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户外类夏令营课程内容研究

2018-11-26周鑫鑫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夏令营课程内容

周鑫鑫

夏令营(Camping/Summer Camp)最早起源于1885年,发祥于美国,与近代学校几乎同时产生。夏令营是工业化的产物,却是以对抗工业化生活方式的面孔出现,主张自然教育,倡导儿童走进荒野进行营地体验等活动[1]。国发[2014]3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将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几年,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户外类夏令营在全国青少年群体中风靡开展。“十二五”时期青少年体育发展取得明显成就,其中,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成为开展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完善运动项目青少年训练营活动制度,继续资助全国性体育单项协会开展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扩大活动规模、提高质量,增强示范、带动效应。由此可见,户外类夏令营将风靡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户外类夏令营课程内容研究迫在眉睫。

1 我国户外类夏令营开展现状

1.1 1986年—2013年:本阶段的户外类夏令营处于萌芽阶段。通过文献收集和调查发现,中国登山协会自1986年开始主办了户外类夏令营,开展的范围相对比较小,社会上的户外机构组织户外类夏令营活动比较少。

1.2 2013年—2015年:本阶段的户外类夏令营处于成长阶段。通过文献收集和调查发现,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倡导青少年户外营地夏令营,中国登山协会开始引领地方户外协会和户外机构组织开展户外类夏令营活动,社会上的户外机构自发的组织开展逐渐增多,掀起新的热潮。

1.3 2016年—至今:本阶段的户外类夏令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通过文献收集和调查发现,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登山协会青少年委员会面向全国招募学员,组织青少年户外营地夏令营。社会上的户外机构自行开展户外夏令营,开展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户外类夏令营在国内快速发展。

2 青少年户外类夏令营课程内容构建

2.1 理论依据

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户外运动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理论上的立足点。

(1)青少年身心特点: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中提出感知运动(大约0-2岁)、前运算(大约2-7岁)、具体运算(大约7-11、12岁)、形式运算(大约11、12岁-15岁或到成年期)四个阶段。青少年这个阶段身体迅速生长发育,在体型上逐渐的趋向于成年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受到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制约[2]。通过调查研究,目前在全国开展的户外类夏令营活动的青少年年龄在6-18岁左右。

(2)户外运动学科知识:户外运动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富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特征[3]。户外运动对场地要求低、项目多且同一项目因地理环境不同又有不同难度和级别。户外运动具有挑战性、回归自然性、危险性、刺激性和场地的非人工性特点。参与户外运动能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人体

智力,缓解精神压力,跨越心理障碍,获得舒心的情感体验。户外运动能够提高参与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调整参与者的个性,培养积极向上和丰富的个性情感;在人际关系上能够提高人的沟通能力并改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和社交技能;就现代的生活方式而言,参与户外运动能够缓解现代化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疲劳,提高人们对现代生活高节奏的适应性,并且能够丰富余暇活动内容[3]。马欣祥(2009)按照户外运动的方式分类,包括自然类、路行类、攀登类、划桨类、拓展类(户外拓展和场地拓展)[4]。户外类夏令营的课程内容应紧紧的围绕5大类别开展。

(3)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剧、休闲社会的来临,当前绝大多数的人能够有1/3的时间用于休闲,1/3的收入用于休闲。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户外休闲活动,很多家长会引领自己的孩子远离都市,参与户外运动。随着城镇化和计划生育的双重效应导致城镇中的独生子女相对较多,独生子女的独立自主能力相对较差,同时,家长也更加注重对自己孩子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家长期望能够通过某些活动来提升自己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人文素养,特别是这种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户外运动的参与,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培养青少年的独立自主能力,增强青少年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青少年户外类夏令营课程内容的构建必须以户外运动为基石,将户外运动的特点、理念和功能发挥到最大化,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特征,考虑6-18岁这个年龄阶段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征,应当跟随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推崇远离都市、融入自然,体验野外生活。

2.2 现实依据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当下实施青少年户外类夏令营的单位,在技能目标上,各单位主导以户外运动技能为主干线,通过夏令营体验户外运动,了解一些基本的户外运动,掌握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户外运动技能;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在自然环境中参与各类户外运动以及相关课程了解户外的基本常识,提高学习运动技能的能力,学会科学的野外生活;在情感目标上,在自然环境中培养兴趣爱好、结识更多同龄新朋友,激发青少年创造力、领导力、决策力等各方面能力,以团队的形式学习如何有计划的分工合作,克服困难达成目标,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团队的力量,传承团结协作的登山精神,在学习登山户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青少年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科学的价值观。

3 青少年户外类夏令营构建与分类

3.1 户外运动技能

户外运动是指人们以人力或利用自然力,在基于自然的环境中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总称[5]。户外运动包括户外运动理论知识和户外运动技能,本研究理论上以户外运动的学科功能性和分类现状为出发点,实践上以青少年户外类夏令营的技能目标为依据,将户外运动技能作为青少年登山户外夏令营课程内容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户外运动中的登山、山地自行车、定向、攀岩、拓展、攀登、绳索、自然水域项目可作为课程内容,其中要根据参与者自身的身心特点来确定项目的难度、强度和时间长度。

3.2 野外生活

野外生活是指在自然或半自然环境中,为促进登山户外夏令营的顺利完成,青少年应了解的相关知识。本研究在理论上以学科的理念和休闲时代的趋势出发,在实践上以学会科学的野外生活、获取野外生存的知识以及提高青少年独立自主能力目标为立足点,将野外生活分为露营、自救自护项目、野外生存、野外安全和环保课堂。

3.3 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最早的提出者是法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卢梭,他通过《爱弥儿》这一著作详尽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本研究提出的自然教育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在自然的环境中,对自然环境客观存在的现象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指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适应儿童的发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引领青少年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本研究从理论上以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为出发点,实践上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学习自然的相关知识为立足点,将自然课堂分为动物欣赏与识别、野生植物的辨别、夜观星体、植物标本的制作等部分。

3.4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从理论上来看,户外类夏令营的人文教育能够满足家长和自身的需求,家长期望通过户外类夏令营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和综合素养,孩子对离开都市生活融入到野外的环境生活充满了好奇;从实践层面上看,家长期望通过夏令营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科学的价值观。本研究将青少年户外类夏令营中的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分为登山户外文化项目(户外电影欣赏、艺术摄影)、心理疏导、乡村体验、亲情课堂。

4 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户外类夏令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青少年户外类夏令营课程内容现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课程内容有待积极开发;青少年户外类夏令营课程内容应紧密围绕户外运动技能、野外生活、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开展;提倡青少年户外类夏令营课程内容多样化发展、个性化发展、综合化发展;夏令营活动是一种推广户外教育的方式之一,为了户外教育走进青少年群体可倡导引领户外教育进入中小学。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夏令营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作用
冬季户外运动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难忘的夏令营之旅
夏令营让我成长
难忘的夏令营
我的夏令营
无忧踏青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