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的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018-08-02段梦双吴凡凡刘维伟邬雪山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指导员体育锻炼

左 群,段梦双,吴凡凡,刘维伟,魏 芳,邬雪山,刘 辉

(河北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我国目前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5亿。相较于发达国家50%的比例,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不到1/3[1]。为了制订出有效促进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对策与措施,推进健康老龄化,有必要开展我国老年人运动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探究其行为方式作用机制。当前国内关于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主要集中于个人层面,如年龄、性别、经济收入、文化程度、慢性病现患状况等与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有关[2-3],同时也有少量的关于人际层面、社区层面的研究,关于社会环境方面的实证研究则非常少[4-5]。

公共体育服务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理论概念,国外文献几乎没有专门的理论性阐释。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为实现和维护公众的公共体育利益,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以不同形态的公共体育物品为载体所实施的公共行为的总称,具有公益性、普遍性、基本性和文化性等特征[6-7],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由于国内外普遍把公众满意度作为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以往关于公共体育服务公众满意度的研究也主要是出于评价公共体育服务绩效的分析目的,着重于公共体育服务公众满意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7],而忽视了公共体育服务公众满意度对体育锻炼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社会生态学理论是被国内外公认的对体育锻炼行为有很好解释力的模型[8-9],它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人的行为不仅是个人的选择,同时也是与生活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本研究以社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引入公共体育服务老年人满意度,试图从公共体育服务的视角探究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机制,为丰富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理论,完善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和措施、促进老年人体育锻炼水平提供研究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60岁的户籍居民或居住时间超过12个月的≥60岁的居民。

1.2 研究方法

1.2.1 抽样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3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抽取样本。按照两市的市辖区进行分层,再在每个市辖区整群抽取2个居委会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 110份,回收1 945份,回收率92.2%。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与他人居住情况、慢性病现患状况、吸烟饮酒行为、体育锻炼行为、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等。其中,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分量表采用卢跃东设计的《基于公众满意度的公共体育服务绩效测评问卷》[6],内容包括对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公共体育服务活动频率、公共体育指导员、公众参与公共体育活动、当地体育文化氛围等满意度,测量采取Likert量表,划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5个等级。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各项目与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0.8。

相关定义规定:体育锻炼频率划分为“经常”“偶尔”和“从不”3个等级,其中“经常体育锻炼”是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且每次持续时间30 min以上;“偶尔体育锻炼”是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且每次持续时间30 min以上;“从不体育锻炼”是指每周持续时间30 min以上体育锻炼的次数不足1次;“经常体育锻炼”和“偶尔体育锻炼”定义为“参加体育锻炼”,“从不体育锻炼”定义为“不参加体育锻炼”。“吸烟”指平均每天吸烟1支(或采用其他吸烟方式消耗相当于1支纸烟的烟草量),并持续吸烟≥1年;“饮酒”指平均每天饮用白酒≥50 ml (或饮用其他类型酒精类饮料消耗相当的酒精量,白酒酒精度不限),并持续饮酒≥1年。

调查前对全部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现场采取一对一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根据被调查者的实际回答由调查员填写问卷。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 945名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71.212±5.640)岁,其中最小为60岁、最大为90岁,基本情况见表1。

2.2 公共体育服务老年人满意度水平

公共体育服务老年人满意度分布情况见表2,经χ2检验,公共体育服务各维度满意度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212.051,P=0.000)。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得分平均为34.712±8.676,各维度平均得分见表3。将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得分进行标准化,总分为63.114。6个维度标准化得分及排序结果见表3。

2.3 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状况

被调查对象体育锻炼参加率为77.4%,其中经常体育锻炼者382人,占19.6%;偶尔体育锻炼者1 124人,占57.8%;从不体育锻炼者439人,占22.6%。体育锻炼行为的分布情况见表1。

2.4 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4.1 单因素分析 基本情况与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经χ2检验,结果显示:老年人体育锻炼参加行为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与他人居住情况、慢性病现患状况有关;体育锻炼频率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收入、与他人居住情况、慢性病现患状况、吸烟行为、饮酒行为有关。

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与老年人运动锻炼行为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经χ2检验,结果显示:老年人体育锻炼参加行为与公共体育场地面积满意度、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覆盖面满意度、公共体育指导员覆盖面满意度、公共体育指导员服务态度满意度、公众参与公共体育活动公平性满意度有关;体育锻炼频率与公共体育场地面积满意度、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覆盖面满意度、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利用效率满意度、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维护修缮满意度、公共体育服务活动频率满意度、公共体育指导员覆盖面满意度、公共体育指导员服务态度满意度、公共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满意度、公众参与公共体育活动积极性满意度、公众参与公共体育活动公平性满意度、当地体育文化氛围满意度有关(表3)。

表1 基本情况及其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表2 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分布与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表3 公共体育服务老年人满意度得分

注:标准化分=(分量表得分平均值/分量表满分数)×100

2.4.2 多因素分析 分别以体育锻炼参加行为(参加=1,不参加=2)和体育锻炼频率(从不=1,偶尔=2,经常=3)为因变量,以社会人口学因素、与他人居住情况、慢性病现患状况、吸烟行为、饮酒行为、体育公共服务各维度满意度为自变量,拟合二项分类变量和有序多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分别见表4和表5。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越低、对公共体育场地面积满意度越低、对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维护修缮满意度越低、对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利用效率满意度越低的老年人越可能不参加体育锻炼,而>75岁、独居、有饮酒行为、对公共体育服务活动频率不太满意/不满意、对公众参与公共体育活动积极性不太满意/不满意、对公共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不太满意/不满意、对公共体育指导员服务态度不太满意/不满意的老年人体育锻炼频率较低。

表4 老年人体育锻炼参加行为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表5 老年人体育锻炼频率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续表5

3 讨论

3.1 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状况

调查显示,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参加率为77.4%,其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不到20%,该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相似[2],提示目前社区老年人存在体育锻炼水平较低的现状。老年人身体机能虚弱,慢性病发病率、患病率高,社会适应性下降,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普遍,建议采取干预措施,提高社区老年人运动锻炼水平,发挥运动生活方式的健康促进功能,满足老年人多维健康需求。

3.2 公共体育服务老年人满意度现状

从调查满意度得分看,社区老年人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标准化总分为63.114(总分100分)。其中公共体育场地面积的满意度标准化得分最高,达到72.803分;其次为当地体育文化氛围满意度,得分63.202;而公众参与公共体育活动满意度得分最低,为61.397分;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公共体育服务活动频率、公共体育指导员3个维度的满意度标准化得分则依次递减,但相互之间分值相差不大。

从本次调查的满意度构成看,社区老年人满意/基本满意率分布在23.6%~55.78%之间。其中公共体育场地面积满意率最高,为55.8%;其次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覆盖面满意率,达到49.0%;而公共体育指导员服务态度和职业技能满意率处于最低水平,分别为25.0%和23.6%。

上述结果显示,尽管老年人对于公共体育场地面积的满意度和满意率相对较高,但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和总体满意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公众参与公共体育活动满意度最低,公共体育指导员服务态度和职业技能满意率最差,提示目前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提供的整体质量有待提升,各维度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程志理等研究认为,公共体育资源是公众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的主要促增因素[7]。我国业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政府、社会和市场需提供与之相应的老年公共服务。公共体育服务对于构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社会环境和保障体系,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地方政府增加公共体育服务支出,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老年人满意度水平,并注重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关注老年人的体育服务需求,采取针对性对策与措施,提升地区老年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绩效。

3.3 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与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

本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是否参加体育锻炼与其对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公共体育设施维护修缮以及利用效率的满意度有关。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是普及大众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随着老年人体育健身诉求不断增强,他们对公共体育服务也随之产生更高期望。当老年人感知到对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条件的期望不能被满足时,就可能减少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国内有不少调查也显示“公共体育场地不足”被公众认为是阻碍其体育参与的原因[6-7]。阎宏通过定量分析,认为提高人均锻炼设施数量有利于促进居民的锻炼行为[10],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公共体育设施利用效率满意度越高老年人越可能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的结果提示老年人是否参加体育锻炼似乎会受到他人是否利用公共体育设施进行体育锻炼这一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周围体育锻炼“人气”高低有关,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参加行为似具有“同伴效应”[11],值得引起注意。

另外,本次多因素分析结果还显示老年人体育锻炼频率与他们对公共体育服务活动频率、公众参与公共体育活动积极性、公共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公共体育指导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有关。一方面提示老年人感知到的所在地区开展的公共体育活动频次以及公众参与热情的程度,可显著影响老年人的体育锻炼频率高低,建议应大力普及和发展体育运动,提高公众参与性,营造良好的公共体育文化氛围,从而有效促进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水平;另一方面也提示老年人对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体育指导员服务态度的感知程度如不能达到自我预期,他们就可能减少自身的体育锻炼频率。老年人肌肉力量下降,肢体协调性差,加之常受到疾病的困扰,发生运动意外损伤的几率较高,对体育锻炼的专业指导需求更高,这可能是他们对公共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和服务态度更为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对社区人群进行调查的结果也显示“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指导”被公众认为是阻碍其体育参与的原因[6-7]。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行为既与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建设的满意度有关,,也与群众性体育活动举办、公众参与体育热情、职业人员素质等软环境建设的满意度有关,这与学者们普遍的理论分析结论是一致的[12-13]。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应更加关注老年人的体育服务需求,加强公共体育服务软硬件建设,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发展,提升公共体育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提高老年人体育锻炼效果。

3.4 其他因素与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还发现,老年人体育锻炼频率与其饮酒行为有关,饮酒的老年人其体育锻炼频率较低,似乎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与饮酒行为具有聚集性,提示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可能与其他的健康行为存在着共同的作用机制[14],这对今后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另外,本研究发现的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与年龄、受教育程度、与他人居住情况等因素有关的结果,与国内其他报道相同[2-3]。

4 结论与建议

1)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水平较低。

2)老年人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和总体满意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维度服务满意度水平较为接近,满意率则相差较大。

3)老年人是否参加体育锻炼与他们对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公共体育设施维护修缮以及利用效率的满意度有关。

4)老年人体育锻炼频率与他们对公共体育服务活动频率、公众参与公共体育活动积极性、公共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公共体育指导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有关。今后应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坚持公共体育服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重,加强公共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老人满意度水平,有效促进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指导员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问题和对策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场地建设现状研究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励展携手中国体育场馆协会推出全新体育场地展,打造体育产业行业平台
盼头
命运的征兆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