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历史回顾

2018-11-26谢昌发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课程

谢昌发,徐 进

前言

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未来十几年的健康工作进行了部署,意味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正式落地实施[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现在和将来健康战略的成功与否。中小学体育教育是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在体质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在核心素养引领下新一轮的课标改革已经开始[3],在新的背景和形式下回顾和总结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1 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起着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它从教学目标的基础出发,以其为核心来探讨教学内容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育教学活动需要满足的社会人才培养需求。

随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健康水平的提高,所以开始关注体育课程对于人民生活以及健康水平提高方面的积极影响[4]。这时,毛泽东主席也进一步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旨在激发国民的健康意识,以期能够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5]。此时,由于政治上的亲缘关系,中国开始积极地向苏联学习体育教学模式,并引进了大量的苏联体育教学思想。但是,这也使得我国从建国后至现代初都是以照搬苏联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为基础,甚至于教学模式直到现在仍有很深刻的影响。这些指导思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启发与借鉴作用。然而,由于这些指导思想的课程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文化和时代体育背景下形成的,所以如果完全依照这些指导思想来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并不适应我国体育课程要求和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反而会引起一定的教学矛盾和教学模式的固化,在具体落实指导思想时还是应当各有其侧重点和焦点。

20 世纪 50 年代形成了“三基”教学思想[6],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机械模仿、固定记忆,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足,根据教材及教学大纲所编写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练习中产生的困难指导不足,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技术动作掌握不规范,课堂学习氛围不足,基本呈现“走马观花”的现象。学生通过公共体育课学习,并没有实现课程大纲所要求的目标,没有掌握一到两项基本运动技术,无法有效坚持体育锻炼。健康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终身体育意识淡薄。

在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体育课程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并且体育教育事业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期间,我国的体育课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内容都被取消,继而被军事课程和一些劳动课程所取代。这使得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出现了严重的后退。直到1979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颁布,才使得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步入正轨,此后也拉开了体育教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之路。

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推出了科教兴国这一重大战略举措,这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更加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三个面向”教学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体育课程有了一定的法律保障,各级院校之间形成了系统化的体育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明确指出: “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从增强体质转变为健康第一,把口号落实到教学中去。

在我国政治曲折发展的过程当中,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也随之受到很大的影响,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发展过程。然而,时至今日学校所依行的那些指导思想并没有能够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们总体体制下降的问题。如今, 重提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并不是否定过去,更不是把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而是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的功能,并通过对指导思想的落实和贯彻来纠正自身的问题和弥补缺陷,从而共同致力于提升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工作。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新教学观念的开展能及时纠正课程改革与教学偏差,如此才能更好地发展好我国学校体育与时俱进。

2 制度与政策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当中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国民体育”[9]。随后,到了10月,朱德先生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节代表大会上表示:“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服务。”这充分显示出中国政府对于国民体育的重视程度[10]。建国前,毛泽东就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儿童到了学龄上小学,在小学时代应当特别注意身体的发育。随后,在国家建立之后,他曾经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部长马叙论先生,他在信中特别强调学生的生活应当以“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这样的生活教育口号在我国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当中都有着很重要的积极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落实了一系列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些战略举措将教育事业的地位大大提高。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由“增强体质”转向“健康第一”。发展的基本脉络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和“三种导向”,它的“三个阶段”是指拨乱反正与调整期、平稳发展期和新世纪发展期;“三种导向”即是教育化导向、竞技化导向和军事化导向。

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2]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由于这个时期所颁布的和学校体育改革相关的文件比较多,所以国家的体育教育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国体育教育课程的设置更加人性化,并且能够结合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情来因地制宜地设置课程规划。另外,课程内容也更加全面,增加了保健、卫生方面的知识,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目标体系,这对于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我国在200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随后又在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些健康课程标准都将“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作为基本课程理念。2011年,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又重新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五大目标,教学内容也更加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进一步确立了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求教师们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地方特色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明确指出: 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建国以来,尽管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心,有关部门依据中共中央的相关精神指示,也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文件。但学校体育工作的成效并不明显、局面仍然不容乐观,实施的成果并不理想。政策实施中的主要问题是执行尺度不当、角度偏离、力度不足和方式僵化。今后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政策的文本质量、执行主体水平和执行能力,改善政策对象的认同感、支持度、资源环境和优化监督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3 教学大纲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与体育教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近几年,国家对体育教学大纲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和完善,并且重新编写了体育教材并积极进行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让这一时期的体育课教学与时代特征机密结合在一起。《义务教育法》和由国家教委所指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所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也于1987年正式编写成功。这一教学大纲在大量、严谨的社会性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分析,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规范化指导。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因为有了这一教学大纲,也得以迈上新的台阶。

1992年,我国教育部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第一次以“课程计划”来代替“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把课程表分为两种形式,分别是“六三制”和“五四制”,同时课程表中的课程也被分为两个大的种类:分别是活动类和科学类,课程表当中同时也会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进行其他课程的安排。至此,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得以确认和发展。随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保健学科课程标准》、《体育与保健教学指导纲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13]相继颁布。在这个时期当中,我国的课改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学校的体育指导思想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化,同时学校的体育价值观从过去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变为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一体体育观。另外,学校体育教育在强调“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强调学生应当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为“竞技体育培养人才”、为“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并且我国的学校体育管理也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14]。根据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不同地区课程实施方案,学校实行并制定实施计划[15]。

这样由国家-地方-学校组成的三级课程联结起来称为三级课程管理。由于直接从全国省级教育部门下发实施方案到学校组织实施计划中间的跨度太大,不适合区县级实施和开展,由国家所指定的课程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和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会对国家课程的标准以及宏观上课程的实施进行一定的规范[16]。另外,升级教育行政部门会根据整体的课程规划,针对各个地区的发展特点来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而每个学校在执行具体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时,则会根据本校的特点来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规划[17]。在新课改之后,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地方体育教学指导大纲》与学校直接跳跃太大[18],实施方案制定不合理而导致课程计划没有很好的实施,地方体育到学校体育则更要注重特色化,有的体育项目是有地域性的,如滑雪在东北这些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比较容易,沙滩排球则在海南等沿海地区开展比较容易,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大[19]。以前就有很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体育不能大一统,要有地方特色,新课改很好确定了这一点。但是却没有规定项目具体内容,实施方案需要地方确定,学校需要确定具体实施计划[20]。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却没有完整的实施方案,也没有一套教学大纲对课程考核。自上而下的只是下达课程标准,三级课程的建设思路挺好但实施却很难,地方特色课程开展不起来。

自从建国以来,我国体育课程的决定权就集中于国家教育部门的手中,地方和学校对于课程的参与度和决策权极少,这就造成课程开发者和课程实施者之间产生一定的脱节,甚至会因为教师对教学课程的误解而产生一定的教学失误。随后,由于国家对体育课程、地方体育课程和校本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优化,国家、地方以及学校三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良好协作关系。虽然目前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之间仍然有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但是两者之间的矛盾仍然在不断缩小,并逐步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管理机制。

4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系统的教学活动框架以及教学程序[21]。它突出强调了教学模式应当具有一定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通关上也要把握教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和关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师一味灌输式教育,讲解动作要领、注意事项、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往往是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所以,本应轻松的课就变得烦闷、无趣。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沿袭的是“四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教学目标固话、组织方式呆板,而且并没有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也有所欠缺。这样一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就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大大缩短,并且造成学生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不畅通,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很早就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22],学生扮演演员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为主导,教师扮演的应该是导演的角色。在新课改的要求指导下,转化为教师要对体育教学资源进行积极主动地开发,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23]。学生们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用于尝试各种健康的体育运动,并进行体验交流;教师也应当参与到活动当中,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对于一些难度系数较大、危险性较高的动作,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和指导。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努力营造和谐民族的气氛,在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学习理念的同时,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平等的教学活动当中来,以交稿的合作精神来获得更多的参与兴趣,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同时,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在教学过程安排中,体育课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副科,相对其他文化科目来说,没有文化科目受到的重视多[25]。虽然国家对体育课的课时量有具体的要求,但还是会出现体育课被其他文化课或是学校活动挤占的现象。大多数学校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是一些简单的球类、游戏类、队列队形练习。每节课的练习负荷和练习强度都不能达到中小学生的标准,加上学生家长和学校过于重视文化成绩,经常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安排文化教学活动。学生受家长和老师的影响,使学生对体育课堂失去兴趣,不能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体育教师的地位也会相应的下降[26]。

大多数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基本不怎么重视体育课。学校在体育师资方面也投入减少,造成学校教师比例安排上的失衡,教师的数量也达不到要求。教师和学生比例悬殊,使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增加。而文化教师在教学上的地位以及生活上的物质需求更容易得到保障,使得体育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成就感就会逐渐下降,主观的放松了对体育课堂的要求。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也是激发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人力资源因素。教师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好每一堂体育课堂任务。

5 学校体育的国际比较研究

在当今世界上,教育的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都会对学校的体育课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学校的体育课程已经和健康教育、人与社会的发展情况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27]。全球约34%的小学和33%的中学将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为发展运动技巧和特定运动技能。现如今据统计,全球大约有34%的小学和33%的中学在制定体育课程时将运动技巧的提升以及特定运动技能的精准化作为教学目标[28]。另外,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教学当中,体育时间的分配也各有不同:欧洲国家的小学每周体育时间为109分钟,中学每周体育时间为101分钟;中南每周的小学每周体育时间为73分钟,中学每周体育时间则为87分钟。另外,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每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人员都会出现一定的人才稀缺问题,这一点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当中尤为显著。此外,根据“世界调查报告(二)”显示,在全球约61%的国家里,体育课程为学校教育当中的考试课程。在非洲,约有20%的国家会要求体育进行考试,在拉丁美洲、欧洲、中美洲以及中东地区则有67%的国家将体育考试作为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

纵览现在世界各国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资源投入与课程的考核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关注程度等因素可以发现,体育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具体预期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育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问题[29]。在欧洲议会2007年颁布的“关于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的决议”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一决议明确规定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要达到最低的课时要求,而且如果是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尽可能的超过这个最低时限。欧洲议会的决定将学校体育教育的地位大大提升了,这就给国家的体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以一定的法律保障来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30]

通过对国际间比较发现,我国学校体育在制度安排、教学内容和学时等方面与其他国家总体的差异较小,在有些方面甚

至赶超国外。师资、场地器材、经费支持方面虽然存在一定差距,但这都是一个借鉴和完善的过程,需要时间去完善。

6 小结

通过对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回顾与总结可看到,我国近几十年的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促进条件。指导思想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制度和政策保障着改革的稳步推进与创新、课程体系的完善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教学模式的转变改变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国际间比较加强交流与变革。学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师资队伍加强了,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果,虽然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7 展望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切实关注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以及全面性发展,在设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体现课程的时代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加强对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优化,提高体育教师工资待遇水平。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及更科学的评价方式,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注重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专长的形成,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