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训练理念下田径专项化训练

2018-11-26郭宝军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8年1期
关键词:训练方法田径教练员

郭宝军

(西南林业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近几年,中国田径在世界大赛上频频取得突破性的成绩,特别是一直处于劣势的短跳项目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如此成就与训练理念方法的革新分不开,同时,对新训练理念方法的研究,受到不少学者及教练员的追捧。但问题随之而来:新训练理念方法的侧重点是什么,适用于哪一层次的运动员,是否可以直接运用到训练中。这些问题都需要教练员去辨析。目前,国内大多数田径教练员,特别是高校、基层教练员缺乏对新训练理念方法的辨析能力,存在“跟风”“模仿”现象,导致专项训练手段、负荷安排与专项需求无法保持高度统一,致使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不明显,甚至长时间处于“高原期”。无论是传统的训练理念方法,还是新的训练理念方法,都有其优势与不足,两者应是相互补充而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

1 国外训练理念及方法对我国田径训练的影响

随着田径运动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训练理念、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田径训练(周期短)比赛(密度高)的特点。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增多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外新的训练理念方法进入我国,如核心力量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功能训练、体能训练等身体训练方法,在田径训练中普遍运用。我国田径短跳项目的突破性进展也得益于新的训练理念方法,因此,改变固有的训练理念,吸收新的训练理念是田径项目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如何将新的训练理念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到训练中是问题的关键。目前,对新训练理念方法的使用还处于模仿阶段,特别是在基层及高校业余训练中,专项训练手段繁多,难以形成专项刺激,导致运动员对专项刺激的神经反应分散且混乱。目前,我国教练员、学者结合田径各项目专项特征及需求方面的研究较少,对训练理论的研究较多,教练员训练方法手段及负荷安排具有局限性。而国外的训练理念与方法偏重于实践研究,应用性较强,对田径训练的影响较大。

教练员作为训练中的主体之一,是整个训练效果的掌控者。教练员对专项的认知程度及对训练理念方法的理解程度,决定专项训练的合理程度。因此,教练员需深刻理解和甄别适用于专项训练的方法,做到专项训练手段设计专一化、负荷安排精准化。孙海平曾说过“速度不是在跑道上跑出来的”。也就是说,训练过程是运动员生理层面的一个转化过程。通过某种训练手段结合专项特征施加相应的运动负荷,提高相应的专项素质能力,才能转换为专项竞技能力。而不是提高速度就要多跑,提高力量就多做深蹲卧推,导致过多地注重一般身体素质练习。目前,针对专项素质训练方法手段的研究过少。由于我国教练员对专项训练认识不足,从而照搬国外的训练理念及方法,致使训练内容、手段繁多,训练重点不够突出,单次训练时间过长等,使运动员专项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因此,从众多训练方法手段中筛选出与专项特征贴合紧密、匹配度高的方法手段,是教练员需要提升的重要能力。孙海平在训练早期根据跨栏技术特点设计出数十个专项训练手段,随着训练的深入慢慢筛选出8~9个,最常见的只有4~6个专门练习[1]。由此可知,高水平训练一定是采用先进的训练理念,并且突出专项特征,训练方法手段要有专项性、针对性。

2 以生理学及训练学为基础的田径专项训练

从人体生物适应规律角度来看,训练中给什么样的刺激,机体就产生什么样的反应,长时间反复多次刺激后人体会产生适应,所以,训练一定要符合专项特征及实战需要。目前新的训练手段繁多,教练员在选择训练方法、安排训练负荷时,要充分考虑专项特征,如该项目的供能形式、神经对肌肉的控制类型、动作形式与专项动作是否保持一致等。如果运动员长时间处于针对性不强、专项特征不明显的训练负荷下,会产生错误适应,这种适应与专项的实战需求不匹配,从而影响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促进训练理念方法的更新,教练员需更新训练方法、手段,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竞赛需要。专项训练一定要以专项生理学特征为依据,指导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外在训练,真正做到内在与外在相统一。

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训练学原则是反映训练的客观规律,运动训练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每个田径项目都有自身的训练规律,掌握运动项目规律是实施训练的必要前提。训练手段的设计与负荷安排最能体现运动训练原则与规律,传统训练计划一般分为3个阶段: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准备期以全面提高各项身体素质为主,运动量大,强度小;比赛前期安排专项训练。短时间的高强度专项训练,不能满足专项实战需求,很难表现出稳定性高、强度大的专项能力。不同训练阶段对训练负荷的安排都需与专项特征、实战需求相融合,使运动员对训练产生稳定的适应,且该适应能力正是实战所需要的。训练负荷通过具体的训练手段加以实现,训练手段的设计与运用需与专项需求保持高度一致,如训练手段的动作结构、轨迹、发力方式要与专项技术相吻合,训练手段实施时的供能形式要与专项供能形式保持一致,从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到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使专项训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在众多训练手段中筛选甚至根据新训练理念设计适合专项的训练手段,是教练员对新训练理念方法的正确态度。

3 多元化训练理念与田径专项化训练

训练专项化是对训练刺激适应的专门性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能量代谢因素、动作力学因素,还有神经-肌肉关联因素,这些因素的“集成”决定了专项化训练的程度与效果,其效果直接表现在“练什么,长什么”[3]。训练专项化体现在训练方法手段对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直接作用,从能量代谢形式、动作力学结构、神经-肌肉控制等方面与专项需求保持一致。传统训练理念中专项训练体现不明显,以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为核心,在整个训练周期中占比较大,高强度的专项化训练体现在比赛前一小段时间内,从整体上体现不出“需要什么,练什么”。所以,训练理念、模式的更新是实现专项化训练的基础。训练理念多元化的格局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我国的训练以经验主义为主,以生理学为理论基础开展的训练较少,训练的主观性强,客观性和针对性不足,存在照搬新训练方法的现象,对训练的专项化提升不明显,训练负荷安排与专项需求不相符。如短跳爆发性项目仍存在大运动量低强度的训练,仅比赛前期才有高强度的训练。这种训练模式产生的适应与专项特征及需求不相符。多元化的新训练理念为我们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可能性。重要的是,能否将众多训练理念方法中有益于专项训练的方法总结归纳出来,提高专项化训练程度,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如中国田径队近年经常到国外接受训练,体验新的训练理念,尝试新的训练方法,使我国田径项目的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4 小结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训练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田径训练(周期短)比赛(密度高)的特点,所以,训练理念的更新是必然的。新训练理念体系的构建,是实现田径专项训练的基础。教练员对新训练理念方法的理解认知程度决定了田径训练的专项化程度,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与负荷安排应以生理学为基础,并遵循训练学原则。只有加强对新训练理念的理解与分析,选择与专项训练联系紧密的训练方法,才能实现田径训练的专项化。

[1] 罗超毅.田径训练观念创新——关于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讨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2):1-5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5

[3] 李山.论力量专项化训练的结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7):24

猜你喜欢

训练方法田径教练员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谈高中数学习题训练方法与答题技巧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