一认识,还需要对研究的成果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探究。依体育教学设计目前的研究成果情况可见,对体育教学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仍有缺失,没有形成具体的体系理论。应促使体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体育教学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做铺垫。
3.5 加强体育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与实践力量
体育教学设计理论是为体育教学实践指导方向的,我们可以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来完善体育教学设计理论上的不足,从多方面对体育教学进行探索研究。应把体育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相结合,让体育教学设计理论更贴合实践的需要,推动体育教学设计的发展。
4 结束语
体育教学设计应走出困境,积极探寻属于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力量,促使更多的教师在自身实践中创造更多的、更鲜活的、更有效的经验,实现学习、继承、创新的目标,获得更好的体育教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