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帮助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找到自己的比赛节奏

2018-11-26张忠秋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8年1期
关键词:临场节奏运动员

张忠秋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

节奏(rhythm)一词最早出现于音乐领域,代表乐句中弱拍与强拍循环重复的组合过程,个体节奏感的强弱用于衡量其将不同的音符组合放入特定结构当中的能力。Ansley(2004)将节奏的理论引入运动领域,并指出节奏策略是运动员在不对生理系统造成不可逆伤害的前提下,为了达到最优化运动表现而进行的一种意识或潜意识的对能量输出的调控[1]。

1 比赛节奏对运动员的重要性

运动员能够在重大比赛中把控节奏是最终胜利的关键,不少实证研究为此提供了依据。例如,谭智平在对比中外优秀跨栏运动员跑跨节奏后指出,不同水平运动员采用的跑跨节奏不同,高水平运动员更倾向于使用A型变换节奏;在刚刚结束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曾排名世界第一的德约科维奇以0∶3被韩国新星横扫,连续第2年无缘澳网八强。赛后他承认由于伤病远离网坛达半年,使他在比赛中迟迟不能找到节奏而难以达到最佳状态[2]。除此之外,高玉花在分析伦敦奥运会男子1 500 m自由泳运动员的比赛节奏后得出,孙杨竞技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其对身体和心理节奏更好地把控[3]。这提示我们,对于竞技体育这种由人身体表现的复杂运动,不仅要考虑物理意义上的节奏呈现,还要考虑物理与心理节奏间的相互协调,即形神的和谐统一。可见,运动员比赛中的节奏至关重要,帮助高水平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找到自己的最佳比赛节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帮助运动员寻找比赛节奏的方法

2.1 保证运动员良好临场心理状态

我国学者邱宜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运动员临场心理状态是其在比赛中流畅发挥的重要保证,也是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迅速寻找并适应比赛节奏的前提。调控运动员临场心理状态,是指通过心理学原理,综合运用多种干预手段帮助运动员改变不良的心理与行为,使其竞技水平充分发挥并寻找到自身比赛节奏的方法,建立在日常心理训练、赛前心理干预、赛前心理教育及临场心理调控等基础之上。

国内学者张忠秋[4]、姒刚彦[5]在协助国家队备战奥运会期间,采用的日常心理训练包括:生物反馈训练,即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运动员体内生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运动员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心理控制与训练,从而促进其心理状态的新型训练方法;表象训练,即借助言语暗示、放录音引导或看录像等方法,唤起运动员已有运动表象;模拟训练,即在训练中仿照比赛环境和气氛进行比赛模拟,强化运动员的抗压能力;注意力训练,即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如脑波反馈训练)培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集中注意力等。同时,采用的赛前心理调控包括赛前情绪监控与调节、攻击性行为控制、期望效应引导和错误认知纠正等。此外,还采用专题讲座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心理教育,并在比赛现场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干预。综合使用多种方法保证运动员良好的临场心理状态,为运动员找到比赛节奏提供保证。

2.2 运动员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由于竞技体育的特殊性,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承受着普通人难以体会的心理压力,而以往的心理调控方案多是运动员被动接受的,当外界给予的心理支持不足以满足自身临场需求时,运动员的临场自我心理状态调控能力就成为其寻找比赛节奏的基础,运动员达到流畅的比赛状态也与良好的比赛节奏高度相关。以往研究表明,在临场比赛中运动员会出现流畅体验(flow)和关键完美表现(cultch)[6],这些表现都是运动员找到并适应比赛节奏的标志。但是,运动员临场也会出现“Choking现象”、负性(威胁性)信息注意解脱困难[7],这类表现说明运动员没有找到比赛节奏,会对比赛结果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应注意提升前者的水平同时控制后者的出现。

流畅体验出现的前提是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与任务难度相当或高于任务难度。这提示运动员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竞技水平,即“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达到能力水平与任务要求的有机统一,才能在临场轻松驾驭心理状态,找到比赛节奏。此外,根据“clutch能力表现解释模型”,运动员在压力情景下的cultch需要满足专项运动能力、压力认知应对能力和人格3个条件。在日常训练中综合各种方法对这3个方面进行完善,是运动员临场心理调控的重要途径。而对于“Choking现象”、负性(威胁性)信息注意解脱困难、由紧张引起的情绪波动或焦虑等对比赛结果产生消极影响的心理状态,运动员要学会运用心理策略和手段进行有效的调节,包括自我谈话、目标设置、最佳表象引导、兴趣引导和心态放松等。

2.3 重视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的心理唤醒水平

运动员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是在参加正式比赛或运动训练前身体机能提前动员的2个不同阶段。赛前状态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机能状态和心理素质有关,良好赛前状态的特点是中枢神经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神经和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机体机能得到预先动员,有利于运动员寻找到比赛的节奏以提高运动成绩。准备活动的目的是预先动员人体的生理机能,为即将进行的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调整赛前状态或为了强化已掌握的运动技能,从而快速找到比赛节奏,提高比赛成绩。

良好的赛前状态对运动员寻找比赛节奏具有积极作用,赛前状态过弱或过强,都会影响运动员对比赛节奏的把握,从而影响运动成绩。所以,比赛前需采取措施,调整不良赛前状态,除了保证运动员临场心态和自我调控能力外,还需根据运动员赛前状态安排适宜的准备活动。例如,当运动员由于紧张而产生焦虑或情绪失控等不良状态时,可以在赛前为其制订节奏缓和的准备活动;而当运动员唤醒水平较低或迟迟不能进入状态时,则可以在赛前为其制订节奏快、强度大、兴奋性高的准备活动内容;抑或当运动员某项技术较弱或稳定性不强时,需要在准备活动时重复演练并强化该技术的最佳节奏,这样既可帮助运动员克服短板,又可强化其自信水平。通过针对性的准备活动调整运动员的赛前身心状态,为运动员比赛中快速找到自己特有的比赛节奏提供条件。

2.4 促进运动员赛后心理疲劳恢复

除了心理和技术水平因素外,比赛中运动员找不到节奏的重要原因还有疲劳导致的比赛状态差、唤醒水平低或由于伤病导致的对专项比赛节奏的不适应等。随着科学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在运动领域的极限不断被打破,高水平比赛对运动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对运动员生理和心理能量的巨大损耗和身心潜能的极大激发。

在现代高水平比赛与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消耗与恢复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运动员在承受大负荷比赛后,机体恢复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后续训练和比赛的成效。比赛和训练中或后的拉伸和放松必不可少,拉伸的作用是解决肌肉僵硬问题,放松的作用是加速机体的恢复。同时,可综合运用训练学、营养学、心理学和医学生物学等手段促进疲劳的恢复。例如,训练和比赛后采用按摩、营养摄入、音乐放松和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恢复。综合各种手段可提高运动员身心疲劳的恢复水平,是保证其全身心投入训练并在下次比赛中找到特色比赛节奏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避免运动员因身心疲劳而在训练或比赛中意外受伤的重要手段。

3 小结

从身心2个方面分析运动员赛前、赛中和赛后各阶段特点,是帮助运动员进行有效身心引导与调节的重要手段,更是帮助其在重大比赛中找到自己特有比赛节奏的重要措施。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其身心特点有一定差异,尤其是团队项目运动员,这种差异还可能存在于场上不同位置的运动员之间。因此,面临重大比赛,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或医务人员都必须首先掌握并遵循个体特点,采取针对性的专项心理节奏和身体节奏调控策略,努力帮助运动员发挥出自己的特色节奏特点。同时,尽可能避免受到主要对手等因素对运动员专项节奏特点的干扰和影响,比赛中享受自己的特色比赛节奏,夺取比赛佳绩。

[1] Ansley L, Schabort E, St Clair Gibson A, et al.Regulation of pacing strategies during successive 4-km time trials[J].Medi Sci Sports Exerc, 2004, 36(10): 1819-1825

[2] 谭智平.中外优秀跨栏运动员跑的节奏与速度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700-702

[3] 高玉花.第30届伦敦奥运会男子1 500 m自由泳运动员的战术节奏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1):122-126

[4] 张忠秋,赵国明,刘运洲,等.中国跳水队备战北京奥运会的心理训练与监控[J].体育科学,2009,29(11):8-14

[5] 姒刚彦,张忠秋,张春青,等.中国运动员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心理服务[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4):3-20

[6] 王进,娄虎,唐寅平,等.解读竞赛压力下的运动表现:一个“Clutch”视角的运动能力初探[J].体育科学,2013,33(6):14-22

[7] 刘运洲,杨勇涛,张忠秋.压力情景下运动员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32(2):134-138

猜你喜欢

临场节奏运动员
浅谈高考数学临场策略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短道速滑裁判员的临场执裁能力及其培养路径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YOUNG·节奏
篮球“三人制”裁判法执裁原则与临场应变的探讨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