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018-11-26邢海洋

运动精品 2018年8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意识体育

邢海洋 张 瑜



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邢海洋 张 瑜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体育系,湖北 武汉 430415)

运用新发展理念思维审视普通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命题,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观指导下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出一些观点、看法和建议。

新发展理念;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的三大任务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体育强国,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是今后我国体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对于普通高校体育工作来讲,要做好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衔接,除不断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外,其落脚点应是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是开展全面健身所必需的基础。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一直是广大体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重视这个命题能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

1 新发展理念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基本涵义

1.1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新发展理念是2015年10月习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首次提出,后在中共十九报告中系统阐述的关于发展的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其内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1]。

1.2 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意识是上世纪80年代从终身教育衍生的一个体育思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体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同。它是贯穿一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理性认识过程,体育锻炼的经常化、整体化、系统化与科学化是终身体育意识的基本要求。

2 新发展理念对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意义

终身体育意识说到底是体育对于人的发展问题。新发展理念是总领全局的有关发展的科学理念,因此,用她重新审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必有新的认识新的思考和新的举措。她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指导意义在于:树立创新发展观,重塑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培养模式,革新教学方法手段,建立练法体系;树立协调发展观,摸清终身体育意识形成规律,处理好与其他体育工作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各项工作;树立绿色发展观,解决培养驱动问题,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关键;树立开放发展观,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培养,群策群力制定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在内的各类教学文件,开放体育课堂,开放教学评价体系;树立共享发展观,提高站位,学校和社会资源要实现无障碍共享,加强各个层面的交流,让技术、方法、手段实现共享。

3 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1 创新发展观的指导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就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而言,应从根本上重塑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培养模式,革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建立练法体系。

3.1.1 重塑学校体育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是青春的综合体,青春必然需要能量的释放,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渠道和相得益彰的结合点,体育本应是当仁不让最好的载体,而现实情况却有些尴尬[2]。从根本上讲,学生不讨厌体育课,但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方式、手段不感冒[3],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在一个频道上,是脱节的。事实上,我们大多体育目标设定的是合理的,但通过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实现这一目标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4],因此,应在广泛征求包括学生在内的各方意见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统筹考虑,重塑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让学生爱上体育,走进体育课堂,这是终身体育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选项课教学模式,应杜绝因人设课的现象,要根据学生意愿加强师资引进力度,让学生有的选。另外,务必弄清技术教学与促进身心健康的辩证关系,不要继续陷入为技术教学而开设体育课的恶性循环。

3.1.2 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且常谈常新的话题,同样的教材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为此,广大体育工作者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少教师存在“一招鲜”现象,一篇教案走天下、课前不备课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不重视课堂设计的还大有人在,说到底,不少人在过渡消费体育的自带乐趣,未研究教学方法去挖掘体育的内涵,不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体育。

体育理论课本应是体育实践课有益补充,但不少高校的理论课形同虚设,要么不上,要么看几个体育视频就算交差,更不谈教法研究。对于体育理论课而言,更要研究教法,他是在理论上教会学生健身方法,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阵地。另外,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等都要研究如何安排和设计的问题。

3.1.3 重视学生练法体系建设

在翻阅体育教师的教案等各类文件时会发现,对于教法教师表述的还是比较完整和详细的,但少有提到练法的,即使有涉及往往也是一笔带过。长期以来,我们的站位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似乎偏了,很少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思考如何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尽管我们都是从体育院系学习过来的。我们必须弄清楚几个问题:一是练习方法是不是不用研究,跟着学就行了?二是练习方法是不是就是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三是练习到不同的阶段肌肉会有怎样的感觉,各机能器官会有怎样的反应等等。我们应该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好好的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形成系统,对于学生来说,将会十分受用。

3.2 协调发展观的指导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对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而言,要摸清终身体育意识形成规律,处理好与其他体育工作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各项工作,最终指向终身体育。

3.2.1 摸清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规律

终身体育意识起于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在不断体育参与的基础上反复快乐的情感体验刺激下的行为表现,而参与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动机唤起,并指向一定目标最终变成行动,因此,动机和目标是唤起人们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5]。动机和目标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因为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6]及职业需要等。体育教师务必弄清这些关系,并在实践中利用现有教材积极引导,用心跟踪,方有所为。

3.2.2 处理好与其他工作任务的关系

终身体育意识是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它需要体育工作作为载体。体育教师的工作其实还是十分繁重的,上体育课、指导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社团、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等等,个别教师还要承担一定的体育管理工作。不管承担多少工作,必须要明确的是所有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的指向教会学生练习方法养成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因此,要求体育教师要处理好各项工作的关系,不要初心,牢记使命,做好体育引导和服务工作。

3.2.3 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各项工作

凡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好各项工作,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充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安排,切不可大跃进,亦不能无为而治,否则,会事与愿违,伤了学生的心,有些东西一旦失去或不会再回来。

3.3 绿色发展观的指导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就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而言,一个严峻的事实我们必须要正视,那就是学生正在慢慢的远离体育,究其原因,其中有社会因素,人们对业余生活的追求不断多元;有家庭因素,缺乏体育锻炼的氛围;有学校因素,重视不够、投入不够、随意删减体育课时现象不是个案;有教师因素,不乐教、精力不集中、不钻研教材教法等问题依然存在;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进入大学前未养成锻炼的习惯,到了大学在缺乏督促的情况下更不愿走进球场走向操场。这些因素反复叠加相互作用就造成了今天严峻的局面,如何破解,怎样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3.3.1 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

德是做人的基础,智是做事的基础,而体是做人和做事的基础[7],必须明确,体育工作不仅是体育部门的事情,学校应该成立由校长牵头的体育运动委员会并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回归体育本源,抓实抓细,从细微入手,不懈努力,逐步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创造体育育人的良好环境,这是培养体育意识所需的基本条件[8]。

3.3.2 体育教师是关键环节

从和大学生的交谈中可以发现,他们不是不喜欢体育课,但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颇有微词,认为整节课就是学习几个枯燥的动作,还不如我去打会球跳会舞:“无趣的很”。但也有大受欢迎的教师,他们的课堂活跃,到处充满欢声笑语,课堂设计严谨、教法多样、教学内容选取得当、语言诙谐幽默,学生都说喜欢这样的课堂,喜欢这样的体育教师。因此,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这个主阵地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摆脱以动作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真钻研教法、做好课堂设计,让学生爱上课堂;重视理论课教学,和体育实践课形成良性互补。

3.3.3 学生是主体

大学生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主体,他们通过长期的体育课堂,对体育有了一定的认知,将体育认知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体育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育态度[9],通过不断的体育锻炼,形成体育意识。此外,要选择好适合自身的健身方式和手段,学会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也必不可少,当然,还要掌握预防损伤和处理常见损伤的方法。

3.4 开放发展观的指导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就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而言,体育意识的培养不是闭环结构,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培养,群策群力制定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在内的各类教学文件,开放体育课堂,开放教学评价体系。

3.4.1 群策群力制定教学文件

经过调研发现,少有高校对普通大学生体育培养进行顶层设计;各年级和各项目的教学大纲还比较规范,其中提及了大学体育的最终目的但基本没有提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过程;课时设计基本以教案的形式出现,课堂过程和学生的练习方法表述不够。针对以上情况,体育部门、体育教研室应认真研读上级部门各类文件,充分调研,认真征求专家包括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制定各类教学文件,这样才能避免上下脱节,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3.4.2 开放教学和指导

体育课堂、课外体育活动及体育竞赛等都应是开放的过程,教学指导过程中欢迎学生的互动,欢迎学生提出问题,欢迎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

3.4.3 重建体育评价体系

必须改变过去学生体育成绩一名教师说了算和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局面,要深入调研征求多方意见重建体育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指标。执行时可以邀请多位同行参与评价、交叉评价,重视平时评价和综合评价,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进步。

3.5 共享发展观的指导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就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而言,要提高站位,学校和社会资源要实现无障碍共享,加强各个层面的交流,让技术、方法、手段实现共享。

3.5.1 提高站位,学校和社会要资源共享

不少地方人民群众找不到练习场所、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不知道从何练起,而高校拥有大量体育资源:场地相对充足,体育教师大多是科班出身、指导经验丰富。因此,要提高站位,统一认识,通过合理错开锻炼时间等办法避免学校场地和技术闲置,让学校和社会体育资源进行共享,使高校真正服务当地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社会的参与会反哺学校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5.2 加强交流,提高效率

当前不少高校对终身体育意识越发重视,也出台了很多新的办法和举措。各高校间要加强交流,分享作法,交流经验,相互促进和提高。体育教师之间更应该加强交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培养效率。

4 结论与建议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治本之策,对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体育部门、学校应统筹安排,回归体育本源,重建教学内容体系,重视体育教师的再培训再提高,统筹社会学校体育资源实现共享。体育教师要摸清终身体育意识形成规律,革新教学模式和教法,研究练法构建练习方法体系,改革评价体系,注重课堂设计,引导学生爱上体育。学生是主体,要加强引导,教会他们健身方法、自行制定健身方案、合理安排运动量预防运动损伤。

[1] 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10:42-45.

[2] 李丽.从马斯洛需要理论看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4):67-68.

[3] 魏晓峰.对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培养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105-106.

[4] 李鸿.论全民健身与普通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2):109-111.

[5] 沈洪钧.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强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24-125.

[6] 李丽.从马斯洛需要理论看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4):67-68.

[7] 刘毅伟.高校体育改革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26(2):149-151.

[8] 魏晓峰.对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培养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105.

[9] 牛严君,乔玉成.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态度:当代大众体育意识培养三部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9):8-9.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Under Guidance of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XING Haiyang, etal.

(Wuhan Institute of Bioengjineering, Wuhan 430415, Hubei, China)

邢海洋(1979—),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意识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们的“体育梦”
《无我》:一具身体,两种意识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