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武术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发展思路
2018-11-26李加宁
李加宁
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 晋中 030619
武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技术。习武可以强身健体,亦可以防御敌人进攻。习武之人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中华武术的武止戈为武;术,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自创立以来肩负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同时化解战争带来的戾气,进而强身健体。
目前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全球合作发展思想为中华文化在全球各国的 传播发展提供契机。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 我们要建立“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的推进发展,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提倡在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
1 近代武术与国际文化的碰撞
近代武术当中,最具创新贡献的武术家李小龙,他将咏春拳和西方竞技武术结合创新,创造了截拳道,通过电影电视剧等媒体形式走向了全世界。“功夫”一词来自于李小龙。时至今日,众多好莱坞知名动作影星均承仰李小龙为中华武术第一人,同时也受其影响深远。黄飞鸿是南拳的开创性人物,他当时训练的清朝将领的黑旗军,在越南战场上打败法国军队,所以黄飞鸿是把武术融入到国际战争中去第一人。霍元甲是第一个提出打破门派之争,用中国武术来强民,摘掉西方人给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第一人,他创立的精武会就是希望没有门派之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由此可见,中国武术在近代中国就已经走向是世界的舞台,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就目前而言,中国武术的发展仍然有很多内部外部的问题。
2 中国武术推广的内在矛盾
2.1 内部认同的曲解
有研究称:“中国武术是一套阴性武术体系”。中国的武术不是用来练肌肉,练体能,相反,它是一套平和的,心静的训练体系。一位武术的资深爱好者表达过这样的说法,中国武术为什么发源于少林寺,为什么大都是和尚和道士在习武,本源是我们的武术是对付野兽的,是以平和的站桩方式,仿照野兽的攻击方法,形成的仿照野兽的肢体动作的形式。本意是强身健体。但目前不单只推广国外的武术是什么含义,就连我们国内的普通民众,认为的武术是对付敌人,是暴力的体现。从大众百姓对武术本意有着不同的看法,导致在推广时产生了偏差。
2.2 内部自我认同降低
目前我们国家深化改革开放,提倡“一带一路”的战略,很多文化走出去引进来,文化大交流,大碰撞的例子几乎天天发生,年龄段偏小的人群大多被西方歌曲,街舞等“潮”文化所充斥,各种极限挑战被年轻人捧为圣物。崇洋的思潮还是大过重视内在文化。近年来受周边国家的影响:泰国的泰拳,越南的越武道,印度的卡拉里帕亚特,菲律宾的卡利等等,各式多样的武术类型,给我们灌输的是国外的就是好的,本土的就是土的思想。导致中华武术的覆盖影响大大缩小。西方的文化价值中,大多是标榜超越,挑战,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这些“主义”更能讨巧年轻人的眼光。而我们知道年轻人是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动力。失去了动力的武术精神,在国人内部显得苍白无力,也间接导致了武术的国际化推广丧失动力。
3 中国武术国外发展现状
3.1 中国武术在传统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
德国Pro电视台曾做专题报道称,学习中国功夫的欧洲学员有数百万人,他们主要学习太极、气功等。教授武术的场所,除了各类功夫学校、武馆等,还有许多教育机构,比如德国的1000所业余大学。作为欧洲唯一的少林寺,2001年成立的德国少林寺在推广中国武术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据了解,德国少林寺已接收逾6000名弟子,每天去学习的固定学员维持在100人以上。除了德国,法国一些拳艺爱好者成立了“法国太极拳联合会”,该联合会有超过数百个团体,会员总数近两万;在荷兰,一位名叫费玉梁的中国师傅非常有名,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已经教授了约3万名弟子。近年来,在英国、德国、希腊等欧洲国家开始兴起“公园武”许多中国功夫爱好者齐聚公园,在武术老师的指点下练习太极拳和八卦掌。少林寺拳法在日本已独成一派,至今有70年历史。其创始人宗道臣17岁前往中国,入少林寺学习各种拳法。回日本后,于1947年创建少林寺拳法,并坚持和中国保持友好交流。如今,他创建的日本少林寺拳法成为集团公司,除了拥有武术联盟,还在各地设立学校、武术场等。中国功夫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美国武术运动员佩迪特说,他的兴趣在于实战,正因为如此,他不仅喜欢中国武术,也喜欢空手道、柔道等。德国汉堡一家武馆的总教练马库斯说,由于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等,许多欧洲人习武是为了防身。但更多人提到的并非是实战用途。在美国开了一家洪拳会馆的托尼·布朗是一名67岁的独臂老人说,练习中国武术让他充满自信与力量,“中国武术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门哲学,教会你调整内心,教会你思考。
3.2 中国武术在“一带一路”中的发展挑战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覆盖的国家区域中,各个国家的武术类型分别是:
蒙古:搏克,即蒙古式摔跤,蒙古族历史悠久的民族特色项目,和中国式摔跤也颇有渊源;越南:越武道,成立时间较晚,广泛借鉴东南亚和中国武术,糅合而成的一门武术;印度:卡拉里帕亚特,印度传统武术,重视灵活性、柔韧性和平衡性,基本功和瑜伽颇有相通之处,在成龙电影《神话》中有亮相;泰国:泰拳,以狠辣的肘膝和凶悍的扫踢而闻名世界的拳术,崇尚进攻的站立打击型拳手必修科目之一,由于托尼·贾的《拳霸》系列电影更是声名大噪;缅甸:缅甸拳,和古泰拳很相似的一门拳术,还增加了头撞和摔法,十分凶猛,历史上缅甸拳手曾以此和泰拳手分庭抗礼、并驾齐驱;菲律宾:卡利(Eskrima),包含徒手、武器等内容,其中短棍术被多国军警广泛采用,也是李小龙十分推崇的一项技术;
印度尼西亚:班卡西拉(Pencak Silat),印尼拳术,近身缠斗犀利,可配合匕首一类的短兵使用,风格狠辣,在印尼电影《突袭》中有精彩展示;以色列:马伽术,著名军警格斗技术,被多国军警广泛学习采用,衍生出了多个版本,可军用也可民用;俄罗斯:桑搏(Sambo、самбо),有民用的竞技版和军用的实战版之分,民用以徒手为主,军用版增加武器、擒摔、解押等内容,在军警界亦名声甚广;法国:萨瓦特((Savate),法式踢打术,以踢为主,拳为辅,拳腿结合的一门实战技术,亦为李小龙所喜爱;巴西:卡波耶拉(Capoeira),也就是著名的“巴西战舞”,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武术的元素,以各种特技腿法为主,极具观赏性,能表演也能对练;格雷西柔术,站立格斗技杀手,纯站立打击型选手的噩梦,在早期混合竞技中威名远播,现代MMA(综合格斗)基础科目之一。
“一带一路”为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提供了思路。近来,我国一直提倡探索中华文化海外推广的本土化传播之路,融入当地文化生活。国家花费大的代价派出武术巡演团、武术教学组等出国展示中华武术文化,但后续效应并不显著。 中国武术文化传播者层出不穷,每年有大批武术教练去海外执教,他们提高了执教国的竞技水平,但是对武术文化的宣传和传播作用亟待提升。
4 “一带一路”倡议下武术发展的路径与建议
4.1 国家层面战略性推广
国家体育总局在《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 ( 2016年-2020年)》中明确提出以“一路一带”发展战略为契机,全面部署多项具体工作。我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早已耕耘多年,部署和建设了许多孔子学院和武术影视基地以及私人筹建的武馆。借用多方平台和举办赛事的平台,深度的推广中华武术的新时代的精神要义。
4.2 开发武术文化的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国际武联传统武术委员会副主任、加蓬武术协会创始人吕克·本扎第六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期间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扩大武术在全世界影响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传统武术的魅力,因为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参加竞技武术的世界性赛事并取得好成绩,而传统武术却可以为它们提供比赛、展示的机会。通过传统武术,各国武术爱好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武术的魅力,而且可以在其开放的国际竞赛平台上带动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通过区分武术的类型,明确武术的不同职能,来加以应对各个地区和人群的接受能力。
4.3 新媒体包装,垂直精准投放
武术文化的与时俱进是需要用新时代的语言和文字在各种新闻、社交媒体平台中来表达出来,不要小看这个看似无用的举动,这会让很多人重新审视这个中国的古老技艺,年轻人或者外国人会用他们的眼光,来重新理解武术文化。在“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的倡议下,垂直面向各个经济带上的国家做因地制宜的发展方针,同时结合好当地的武术技艺,来做最大包容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