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礼文化的内涵探讨及其价值研究

2018-11-26张建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礼仪武术传统

蔡 峰,张建华,张 健,3

(1.广东科技学院 基础部,广东 东莞 523083;2.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3.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礼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高度浓缩和抽象概括。武术作为中国礼文化的符号载体,承载着弘扬传统文化和教化世人等诸多价值。武术的礼仪不仅在武术活动中具有规范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也具有迁移效应。礼的文化定位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礼学思想的挖掘与整理是当今武术研究的价值诉求。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压缩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现代人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了对武术礼文化的忽视,使得人们无法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内核和精髓。古人教人礼让,今人崇尚竞争。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礼文化的流失,礼文化具有强大的传承力,礼作为传承千年的文化模式不应该被忽视。概念的界定和思路的厘清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武术礼文化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脉络的梳理是本文研究的起点。武术礼文化是指在传统习武者中制定并传承的体现中国礼精神的内容与形式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武术礼仪和武术礼义,武术礼仪即是对习武之人的行为规范,也可称作武术礼法;武术礼义则是对习武之人的精神规范,也就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武德要求[1]。目前,学术界对武术礼文化的研究相对来说不是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李金龙、宿继光等撰写的《中国武术礼文化及其继承与发展研究》,毛海涛、刘树军的《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两篇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唐晓芬的《武术与跆拳道之礼仪对比研究》,程世帅的《论中国武术礼仪文化的缺失与回归》等。另外,著作有张继生的《中华武术礼仪》等。这些论文、著作都为武术礼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范式。

1 礼文化的发展脉络

结合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理解和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可以知道礼最初源于宗教祭祀、神话信仰活动过程。甲骨文的礼字是象形文字,写作“禮”,礼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从理论上讲,礼起源于人类为调整主、客观矛盾,寻求欲望与条件之间的动态平衡的要求[2]。礼文化由外在的礼仪和内在的礼义两部分构成。所谓礼仪,就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社会交际等各种活动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3]。礼义则是礼仪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寓。传统社会生活中的称谓、服饰、建筑、婚丧嫁娶无不受到礼文化的影响,周代更是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关于礼的系统。传统的礼过于繁缛和神秘,我们对礼文化的研究目的是褪去传统礼文化的神秘性,还原其本来的面目。礼其实是一种道德规范化的表达,同时,礼可以视之为个人社会身份的定位,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必须要与自己的社会身份契合,不能僭越,否则就是失礼。礼作为道德与社会的规范,在实施过程中遵循刚性原则。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4]。礼可大可小,大至国家政治制度,小到个人的行为举止,都离不开礼的规范。武术中的礼则是上位礼文化在武术这一文化载体中的体现。通过武术礼文化来管窥传统礼文化,有助于人们更生动、形象地理解传统礼文化的内涵和领略传统礼文化的魅力。武术礼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经典著作中都不缺乏关于礼的论述。“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为研究古代礼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孟子的四德(四端)“仁义礼智”,管子提出的四维“礼义廉耻”和五常“仁义礼智信”,都将“礼”视为传统伦理道德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孟子》认为“恭敬之心,礼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将礼的精神实质概括为“恭敬”“辞让”,认为礼不能流于形式,而应该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恭敬。礼在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过程中也非常重要,这种思想反映在《论语·季氏》中的“不学礼,无以立”,《礼记·曲礼上第一》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传统礼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认清这点才能让传统的礼文化为今所用。夫礼者,所以别尊卑、异贵贱[5]。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6]。经典著作中论述礼的本质与目的,主要体现为分贵贱、别尊卑、明长幼,传统的礼学思想具有严重的等级观念,体现了一定的封建性,这是历史时代性的使然,我们应该摒弃其不合理的部分,但是长幼有序、敬老尊老的观念是值得和必须要继承下去的。

“礼”在中国,由于它的充分发展和完备的形式,使它在形式上成了一种特殊的负载工具,即礼仪系统是先于文字发展起来的,然而又具有文字一样的负载文化信息的功能。因此,文化各方面的内容,通过礼仪的形式保存下来,从而使“礼”成了中国文化的总名[7]。中国礼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具有儒家特色的礼文化。儒家礼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春秋末年,奴隶社会衰亡,封建社会作为新兴的社会形式逐渐取代奴隶制。孔子正是处在这一礼崩乐坏的动荡和变革时期,重新扛起周礼的大旗,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孔子对周礼的继承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损益继承周礼,并结合当时社会的道德价值判断,使得周礼进一步得到了继承与发展。《论语》中“礼”字出现了74次,其中孔子有关礼的论述是34处,足够说明他对礼的重视,可以说礼和仁构成了孔子思想乃至儒家学说的核心。后来孟子等人在孔子礼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具有儒家特色的传统礼文化体系。儒家对古礼和周礼的批判继承,形成了具有实践性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尤其是儒家对礼的分类(礼仪和礼义)和归纳,使得儒家礼文化这一系统更加丰富。

2 武术礼文化的内涵:武术礼仪与武术礼义

2.1 武术礼仪——外在表现形式

2.1.1 武术礼德——武术伦理观 古人将礼看作是为人、立世之根本。礼作为传统社会中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礼仪作为一种文饰,它是内在涵养的外在表达。武术礼仪具有凝聚情感、缓和矛盾、润滑人际关系等诸多价值,传统武术习练者以身行礼,以技显德,武术礼仪作为人文化成的产物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在我国古代,武术礼仪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武术礼仪几乎是规则的同义词,在武术范畴内无所不包,把制度、法规、生活方式、伦理风范、做人本分统统都包括进去了。而狭义的礼仪,则主要是指在武术交往和人际交往中为了维持正常的武术范畴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8]。中国的武术礼仪并非独立存在,其形成受到传统社会中法律、风俗、宗教、礼仪等的深刻影响。在传统礼文化的孕育下,传统武术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武术道德,也称之为“礼德”,可视之为武术的伦理观。武术伦理观的形成同时也作用于授武、练武、用武、比武等一系列武术活动中。例如武术套路演练的抱拳礼、开始礼、收势等和现代散打运动竞技比赛和训练中的向裁判、教练员、敬礼、观众敬礼等,都是传统礼文化对武术影响的重要体现[9]。从礼仪到礼德的升华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到,一时的谨小慎微并不代表长期的谦逊有礼,只有先立德才能力行,礼德的形成是由礼仪内化产生的结果。武术文化中所提倡的礼让和谦逊不是消极的逃避方式,而是高明的处世哲学,可以培养不争的谦虚美德和守礼的高尚情操。

2.1.2 授武、用武、演武、比武过程中的抱拳礼、拜师礼、敬谦语等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美德也融于传统武术道德,传统武术道德是源于社会道德却又高于社会道德的一套武术人遵守的规则体系[10]。武术礼仪是一种约定俗成且世代相传的文化仪式,贯穿于整个武术活动的始终(拜师、学艺、比武、演武等),并在服饰、谈吐、气质、言行等方面也有体现。武术礼仪深受传统礼文化的影响,鞠躬是向身份地位比自己高或长辈敬礼的一种形式,拱手礼(揖礼)是古代常用和通行的一种礼仪,主要在见面或表达谢意时使用,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武术抱拳礼就是传统拱手礼(揖礼)改造而来的专门武术礼仪。武术习练者在日常生活中“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的坐姿、站姿、行态要求和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精气神,其实也是礼文化在武术这一载体中的迁移。当前,在武术竞赛、表演中的持械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棍礼)和接递械礼(递刀接刀礼、递剑接剑礼、递枪接枪礼)这一整套的礼仪规范,也是传统道德文化,或者说是礼文化对现代武术的规训。宗法制、家本位的观念同样对传统武术礼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文化思想和传统等级观念在武术师徒传承过程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师徒传承作为一种类血缘的传承,是建立在家本位的传统伦理道德观上的一种文化迁移现象。武术拜师仪式中上香焚表、跪拜磕头与递帖盟誓可谓最典型的三个环节,以拜师仪式为载体,透视其间内蕴的文化是把握武术教育仪式的关键[11]。在武术的话语体系中,武术人之间的技艺切磋称为“请教”,武术家的互访称之为“拜访”,徒弟对师父的介绍是“恩师”。在谦文化和礼文化影响下的武术,形成了具有传统特色的武术文化道德。“武礼”作为武德的重要表现和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与技术一样的重视。无论何时,中华武术中“未学艺先识礼”的优良传统不可弃。

2.1.3 武术服饰文化——传统礼文化影响下的东方审美价值观 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以传统礼文化为其核心理念。在礼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服饰形成一系列独特的艺术符号及审美观念,武术人日常着装也折射出武术特有的伦理道德观。服饰文化作为礼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统武术服饰讲究含蓄美,体现了东方独有的审美价值观。东方身体审美区别于西方对于身体肌肉线条的单纯外在形态的追求,东方服饰审美体现了中国人对形神兼备和天人合一终极目标的追求。武术的太极服、灯笼裤的舒展大方和飘逸、含蓄对武术人崇德尚礼性格的塑造同样具有积极意义。中华武术的服饰展现了东方文化中的典雅、庄重、神秘,在彰显遮羞、保暖、修饰等工具性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伦理教化和文化载体的理性价值。受儒家礼文化的影响,“以礼制服”的观念使得儒家礼文化中“别”的深层内涵得以体现,武术修习者平时训练所穿的训练服和比赛、表演所穿的表演服的区别,更是将儒家“别”的礼学思想贯穿于始终。儒家礼文化对武术服饰的影响已然深远,武术服饰(包括款式、色彩、面料、图案等)和武术配饰(剑穗、枪缨、刀彩、束腰彩绸)作为传统礼文化的载体,具有符号象征的意义。武术习练者通过武术服饰文化实现民族认同、文化复归的同时,也将传统东方人的含蓄审美的特点表露无遗。

2.2 武术礼义——内在精神意寓

2.2.1 武术最基本礼仪——抱拳礼的内在寓意 武术运动有着一整套完备的专门性礼仪,不同的礼仪其精神意寓也不相同。武术抱拳礼的行礼方法:身体并步直立,两臂屈肘于胸前,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屈拢;右手握拳,左掌心抱贴右拳面(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拳掌合于胸前,与胸相距为本人的2~3拳(20~30 cm)。头要正,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12]。抱拳礼的解释很多,但是其中的蕴意却大同小异:左手拇指内扣寓意谦虚自持,右手握拳寓意自强不息,双手胸前合抱意寓天下一家。抱拳礼是在传统作揖礼和拱手礼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改造而形成的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礼仪。中国古代的普通见面礼节是作揖,即拱手于前,举至头面或胸部,表示问候。汉代把这一礼节叫作“长揖”,其形成不会晚于秦代[13]。抱拳礼对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人们一想起武术礼仪就惯性地把抱拳礼当成武术礼仪的全部。但是,需要纠正的是抱拳礼仅仅是武术礼仪中最基本的礼仪之一,并非武术礼仪的所有。另外,不同的武术礼仪面对的对象也不尽相同,对于在习武群落中的不同身份的武术人,其礼仪表现也是不同的。拜师礼和跪拜礼多存在于师徒间,鞠躬礼和抱拳礼是同门之间的礼仪,抱拳礼多适用在同门之外的交流、训练、竞技等武术社会活动中。

2.2.2 先秦礼射范式及“谦让”内涵及在传统武术中的迁移 礼义可以视之为武术礼仪行为规范背后的指导思想,体现的是一种约束力。周代的射礼从某种意义上讲为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文化和行为范式,从射礼的制定和践行中,参与者能够自我匡正,提升修养。儒家将守礼作为君子的第一要义,其目的是教人恭敬礼让。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14]射礼作为当时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其产生必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周代,礼射已经成为察举选才的一种重要形式,祭祀、择士都无法脱离射礼。周代天子常通过礼乐修饰和射礼考试的方式来选拔诸侯、卿大夫、士。国家以射礼观德行、举贤能,通过射礼来树立德行。先秦时期,以礼射为代表的传统体育“谦让”礼仪为传统武术的演武、用武提供了一定的行为范式和礼义思想。射礼对武术礼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传统武术人形成了恭敬谦让的内在伦理具有迁移作用。礼射文化为武术礼义的解读也奠定了思想基础,儒家的礼文化是在社会活动实践中践行的,对于武术礼文化实践性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武术活动中的礼文化教育对当今社会生活同样具有映射和规范作用。

2.2.3 武术礼文化的等级性、秩序性及“度”的把握 传统礼文化具有等级性和秩序性特点,这是传统文化具有的历史局限性,我们无法否认这个事实,我们需要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以武术段位制的推行为例,武术段位分级在深层意义上讲是传统伦理等级观念在现代武术发展方面的延伸,习武者通过段位来定位自己的武术身份,以此来更好地扮演在武术生活中的社会角色。武术中的等级和次序之别是现实存在和无法回避的事实,然而这种等级差别却能更好地促进武术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习武者尊卑有别以及敬老、尊老的良好道德品质。其实,只要把握一个“度”,人格上的平等和行为规范上的等级并不是势同水火和无法调和的。古代社会中,武术这种残酷的搏杀技艺与传统社会道德融合,武术在道德的约束下得以升华,并形成了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超道德体系。从个人操守到民族大义,武术礼德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武术范畴。武术的良性发展需要规范和约束,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摒弃。武术的礼不仅限于武术的范畴,武德或者说武礼具有更高的道德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的道德源于普遍的伦理道德,但又高于普遍的伦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将外在的礼仪、礼貌转变为内在的德性并且践行,才能升华为礼德。礼德是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德更以武术礼仪作为自己的表现形式,礼仪是礼文化的表象,在礼仪背后更重要的是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武术与其他搏击术传承最大的特点,是武术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

3 武术礼文化被遮蔽和遗忘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3.1 武术礼文化被遮蔽与遗忘的外因

对跆拳道、空手与武术三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韩国跆拳道和日本柔道起源于中国,这些项目相继申奥成功,中国的武术项目却屡遭申奥失败。深入思考其中缘由,发现这些搏击术之所以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与其重视搏击术训练过程中的竞技性、文化性和教育性是分不开的。日本空手道将传统的礼仪与“空手道级位/段位制度”融入到日常的训练和竞赛中,将空手道练习与社会规范习得融为一体。韩国跆拳道在“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武术竞赛规则;对服装进行改良;对礼仪进行强化;段位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诸多革新,并顺利成为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15]。在跆拳道的具体授课内容中,有专门的礼仪教学内容,包括进出道馆的礼仪、面向国旗、面对父母和教师等,都有明确的规范与程序。可以说跆拳道是通过技术的传播推广文化,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性情,将东方文明礼仪的精髓与技术融为一体,展现给世人的是韩国文明礼仪的民族精神形象[16]。韩国的跆拳道在把握市场规律的同时,始终将本国文化,尤其是礼文化融入其中,它们有一套严格的“以礼始,以礼终”礼仪约束,这也是现在跆拳道道馆遍地开花的很重要原因。试想跆拳道品势的“演”不如武术套路的优美、绚丽,“打”更不及武术散打的实用、凌厉,何以跆拳道对我国武术的冲击如此之巨大?尤其是在青少年培训方面,跆拳道的培训市场不断扩大,蚕食和吞并已经风雨飘摇的传统武馆。究其缘由,跆拳道始终以本国文化为内核,注重习练者意志的培养、文化的熏陶和道德的塑造。相比而言,武术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但是礼文化却没有很好地通过武术这一载体得到应有的传承和传播。武术的竞技化定位使得武术的礼文化内涵缺失,技术教学过程更是流于形式。

3.2 武术礼文化被遮蔽与遗忘的内因

在传统武德的多个层面,都出现背离武德初衷的尴尬现象,像师傅择徒随意化、师徒关系利益化、技击对抗野蛮化、传承方式说教化、武者行为功利化以及武者形象商人化等,都使中华武德的时代价值产生严重阻碍作用[17]。随着武术传承方式的改变,武术中礼的教育被忽视的现象严重,这里用的是“忽视”一词而非缺失,这是因为传统武术中从来不缺乏礼的文化因子。武术礼文化遗忘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在传承方式上,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逐渐被业缘传承取代,武术传统精英化的培养已然变成如今流水线式的生产。在培养周期上,传统武术的出师有时候是几年、十几年,而现在的武术训练周期较之以前缩短了很多,必然导致武术礼文化教育的减少。在思想观念上,武术传承中礼德被忽视的原因在于现代人重视效率、追求速成的心理。武术的快餐式消费导致了文化的陷落,武术被竞技化和市场化冲击得七零八落,武术习练者贪多求全等心理使得武术本身具有的文化被人为切割,武术文化优势没有被现代人认清。武术文化的回归是武术立足当下和放眼未来的前提,在重技术练习轻文化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成为了不健全的武术人。有些习练武术几年的人甚至连基本的抱拳礼都不会,或者做得不标准。有些武术习练者虽然懂得基本的武术礼仪,但却不知蕴含在其身后的礼义。这种“重技轻道”的武术发展现状应该足够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长时间任其发展下去,那么武术的生存空间会被不断压缩。

3.3 武术礼文化价值的提升策略

武术礼文化的重拾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武术礼文化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点:首先是国家层面,加大国家政策的扶持。国内武术发展方面由于受到商品经济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武术的传承主体减少,传承体系断裂,武术传承人转型,拳种数量锐减,尤其是地方性拳种很多已经绝迹,加上当前武术的传承多是一种技术的单纯教学或者说是一种竞技表演形式,所以缺失了武术最主要的文化内涵。武术对外推广方面则要运用好孔子学院的品牌效益,为武术文化的推广增添活力。孔子学院作为推广中华文化的重要海外办学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更多“文化符号”的支撑,而武术的引入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播更具魅力。应当充分利用孔子学院这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抓住时代机遇,构建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系统,为武术的国家化传播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作出更大贡献。其次,教学模式方面,学习韩国跆拳道的发展模式,构建学校基本技术教学为主和社团组织、培训机构专项提升为辅的两轨并行的发展体系。同时,不断探索和构建简单、全面、易于推广、文化性强的武术礼文化体系,促进武术礼文化的标准化,在全国学校和社会组织中全面铺开,将武术文化的学习融入课堂,融入社会并贯穿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最后,媒体推广及商业运作方面,武术文化的推广策略可以分为“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主要是通过孔子学院推广武术文化,另外支持和鼓励技术突出、文化深厚的武术人在世界各地开馆授徒,传播武术文化;“请进来”主要是指在武术培训上要不断调整,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牢牢把握武术文化性和教育性的优势。同时,举办世界级的武术比赛,打造品牌赛事,通过新媒体手段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武术和喜欢武术。“散打王”赛事就是其中很好的一个例子,“散打王”已经成为了民族的品牌赛事,我们应该持续举办,并将礼文化的教育融入其中,扩大影响。总之,武术礼文化的回归亟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也需要每一个武术人不断的努力,武术礼文化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4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树立武术的自身文化优势

武术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术,更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武德修养、礼仪规范、传承方式、尚武精神,以及其体现出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情感等内容,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全面反映中国文化的完整体系[18]。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如果不保护本土文化的发展,那么自然有外来文化侵入和取代,武术的发展亦是如此,跆拳道、柔道、泰拳等外来搏击术对武术擂台竞技和对传统武馆的冲击巨大。对于武术的发展,首先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同时,我们要认清中华武术与其他搏击术的优势所在,中华武术与其他搏击术相比较,其最大的优势是武术背后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这就是武术的“文化优势”。然而,当前武术礼文化被遗忘成为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的良性发展。即使在专业的训练队或武校、专门性体育院校中,这种重竞技成绩轻文化教育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当前,名目繁多的商业化武术培训也导致了武术快餐式的消费。在利益的驱使下,这种重效率、技术轻文化、武德的武术传承方式下学习的武术明显先天不足,武术礼仪和文化教育更是严重缺乏。中国,作为东方文化代表,其文化影响了整个东方世界,形成了以中国为主的东亚文化圈。但是,当前并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所在,本来具有文化优势的武术却被现代人人为的以外科手术式的方式切除,武术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更在于其特有的文化厚度。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性”的文化载体,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文化符号以及一种具有“标识性”的文化输出品,中国武术能够担当起有效促进和推动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文化使命,并成为塑造当代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一个文化选择[19]。武术作为一种优质的“文化输出品”,更应该有“文化自觉”,为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作出历史性的抉择和贡献。

5 武术礼文化的回归的途径及价值

5.1 武术礼文化回归的途径

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孕育了礼的文化,农业社会的公共性远远不及当代社会,但传统社会对礼的重视却远远高于现代社会,传统礼文化的亟待需要一个载体实现回归,而武术则是很好的选择。中国有着巨大的习武群体,在政府引导和各类组织团体的努力下,以学校和社会团体为切入点,将新时期的道德伦理体系和礼文化嫁接到武术,并通过武术这一文化载体来培养现代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武术礼文化回归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国家层面,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是武术礼文化传承与践行的现实基础。行政和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对武术的支持,武术进校园不仅仅是技术的教学,同时更要将武术的礼仪和背后蕴含的意寓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从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接受文化的熏染。当务之急是制定一套系统全面、简单易学、文化性强,适用于比赛、训练、教学的统一武术礼仪规范。其次是学术研究层面,当前武术礼文化的研究存在研究手段单一、内涵不够、系统性不强等诸多问题。武术礼文化的发掘和整理需要专家、学者和广大教练员、武术传承人等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然后是武术传承层面,武术的传承既是技术的传承,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在武术的传承中尤其要注意礼文化的传承,这就要求广大的武术教学人员和传承人提高文化修养和理论水平。只有自己首先理解了武术礼文化的内涵,才能为武术礼文化的传播作出贡献。最后是武术受众层面,学生作为武术礼文化的最主要的受众,需要提高对武术的热情。只有对武术感兴趣,才能真正接受武技背后蕴藏的礼文化。

5.2 武术礼文化的回归价值

礼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今时代武术发展的价值诉求。武术自身的发展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全盘西化。一旦过分迎合竞技体育,必将导致传统武术文化的流失和异化。武术具有文化性,只有术道并重才能健康发展。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最大特点,是文化的延续性和长期性。源远流长且内容丰富的礼文化,是我们展示自我形象的文化优势所在。武术礼文化的回归不能仅仅沦为口号和标语,其践行刻不容缓。武术礼文化回归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家层面。礼文化教育的忽视导致了诸多的社会诟病,网络上出现的很多负面新闻报道让人匪夷所思。当代国人之所以被西方人扣上了不文明的帽子,一方面是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礼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中国人确实存在不文明的行为。武术礼文化的回归意义,在国家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以武术为突破点,实现礼文化的回归,摘掉被西方人扣上的帽子,重塑“文明大国”和“礼仪之邦”的良好民族形象。第二,社会层面。武术礼文化的回归可以促进当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增进人与人的的关系。另外,以武术道德为载体,可以创建一个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伦理道德。社会道德伦理在广义上的定义是对社会伦理关系,包括群际关系、群己关系和群内关系等行为准则的调节,专门指道德原则和规范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20]。建立一个以礼学为根基的新型公共交往规则和礼仪道德规范,可以在促进武术事业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使整个社会观念和文化气氛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三,个人层面。每一位武术爱好者都是传承武术礼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人应该勇于担当,为武术礼文化的传播和践行贡献力量。武术爱好者在练习技术的同时,也需要自觉的学习武术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武术传承人和教练员,需要尽心竭力推广习武,宣传武德,弘扬武术背后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总之,礼作为道德与伦理的重要范畴之一,是调节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处理必不可少的润滑剂。礼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规范,包括道德、文化、制度方面的规范。礼文化的教育和践行单纯靠政府的一手包办是无法实现的,上到国家,下至个人,都应该肩担历史使命。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是礼文化回归的前提,每个人都应该为重塑“明礼重德”的大国形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 结语

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从不缺乏礼的存在,谦虚有礼构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面向世界,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中礼文化被遗忘和流失的现象严重。传统武术活动中具有一整套的礼仪约束,然而当今武术礼仪在形式上明显显得单一、滞后,竞技武术的教化价值只针对少部分的精英群体,民间的武术群体作为武术传习的主体,其学习的武术却是丧失了礼文化支撑的阉割武术。目前,竞技武术目前已经有相应礼仪规范。但是在民间武术社会生活中,普通的武术习练者尚不了解国家的武术礼仪规范,这种局面的转变需要武术界群策群力制定一整套适合于社会生活中的武术行为规范和礼仪,并加以大力推广。同时,只有将武术礼文化的教学融入武术的传承,才能真正回归武术礼的本源。另外,转变人们对于武术中礼的观念也至关重要,尤其是武术的传承人、习练者和传播者,只有每一位武术人践行礼并影响身边的人,这种辐射效应才会影响身边更多的人,使得礼文化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样国家才有力量,社会才有风尚,人民才有信仰。

猜你喜欢

礼仪武术传统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