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冰球城市”冰球后备人才发展因素与培养策略研究

2018-11-26张娅姗张良祥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7期
关键词:齐齐哈尔冰球后备

张娅姗,张良祥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冰球运动在我国属于小众项目,群众基础薄弱、人才储备不够、各年龄段比赛少、缺乏从小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系统性训练大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完善、社会各种文化冲击以及时间、场地和经济等制约因素使中国冰球陷入“死循环”,阻碍了我国冰球项目的发展。目前只有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北京、承德等地承载着中国冰球运动的发展。如何在短期内“恶补”、解决中国冰球后备人才这个“红灯”短板,让中国冰球重出彩,成为新时期下中国冰球的当务之急。

1 影响“冰球城市”冰球运动发展的有利因素

1.1 赛事基地

齐齐哈尔地处北纬47°,冰雪资源丰富,每年冰冻期长达5个月,毎到冬季齐齐哈尔市民就在天然的冰场上脚上绑着冰刀,手持曲棍进行类似“冰上曲棍球”游戏,也即冰球运动这种游戏运动深受人们喜爱。2016年齐齐哈尔市把冰雪体育(运动)产业纳入12个重点产业之一,打造冰球赛事精品品牌,推动冬季旅游协调、科学发展成为齐齐哈尔市经济发展新引擎。齐齐哈尔市多年来以扎实的冰球运动基础、成熟完备的硬件基础设施以及举办国际冰球盛事的能力、经验和成熟的冰球文化争得了无数荣誉,书写了一次次辉煌的冰球发展史。

1.2 人才基地

齐齐哈尔的冰球运动有着60余年的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骄人成绩、辉煌的发展史和现实的影响力,铸就了在我国冬季运动项目中的重要地位。齐齐哈尔市冰球队曾先后荣获30余次全国锦标赛、联赛冠军及4次全国冬运会冠军,2016年第13届全国冬运会男子冰球再次荣登冠军宝座。齐齐哈尔市注重人才培养,培养了关晓波、潘志强、耿华等名将,多年来齐齐哈尔先后向国家队输送运动员500多人次。由齐齐哈尔冰球队为班底组建的中国龙之队男子冰球世界排名第35位。2017年,齐齐哈尔有9名冰球运动员在捷克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会见。齐齐哈尔冰球队支撑着中国冰球运动的“半壁江山”,成为国家队的“血液库”和“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1.3 冰上装备基地

齐齐哈尔市在充分利用东北老工业和数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基础上,通过与国外著名冰雪运动器材制造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成为战略性产业,促进了冰雪装备制造项目健康快速发展。中国著名黑龙冰刀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新引进2条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数控设备生产线,使生产能力由原年产40万副冰刀鞋提高到年产100万副,并形成年生产滑雪板10万副。冰雪装备满足了市场需求,拉动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1.4 利好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冬奥会使中国的冰球项目得到空前的进步,促进了中国冰球产业中长期发展。近期,中国冰球协会和加拿大职业冰球、俄罗斯等国际冰球组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如今捉襟见肘的中国冰球而言,这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目前我国竞技冰球、职业冰球、休闲冰球、社会冰球、校园冰球、球迷群体等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未来我国冰球运动发展前景广阔、冰球市场潜力巨大。

2 影响“冰球城市”冰球后备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群众基础的薄弱成了无米之炊

冰球在中国发展时间较长,但总体发展相对缓慢。冰球是冰球联盟参赛国家的大众项目,而在我国属小众时尚项目。目前总体发展虽有好转,但大众基础、文化传播和球场数量相对薄弱,赛事影响力不大,后备人才匮乏。冰球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目前全国仅有12支省级专业冰球队,约有50块冰球场,注册专业运动员1000余人。 群众基础的薄弱,加之中小学乃至高校的软硬件设施、招生选材匮乏、运动员的出路和安置、教练员的结构不合理,教练员的能力水平、冰球教练运用数据信息的能力匮乏等等都是制约普及与提高的因素。

2.2 赛事、资金问题成了无源之水

没有比赛就没有成绩。经验、视野需要高端化、国际化赛事来积累,而赛事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保障,我们欠缺的恰恰就是经费的不足。由于齐齐哈尔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用于冰球教学、训练、竞赛和科研方面的经费不足,制约了齐齐哈尔市冰球后备人才的选材、训练、赛事、培养和储备,甚至影响后备力量的壮大。

2.3 学、训问题成为突出矛盾

重视青少年运动能力的培养,忽略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可以说是一直以来难以解决的难题,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重视运动训练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通病。学、训矛盾是因为我们的球员是缺乏对知识的认识、忽略文化知识的学习,对文化课学习不重视,也不感兴趣,意识不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加之一天2~4次的训练导致队员身体疲劳,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自身学习基础差,对文化课学习失去信心;管理者和教练员对文化课学习又不够重视,缺乏足够耐心,造成学校学习气氛较差等,导致运动员的领悟能力和运动思维与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不匹配,制约了冰球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2.4 贯通化培养断链成为后顾之忧

后备人才培养需要梯队建设,贯通化培养是梯队建设的脊梁。《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明确提出,完善以各级各类体校、体育学院和专业队为主,以大中小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辅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由于贯通化培养体系断链,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导致招生难、就业难、后备队伍不足的困境。根据调查显示,近年来齐齐哈尔5~15岁的少年冰球爱好者激增,小学冰球基点校达到8支队伍,一旦超过了15岁,练冰球的人数就会锐减,中学有4支队伍。因为到了15岁,孩子要上高中,面临高考,学业任务繁重,没有时间继续练球,每周只能练1~3次。15岁是个年龄和人数锐减的坎儿。冰球强国美国NCAA的冰球队有100多支,球员大约有3000人,而国内高校目前没有一支职业队伍,更谈不上高校冰球联赛。贯通化培养终端断链造成冰球竞技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的“塔基”动摇,成为家长和队员的后顾之忧。

3 冰球后备人才培养策略

3.1 政府推动,探索后备人才共育的体制机制

3.1.1 出台政策,调动各方面参与冰球项目的积极性,为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保障 政府职能部门应把冰球运动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方面支持,优先给予重点扶持,将冰雪器械列为学校必备器材,在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中增加冰雪器材采购和场地设施建设项目,修建更多的冰球场地、购置冰球器材和护具,开放更多的免费冰场,广泛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逐步实现大中小学校园冬季室外冰场建设全覆盖。营造浓厚的冰雪体育运动氛围扩大冰球运动社会影响力,加大后备人才基数。

3.1.2 将冰球项目纳入体育课程,加快冰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没有普及就谈不上提高。普及冰球首先要合理研究布局,实施“校园冰雪计划”,乡镇以上学校冬季开设冰上必修课,成立各种冰雪活动小组,积极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教学模式,鼓励并明确要求学校开展“冰雪5+5”特色活动。将冰球作为地方和校本课程重点建设内容、把冰球文化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之中。其次,通过开展冬季冰雪运动会、阳光体育大课间、班级冰雪活动、冬令营等形式,营造大手牵小手“逐雪嬉冰”健身氛围。以扩大冰球人口规模为重点发展目标,积极推进中小学特色冰球项目开展,广泛开展班际之间、校际之间、地区之间、跨国青少年冰球运动交流活动,建立青少年业余冰球俱乐部系统,普及的同时注重提高。抓好中小学的普及基础上,重视人才培养顶端的大学主体的培育,通过龙头的带动作用,促进更好地普及。最后,学校做到有教师、有教材、有场地、保证课时、将冰雪活动纳入学生评价和中考内容,保证每天一小时冰雪活动时间,加快冰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3.1.3 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体育、教育、社会力量三要素相辅相成,共同打造一个协同、合作的体系 “单一模式”培养已不能满足需要,要把学校体育、社会力量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架。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中学校体育培养具有选材面广、资源多等优势的基础性作用,建构大中小学校冰球竞技人才培养体系。体育系统也要改变行业“办体育”的旧思路,与教育部门探索人才共育的体制机制,培养和储备冰球运动竞技人才,向“管体育”方向转变。充分调动社会系统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联办冰球项目运动队,夯实冰球运动竞技人才储备的社会基础和物质条件。引导资金扶持冰球运动运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冰球运动产业,参与场馆设施运营、公益性服务体系、冰球赛事等。实现社会力量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的转变,如美籍华人王嘉廉在齐齐哈尔资助设立了一批“王嘉廉冰球希望工程”小学和希望工程中学,开创了一条创新之路,成为一条宝贵的经验。

3.2 加强教练员培育,提升冰球运动教练员的整体素质

教练员教学方法、训练理念、科学知识、比赛经验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运动队竞技水平和优异成绩的创造。要想提升我国冰球教练员整体素质,首先要做好教练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让教练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冰球运动技战术的科学研究,提高运动员赛场经验和技战术运用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自觉运用和配合科学训练的意识、训练方法和手段,熟悉青少年身心规律、深入研究冰球项目本质和培养规律。只有教练员能从自身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训练技能,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此外,要将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做到实处。规范教练员培训体系,不让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完善专项教练员、讲师培训及使用制度,要与时俱进,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针,邀请国际高水平的教练员到国内授课、执教等措施,紧跟冰球运动最新发展动态。要选送优秀教练员到国外培训,及时更新培训内容,让教练员在岗位培训中真正学到对训练和工作有帮助的知识。支持高校、体校的教练员深入中小学校开展训练,或者是在学校中设置教练员岗,提高学校的训练水平和教练员自我完善。

3.3 创新发展竞赛体系

由于冰球作为团体类竞技运动项目,从队伍组建到具备较高竞技水平需要周期较长的训练过程,同时为保持队伍水平长时间保持持续稳定的水平,需同步建立多层次不同年龄段的竞赛体系,才能保障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与补充机制。可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扶持社会力量承办各类冰球赛事,加大对草根赛事、民间赛事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丰富比赛种类,尽量做到不同水平、不同级别的人群有赛有活动。应加强青少年球员注册管理,冰球协会应积极配合教育系统建立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业余体校到专业队多级冰球竞赛体系,从常规赛到不同平台的邀请赛、友谊赛、交流赛等。除此之外,“冰球城市”应密切与世界和国家冰球运动协会联系,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更多地主办、承办全国U19、U17、U15、U13、U11、U9 年龄段的冰球比赛以及各类大型冰球国际赛事,围绕“冰上之星”设计一系列的冰球运动市场推广计划,打造“冰球城市”品牌赛事。

3.4 建立和完善冰球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冰球运动的行列

实现冰球可持续发展,必须更新观念,鼓励社会力量的加入,组建冰球俱乐部。(1)解决好冰球运动员学训矛盾,实现人的发展与冰球发展的和谐统一。(2)探索运动员学籍管理制度和弹性学制,制定、完善冰球运动员培养、输送体制。(3)选送冰球运动员出国进修和训练,进行协同化发展,通过合作、交流让他们充分感受冰球的文化及氛围。(4)打造有影响的明星球员,发挥明星效应和社会感召力,吸引全社会人都来关注冰球运动发展,并加入到冰球运动的行列。

3.5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

“冰球城市”要保持可持发展必须与冰雪强国在培养路径上进行深入合作与交流,引进海外高水平教练员、科研保障、科技攻关团队,强化冰球运动科学化训练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体育部门要与教育部门探索人才共育体制机制,研究以学校为依托的多元化培养,建立详细的冰球运动员档案,有针对性地制订详尽的训练计划。借鉴首钢冰球国家队俱乐部“雏鹰计划”国际化和协同化的多元做法,通过体教结合,一手抓学校教育,一手抓高水平训练,支持并帮助更多的小球员以学生身份走出国门融入北美高规格赛事体系,亲身感受冰球文化和乐趣,开拓视野,获得更多的比赛经验,从而助力中国冰球和“冰球城市”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齐齐哈尔冰球后备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芬兰冰球战略2018~2022”解读与启示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齐齐哈尔冰球城市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AI
冰与火的运动——冰球
达斡尔族与兴建齐齐哈尔城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