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建构

2018-11-26罗正琴

武术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罗正琴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 遵义 563006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随其产生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消失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再成为民族地区的主要体育活动取向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自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之计开始,又为多数人关心和牵挂。人们一方面希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以其新、独、异的特性展现于现代,通过与现代体育在形式、风格、文化内涵上的极大差异弥补现代体育追求人体极限、过度挖掘人体潜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的同时,着重从文化内核建构、体育精神引领方面去弥补现代体育精神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体育(传统与现代)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服务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是世界全球化过程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之一。同时宣扬自己的特色文化,树立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文化品牌与符号,于中西文化博弈中彰显自身价值体系。

1 文化的进化与传承

文化的传承是数代文化主体间进行的文化递接活动。从生物进行论的角度来说,文化传承是一种文化在诸文化共存过程中作出适应性调整,或者说是进化而得以实现在新的环境和新的文化体系竞争中立足自身的过程。凯特·迪斯汀认为,“进化是在群体特征方面渐进的、代际间的演化过程。除非那种群体特征的变异在几代之间被继承下来,否则进化就不可能发生。事实上,被直接遗传下来的并不是群体特征的变异,而是遗传信息中变异的表达”[1]。他在著作《文化的进化》一文中的观点表明:文化的演进发展同样遵循生物界的进化与传承机制,智者生存,劣者淘汰。纵观全书,联想今日之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濒临灭绝之境地,确与文化产生之初的原生环境不断变化密切相关(这是众多学者们已经达成的共识),也与传统体育文化未能在新的时代作出适应性调整、以耦合新时期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需求有关。如最初仡佬族传统体育“打篾鸡蛋”文化,其形式为仪式性的,宗教色彩较为浓厚,更多的是满足人们心理层面的文化需求与族群认可。今天,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在其与其它文化交互发展的过程中,其进化一改传统的宗教祭祀目的,表现出在健身、表演和娱乐等方面的新功能。也正是这一适应性进化,仡佬族“打篾鸡蛋”传统体育文化今天才得以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很多中小学中得以广泛推广、在县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作为各参赛队必须参加的项目、在仡佬族的祭祖活动中作为必须表演的项目承接下来,从而避免了很多少数民族文化断裂之后再也无法续接的局面。

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涵括

2.1 文化信息库充盈

文化信息是文化传承活动中最根本的东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今的挖掘和整理是文化信息源的重要获得渠道。通过挖掘整理,了解民族演进历史、民族文化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合理的架构,赋予其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应有文化内涵,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库,即此处所说的信息源,然后再让她流向对其知之不多或是完全不知一二的当今一代民族成员心中,继续儒化新一代的民族个体和群体,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功能,也让新一代续接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旗帜,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必须有文化信息库的建立,且信息库内容必须充盈有效,系统。如若一片空白,对于新生代各群体、个体、机构从事与组织该项目活动都将很难着手。因此,传承的第一步必须是信息库的建立。其次,要实现文化传播,还必须如江河的分支与汇合一般,信息源要流向各支流,才能实现其传承与润泽新一代子民的功能,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各分支机构的传承功能,如大家一致认可的学校、社区、竞赛机构等的功能完善。

2.2 受者知识模块构建

族内新生群体和个体是文化信息的接受者。接受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反应,首先是建立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信息解码基础上的,即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出自身的理解,实现信息传达目的。这一环节与接受者的知识模块构建密切相关。就像同一本书或是同一部电视剧,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而不会按作者或编导的意图来理解信息。这一选择取决于接受者自身文化信息的元表征能力。如接受者具备某一方面的文化信息知识体系,那么则会进行相关的元表征,形成自己的个体理解。这种信息解码既可能是信息的“镜像式”重复,也可能会出现创新改变,即文化信息的适应性变异,实现变异传承。一定范围内的变异传承,可定义为文化在新的文化语境或是文化生态环境中的进化传承。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者不能很好地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下去,或是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复兴效果不理想,除了与升学或是平常生活、工作挂钩较少外,一个内在的原因就是受者大多是片断式或是临时性的学习和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无长期、持续的动作感知和理论知识累积,这将不利于受者元表征知识体系建构和形成内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解码机制,从而无法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进化和持续性传承。

而且,单一个人的相关知识构建和群体构建意义还不 一样。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古老的时代,其原初意义宗教色彩浓厚者多,集体一起活动者多。因此,单一个人的知识构建虽是个人建立元表征的前提,但对于想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群体知识模块的构建意义深远。这段时间学校试着引进仡佬族传统体育文化“打篾鸡蛋”进校园,意在通过表演的方式向学校师生展现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当然,也是为进一步的教学工作开展作初步的探索与铺垫工作。在训练过程中发现,中小学接触过这一项目的学生表现得较为活跃;即使没有接触过这一项目,很多的仡佬族学生也有较大的参与意愿;而本身就是仡佬族的、又在中小学接触过这一项目的同学更是乐于换一个场地展现自身特色文化,积极性很高。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自信从其训练过程中的积极表现,以及对规则探讨的认真态度中流露出来。同时,在已有经验队员的带动下,训练效果比想像的好很多,一是入门快,二是氛围容易调动起来。因此,群体知识模块构建意义深远。

2.3 文化生态环境适宜

“文化生态”是借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而产生的一 个概念,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于1955年首次提出,目的在于解释那些具有不 同地方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貌和模式的起源。 20世纪80年代国内众多学者在借鉴斯图尔德观点的基础上,对文化生态的内涵和基本因素、特征等展开讨论和界定。孙卫卫注重分析文化系统的横向构成因子对文化最终走向的影响,认为“文化生态”是指与自然生态相对的范畴。自然生态是指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应地,文化生态则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文化大系统内部诸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方式和状态。[2]将文化生态学看成是特定社会的“总体文化”和“子文化”的有机集合,注重它们之间的融通和互动。更多学者认为“文化生态”的内涵除应包括横向的各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动态系统外,还应是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因为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与其生存空间的环境及其变化相依相伴 的,文化生态是一种文化的自然生态与人文 生态的综合。[3]学者们分析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化、退出,其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原初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导致其原初功能不再被需要而退出。民族地区都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之日,以表达各民族的宗教情感、统摄区内民心。但是,随着工业、商业社会时期的到来,这些传统文化的载体——文化生态构成因子——节庆日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很多都在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中湮没了,而传统文化因失去了文化载体自然也就举步维艰,寸步难行。文化系统内各部分、各因素之间也存在着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内部有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流动,这种流动具有交互、反馈、循环以及自我调节等特征。自我调节能力强的,最后在在文化系统中继续存在,弱的则渐渐退出文化系统。符合生物学优胜劣汰的定律。

“文化生态”构成因子中还包括文化的主体,即文化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创新者。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主体的改变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淡出人们视野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文化主体的改变又与人们生计方式改变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第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一改传统的务农为生的生计方式,外出务工人员增加。这部分人员正好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传承主体,他们的缺失导致民族地区文化主体人员减少,剩下者多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很多的传统节日活动无法开展起来。而这些传统节日正好是远古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失去了文化的载体,文化自然无法继续存续,从而在少数民族地区重新构建起越来越少传统体育文化参与的新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生态。第二,外出务工人员为了适应在外务工的生活,过多的融入与汲取了外地文化,从而对自身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隔离。

但是,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也远非改革开放初期所能比拟。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不再停留在解决温饱的层面。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向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不平衡、不充分就包括了文化需求方面的矛盾。改革开放初期,外来文化蜂涌而入,席卷以前交通闭塞、信息落后的每个少数民族地区。面对新潮文化,人们目不接暇地睁大好奇的眼睛,甚感新鲜、稀奇、兴奋。但是今天,智能化发展中,人们每天从手机、电脑、电视可“近距离”的感觉成千上万的外来文化,多则不奇,所以人们对外来文化的稀奇劲已经消减了很多。而且在这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角逐中,反倒强化了人们的民族文化意识,重新审视自身的民族文化,树立起强大的民族文化观,文化自信逐渐突显。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民族成员开始理性的审视和接纳外来文化,同时也自信于本民族的特色传统文化带给人的不一样的享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在少数民族中的需求开始增加,也吸引了不少的外来参观者。很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适应新型社会的需要,以全新的姿态融入到了现代人的生活中。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大会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表演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地方高校和中小学也在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同程度、不同秩序的引进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复苏在少数民族地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系统构建正在进行,这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2.4 文化制度

文化制度除了我们习惯上的认为影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外,还对文化的创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今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需要政策、方针的指导和保障作用。同时,也需要制度作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制度国家级层面的平台已经搭建,各省市,甚至县也都有相应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制度。在制度的指控下,收到了一定的传承效果,但也有不尽理想的地方。在走访与交谈中发现,制度方面影响传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贯彻不彻底,很多都是文件下达后就完事了,缺乏相应的后续监督与检查工作。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算是初有成效,其相关部门在国家政策、制度指引下,针对地方情况,作了教育、体育、民族宗教事务局三家关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工作的规定,县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内容及县四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传承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近几年校园中的孩子很多都亲身体验过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或是见到别人玩过相关的体育活动。因此,制度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起着保障与引领作用,必须健全制度,密切配合相关检查、监督工作的延伸落实,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传承效果。

3 文化机制如何顺利实施

3.1 保证文化信息传承渠道畅通

组建起文化信息库,有足够而充足的内容可供传承者选择,是文化传承的第一步工作 。随后需要进行的是传承人培训、传承机构组建的落实。一个人的传承力量显然太小,不利于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和发展选择。传承人的活动平台、活动经费以及相应的经济保障需要有相应的机构组织来进行落实和实施,以保障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模式为学传教育传承、社会体育活动传承、少数民族运动会竞技传承、节庆表演传承四种途径。在各个环节的实施中,对应行政机构为传承人的组织者与培训者。传承人在他们的组织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后进一步落实传承的具体工作。其中涉及机构主要有地方文体中心、教育部门、民族宗教事务局三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三家各有职责、又相互协调配合。

3.2 文化受者元表征能力培养

自媒体与商业社会时代,某种程度上,人们的消费和选择自由是在一定的给定范围内进行的。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给定范围内倾向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体育文化的选择上,人们依然遵循这一规律——在给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在已有的选择上进行创新。因此,电视、网络、学校体育的内容选择,将为人们的体育知识建构和元表征能力作铺垫。文化传承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与另一文化的隔离过程。对一种文化的认可与选择,自然会造成对另一种文化某种程度上的隔离,在文化信息之间形成文化障碍。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五四运动到新中国解放至今,多年的体育文化发展机制导致了现代体育在学校、社区和族区内的蔚然成风,人们的体育知识模块构建中多为现代体育知识,多数人具备现代体育较强的元表征能力。电视、网络、媒体中关于现代体育的赛事和明星报道每每皆是,无形中在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树起了一道“隔离墙”,传统体育被拒之墙外,鲜有人问津。

3.3 重构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的传承还有一种形式——重组,即让传统体育文化融入现代文化系统,组建新的文化体系。目前,传统体育文化已经应社会发展需求迈出了这一 步。如民族地区旅游业中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定时定点的展演,就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现经济创收的同时达到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还有通过借鉴现代体育的一些规则,实现传统体育的易接受性;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工传统体育的表演服装、器械等实现经济上的创收等等。通过这些重建传统文化当代社会生态环境,改变既有的文化组合模块,全方位、多层面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他现代文化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互作用、共同发展,构建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系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进发展的新型文化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