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项群运动技术发展趋势与训练要点
2018-11-26刘建和
刘建和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运动技术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一般训练学和许多专项训练理论对此已广泛论述,但从项群理论角度对某项群所属各项目运动技术的共性特征进行提炼、归纳,还较少提及。本文试图在分析部分项群各项目运动技术发展共同趋势的基础上,论述该项群运动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概括相关项群的技术训练要点。
1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技术发展趋势及训练要点
运动技术是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该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水平拥有最大的贡献率。
1.1 “难、新、美、稳”仍是运动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难、新、美、稳”仍是该项群运动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及运动技术训练的主要要求。
1.2 处理好技术加难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该项群训练和竞赛中,不断追求运动技术加难仍是一种趋势,但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也逐渐得到高度重视。
动作难度一直是衡量该项群项目水平的最重要方面[1]。在不断追求运动技术加难趋势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注意到高难度技术所导致的高风险,其中不仅包括“高难度”与“高稳定”关系的处理,还包括运动员受伤的风险和观众的欣赏问题。
1.3 极为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运动技术的创新对项目的发展仍具有决定性影响。运动技术创新是运动技术得以飞跃性发展的主要形式,尤其是“主导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创新,将给运动技术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2]。
1.4 更加注重运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学”因素在表现难美性项群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运动成绩亦有极大的影响。
我们注意到:“审美”标准与民族、地域、传统文化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运动技术发展过程中,教练员、运动员及科研人员有时会受到所谓“文化偏好”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会导致过分地“袒护”原有或熟悉的运动技术,不自觉地排斥外来技术或新技术。
在运动技术发展方面,表现难美性项群必须坚持“多元发展”的思路,突破单一的发展途径。一方面,加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独创性研究;另一方面,倡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加强这2类技术的引进工作,包括不同文化的互相吸纳等。
1.5 技术细节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今天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真所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一心渴望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3]。”以上道理在表现难美类项群的技术训练中,越来越显示出其意义并因而受到业界的重视。
1.6 规则变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整体性影响
规则的变化对运动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敏感和极为直接的整体性影响。与其他项群相比,表现难美类项群竞赛规则的变化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更为敏感、直接,且更具整体性。
2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技术发展趋势及训练要点
隔网对抗性项群各项目的共同竞赛特征是,比赛时用球网将双方选手隔开,各据一方,用规则允许的球拍或身体部位将不同性质的球击向对方的球台或场地。其得分手段既包括本方主动得分,也包括对方失误送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经验等,通过能否击出“不同性质的球”和能否适应对方“不同性质的球”集中体现出来。
2.1 “发球、接发球”技术极为重要
“发球、接发球”在隔网对抗性项目技术体系中占具极为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发球方还是接发球方,此类技术的运用不仅是技术使用的开端,亦是特定战术实施的开始。
发球技术的目的具有递进性的特点:第一,力争直接得分;第二,降低对方接发球质量,为本方后续技术的使用及战术的实施做铺垫。
伴随发球技术的日益高质量,该项群的接发球技术也获得极大的发展,其技术目的同样呈现出递进性质:其一,力争主动,先发制人,以争取接发球直接抢攻得分为首要目的;其二,力争破坏对方发球战术意图,为本方后续技术的使用及组织实施后续进攻创造条件。
2.2 高度重视“精细技术”训练
在该项群技术训练中,极为重视“精细技术”(即技术的微细部分)训练。“精细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运动员能否攀登世界竞技高峰的必备条件之一。例如,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项目中,“拍形”的控制和调整对击球的准确性和实现战术意图尤为关键。这种“控制和调整”绝大部分是由运动员的手腕及手指发力来完成。对这些部位的专门训练,是整个技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技术和打法的发展交互作用
打法是该项群一个非常独特而重要的概念。区分打法的主要标志是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特点。例如:羽毛球扣杀球和劈杀球技术的出现,引发快速进攻打法的一系列发展,而快速进攻打法的发展又对扣杀球和劈杀球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球截击技术的发明,带动上网型打法的出现与进一步发展;乒乓球项目中弧圈球技术的发明直接导致弧圈球打法的诞生;排球发展进程中,后排进攻技术与全攻全守打法相互促进,都印证了技术和打法在演进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2.3.1 技术和打法的发展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合的过程
在不同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各打法在激烈的竞争中沿着相互制约的轨道不断演进。其中,一些打法由于不具备先进技术、未拥有制胜因素或不能将制胜因素发挥到更高水平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一些更能展现运动员体能、智能的技术出现,导致新打法的产生。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正是由于项目技术和打法的不断推陈出新,确保运动项目充满魅力。
2.3.2 技术和打法在“相生相克”的矛盾运动中演进
如果将进攻与防守称为对抗性项群的永恒主题,那么,技术和打法在演进过程中表现出的“相生相克”现象更耐人寻味。这种“相生相克”现象并不单纯表现在“进攻与防守”范畴,在“进攻与进攻”范畴也同样存在。在运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表现出强烈的目的性,带有强烈的“相互克制”意义,凸显强烈的战术意识。
纵观对抗类项目技术的发展过程,当某种技术或打法被另一技术或打法“克制”,甚至在较长时间内形成一种固有的不适应时,被克者总是力争寻找一种摆脱这种困境的技术或打法,这种“寻找”成为技术或打法创新的动力之一。
2.3.3 新技术、新打法的出现有时会引发“连锁效应”
在技术、打法演进的过程中,存在着一项新技术或新打法出现后引发一系列新技术、新打法随之出现的现象。如排球打法演进过程中“时间差”的出现,开创了“个人自我掩护进攻”的新局面。因此,在较短时间内不仅“时间差”进攻被移植到不同的进攻点,而且为“空间差”“位置差”(合称为“三差”)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弧圈球技术出现并产生弧圈球打法之后,乒乓球项目相继出现了弧圈结合快攻、快攻结合弧圈等多种打法。自中国羽毛球队20世纪60年代创新了平高球、快吊、劈杀等技术后,羽毛球项目迅速形成多种快速进攻打法。网球截击技术的出现,迅速丰富了综合型打法,而且为发球上网型打法及随球上网型打法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2.3.4 技术和打法演进途径多样化
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等项目技术和打法的演进途径,从不同的分类角度表现为改良、移植、组合、偶发、设计等多种类型[4]。
2.4 进攻性技战术与防守性技战术交替发展
在该项群技战术发展的特定阶段,进攻性技战术一般先于防守性技战术,而后者的发展又促进前者的发展。
从某种角度讲,战术是技术的有目的的使用过程。由于进攻技战术在训练与比赛中的主动作用,其发展往往先于防守技战术。同时,进攻技战术的提高又刺激了防守技战术的发展。如排球扣球技术的发展刺激、带动了拦网技术的发展;进攻的个人战术变化和集体战术配合带动了集体拦网战术的不断丰富,而拦网战术的丰富与完善促进了立体进攻战术的出现等。再如,羽毛球项目下压控网打法与四方球打法的交互发展,遵循以进攻促防守、以防守促进攻这一发展路线。进攻与防守的对立统一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技术和打法不断发展的动力。在运动训练和竞赛实践中,当进攻和防守处于相对“不平衡”时,为了在比赛中赢得主动权,运动员会积极探索、发展新的攻防技战术及打法,改进、完善原有的攻防技战术,以期实现新的“平衡”。在进攻与防守处于“平衡”状态时,又会激发人们去研究、创造新的技战术及打法,在攻防相对适应的基础上发展新的“不平衡”。正是这种项目本身的攻防“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循环往复的规律,推动各项目的技术、打法不断演进。
2.5 众多因素影响技术和打法演进
影响技术和打法演进的相关因素包括制胜因素、规则因素、工具因素、偶然性因素等。
2.5.1 制胜因素
对专项运动成绩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称为制胜因素。制胜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构成制胜规律。新技术的出现推动新打法的形成,从根本上看,新技术的不断完善、成熟的过程是一个想方设法提高制胜因素的单个水平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水平的过程。制胜因素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并可多因素融合于一体,这种内在联系引导、制约着技术和打法的产生及其演进。因此,制胜因素内在地规定着技术和打法的发展,根本性地影响其自身的演进过程。
在比赛对抗中,双方运动员的制约最终通过击出球的速度、力量、落点、弧线、旋转5个物理学要素实现。运动员(队)的技术等竞技能力,在比赛中最终从击出球的时间、空间特征表现出来。
2.5.2 规则因素
一方面,规则具有前瞻导向性,每一次规则的正确、及时修定都会极大地影响运动技术和打法的发展。竞赛规则的变化势必会对比赛产生影响,使比赛出现新的特征,引发新的问题。为了尽快适应这些新特征,人们会加强研究和实践,设计新的攻防技战术和打法,从而进一步促进专项运动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相对于不断演进的技术和打法,规则的演进又具有短暂的滞后性特点。即当技术、器材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能出现一些妨碍运动项目发展的因素。如教练员、运动员会想方设法地研发新技术、器材等,这些新技术、新器材虽符合现有规则的要求,但从长远看并不利于项目的发展,其中一些变化会导致比赛的观赏性降低、对抗的激烈程度下降等,因而需要重新修改、补充规则以适应和促进项目的发展。修改之后的规则对于技战术和打法又具有了前瞻导向性,再次起到引领技战术和打法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2.5.3 工具因素
工具的发展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项目技术与打法的发展中扮演特殊的角色。以乒乓球项目为例,在世界范围内,胶皮颗粒拍的出现将乒乓球运动带入旋转的世界,有力地促进削球技术的发展和攻防战术的演变,确立了削球打法的霸主地位。而海绵拍一出现就扭转了削球打法占主导地位的历史,结束了横拍打法一统天下的局面,确立了直拍以攻为主打法的地位。长胶粒球拍、防弧球拍的问世,对提高旋转变化水平与丰富乒乓球技术与打法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再如,网球的球拍经历了“木质球拍―铝合金球拍―碳纤维、玻璃纤维及高级航天、航空材料特制球拍”的过程。运动员凭借高科技研制的球拍既可以发出速度超过200 km/h的球,也可以让观众欣赏到底线凌厉的抽杀、网前变幻莫测的截击等。
2.5.4 偶然性因素
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技术和打法在演进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偶然性因素。以乒乓球项目为例,据国内学者统计,因偶然性因素而引发的技术创新占乒乓球技术创新总数的21%左右。另外,排球技术中的“快板球”就是20世纪30年代我国流行9人排球时,前排队员应急跳起“压球”而偶然使用,因其进攻突然,逐渐成为规范的“快板球”技术,并创造出“短平快球”“平拉开快球”“远网快球”等一系列快球技战术。
3 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技术发展趋势及训练要点
3.1 重视身体对抗技术及在强身体对抗中运用技术的能力
3.1.1 身体对抗技术尤为重要
对抗是同场对抗性项群最为重要的特征。身体对抗技术是同场对抗性项群中最为重要的技术种类。这种技术涉及运动员的体格与体能、心理、时机把握等多个方面。
“强对抗”是该项群各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必然趋势。篮球界将其称为“对抗性规律”;足球界则视“对抗性”为本项目的重要特点,认为“比赛中双方为争夺控球权,达到将球攻进对方球门而又不让球进入本方球门的目的,展开短兵相接的争斗,尤其是在2个罚球区附近时间、空间的争夺更是异常凶猛”。有文献在研究世界女子手球运动发展特点时,将“对抗更加激烈”列为首要特点。
比赛中激烈的身体对抗要求运动员掌握身体对抗技术,身体对抗技术是应对强身体对抗的基础。可以说,“必须对抗”(外在的必然性)“敢于对抗”(内在的必要性)“善于对抗”(内在的必要性)是该项群现代训练和竞赛实践的必然逻辑。
3.1.2 注重强身体对抗中运用其他技术的能力
目前,我国在篮球、足球、手球、水球项群中,除个别女子项目外,均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其中,在身体对抗中运用技术的差距非常突出。
运动训练尤其是运动竞赛实践中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使我们警醒。在理论研究中,“提高强身体对抗中运用技术的能力”的呼声渐长。在强身体对抗条件下进行运动技术训练,成为本项群训练的一个主流方向。
3.2 合理处理“技术全面”和“位置技术”的关系
随着训练水平的普遍提高及训练与竞赛理念的更新,人们提出“全攻全守”“立体进攻”“立体防守”一系列概念并付诸实践。比赛中,“位置模糊化”的现象经常发生。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对运动员“技术更加全面”的高要求[5]。
训练中强调“技术全面”,不仅是运动竞赛的现实需要,而且符合运动技术学习的原理。专项运动技术动作群中的各种技术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起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这种作用我们称之为运动技术的“转移”。受“转移”的影响,有时掌握一个似乎不太重要的辅助性技术,也可能影响运动员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技术全面和战术运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是战术的基础“这句训练公理性语言包括这样一层含义:技术的全面性决定了战术的多样性。比赛中,既要给对手造成最大限度的不适应,又要使对手最大限度地不适应自己,这看起来往往只是战术问题,但实际上还包括技术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比赛中“位置模糊化”并不能等同于“位置取消”。在篮球、足球、手球、曲棍球、冰球、水球等球类项目中,“位置”是实际存在的。运动员在场上的攻守位置相对固定,位置技术反映的主要是不同位置的技术特征。如“中锋技术”“前锋技术”“后卫技术”“守门员技术”等。“不同位置的技术特征”从2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一,位置的专有技术,如中锋的步法、守门员技术等;其二,对特定技术的要求特别高,如足球中的前卫队员、篮球中的后卫队员的控球技术、支配球技术等。
3.3 关注“组合技术”
在该项群中,根据对手的情况,技术运用除了一定的固定组合形式外,还存在随机组合形式。由于比赛情况千变万化,随机组合技术带有很强的应变性及创造性,即在竞赛中往往可能出现平时训练中没有出现过的技术组合。
从某种角度看,“随机组合”的实践基础是“比赛和训练技术的非完全一致性”。有研究指出:“训练需要千百次的重复和反复的技术磨练,同时,也应掌握同场对抗类集体性项目的特殊性,即球队技术和战术在训练和比赛中不可能完全一致,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最优化的选择。要求教练员根据项群的特征,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比赛的情景去安排训练内容,同时还要求运动员随机应变,在复杂的环境下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6-8]”
4 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技术发展趋势及训练要点
与技能主导类和技战能主导类相比,体能主导类项群中许多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较固定,但运动技术对运动员综合竞技水平的高低也起重要作用,对运动成绩的获得亦有较大的贡献率。
4.1 运动技术对运动员的综合竞技水平有重要影响
毫无疑问,在体能主导类项群比赛中,决定竞技比赛结果的首要因素是运动员体能的发展水平,而正确的运动技术可使运动员的体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由于许多体能主导类竞速性项目要求运动员多次重复同样的技术动作,从而将技术动作细微的差别及其不同运动效果成百上千倍地放大。“运动技术方面的差异”是体能主导类项群教练员和运动员注意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导致技术问题被愈发重视的实践动因。
4.2 高度重视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
德国运动训练学家曼·葛欧瑟曾指出:“每个人与理想的动作模式都有偏差,这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技术训练的目的在于使运动员近似地达到理想动作的要求,即每名运动员都应掌握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同时还要保持个人的风格和特点。”其在论述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时曾提出要“处理好规范化和个体差异的关系”,认为技术规范是一种理想的动作模式,是将许多优秀运动员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进行的最有代表性的描述。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中,某个运动员不可能同时具备所有特征,一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很难完全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因此,技术规范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只能为训练指明一个基本方向,而不可能深入到每名运动员的技术细节中,对运动员技术特点的重视、保护乃至有目的地强化,是使这些特点发展为特长,从而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的重要环节。技术的“实用性”在很多情况下不仅由技术的规范化所决定,而且由运动员的个人技术特点所决定。因而在技术训练中应对运动员进行区别,让运动员表现出不同的技术特征。
4.3 实效性优先,同时兼顾合理性与经济性
运动技术训练首先要考虑实效性,同时必须兼顾合理性、经济性。实效性即力求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合理性即运动技术应符合生物学及心理学规律;经济性即在求得最大实效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身体能量。
4.4 技术发展以质量提高为主要途径
目前,该项群运动技术的发展以技术质量提高为主要途径。原因如下。
第一,相对于表现难美性项目、隔网对抗性项目等,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技术种类相对单一,因而创新技术(即在原理、结构等方面有别于原有技术,其价值能在运动竞赛中转换成优异运动成绩的新技术)出现的频数亦相对较低。即在运动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技术质量的提高”为主要特征的时段相对较长。当前,该项群的技术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因此,如何提高技术质量,似乎是业界人士应首先考虑的问题。
第二,在注重技术质量提高的同时,还应注重运动技术的创新。从历史上看,几乎每一次技术的创新,都对项目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如跳高的“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创新序列、蛙泳的“高航式半高航式平航式冲潜式”创新序列、举重的“半蹲式上挺下蹲式上挺”创新序列等。当然,运动技术的创新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特定历史时段的有机结合,对此,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耐心等待。
4.5 技术的现代科技含量不断增加
导致运动技术中的现代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的原因有:其一,现代科技的渗入和人们的重视;其二,田径、游泳、举重项目专项运动技术种类相对单一,且在比赛中不太可能发生随机组合变异,即在比赛中运动员运动技术的使用是训练的“再现”,是一个“求同”的过程。这有利于集中科研设备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透彻的研究[9]。
5 小结
运动技术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伴随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项群的运动技术展示出各自鲜明的发展趋势,进而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提出明确的要求。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仍是“难、新、美、稳”,注意结合规则的变化不断创新;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技术发展强调“发球、接发球”技术、“精细技术”及技术和打法交互作用;同场对抗性项群更加重视身体对抗技术、位置技术、组合技术的发展;体能主导类项群尤为强调运动技术对运动员综合竞技水平的影响、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和技术质量的提高。
[1] 洪小平.艺术体操实践与规则互动机制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5):43-44
[2] 姚侠文,陆保钟,郑吾真,等.技能类难美项群几个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6):74-77
[3] 吕函.细节决定成功[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4
[4] 吴平.试析现代排球运动技战术创新理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8):21
[5] 薛岚.篮球比赛位置技术略论[J].中国体育科技,2002(7):31
[6] 蔡盛六.八十年代我国水球技战术特点[J].游泳,1996(5):11
[7] 陈宏星.现代篮球组合技术的方法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78-79
[8] 刘丹.球类运动训练理念批判[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0
[9] 李汀.对刘翔备战第28届奥运会的综合攻关与服务[J].体育科学,200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