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少侯“凌空劲”艺折宋书铭》之我见

2018-11-25魏美智

少林与太极 2018年11期
关键词:凌空交手太极拳

文/魏美智

于志军《杨少侯“凌空劲”艺折宋书铭》记述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记述了吴图南讲述的宋书铭和北平体育社的教员随许禹生等人去访宋书铭,与之交手的始末。一日,许禹生和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人拜会宋书铭。许禹生与宋书铭表演了推手。两人一搭手,许就不自在,处处受制,歪歪扭扭,不能自持。同去者竟然没有一个人是宋书铭的对手。其中最惨的要算纪子修。纪早先是练岳家散手的,拳风很硬,后来从凌山学太极拳,以刚发著称。看到其他人柔化对付不了宋,他一搭手就使硬的,双掌死死压在宋的双臂之上。孰不知,这恰对了宋书铭的胃口。眼看纪要把宋压垮,纪猛一用力,打算把宋击翻在地,却听“嘭”的一声,纪就似断了线的风筝倒飞出去,跌倒在地。切磋之后,众人皆服宋书铭武功高超,纷纷拜宋书铭为师。

第二件,记述杨少侯与宋书铭交手的经过。宋书铭与太极拳名家推手的事惊震京师,访者日众,但多被宋婉谢。又一日,杨氏太极拳宗师杨少侯携徒东润芳、尤志学、乌拉布(吴图南)、马润芝来到宋书铭住所拜访。

宋闻听少侯来访,亲自迎出门外,把少侯一行让到室内。寒暄过后,少侯表明切磋拳艺的来意。宋书铭对少侯久已闻名,说:“能与少侯接手,就是一份殊荣,何况登门造访。”当即到室外接手。宋与少侯一搭手,竟然感到空如无物,就知道遇着对手了,少侯也觉得宋的全身没有实处。两人似乎静止,少有动作。只见少侯像是在练气功,头悬、身正、气沉、体舒;宋则相反,运功、提气,不敢稍有松懈。突然,少侯抬手,一拉一放,就见宋书铭像被风刮跑了一般,倒出三丈开外,连退数十步,才慢慢停下来。过了一会,宋连声说:“好厉害的‘凌空劲’,我领教了。”接着咏歌诀一首:“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为此,吴图南先生还赋了一首《凌空劲歌》:

禄禅班侯梦祥间,三世心传凌空难。

我今道破其中秘,洞彻全豹反掌间。

只因传功皆口授,未尝公开告世人。

且幸恩师多倚重,教我其中步骤全。

如今说明其中义,节省时间又便传。

先须琢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

透空诸劲都学会,哼哈运气亦练全。

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

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随心意,至此方叫功夫完。

杨少侯与宋书铭的史迹到底是真还是假,笔者的观点如下。

一、杨少侯用的是“凌空劲”吗?

从杨少侯发劲的一拉一放看,杨少侯用的不是“凌空劲”。文曰:“突然,少侯抬手,一拉一放,就见宋书铭像被风刮跑了一般,倒出三丈开外,连退数十步,才慢慢停下来。”这里写得太似是而非:杨少侯一拉,拉哪里了?一放,怎么放?宋书铭怎么就出去了?杨少侯拉、放的时候,宋书铭在做什么?杨少侯与宋书铭之间身体有没有接触?杨少侯从哪里发出的凌空劲把宋书铭发出去了?仅凭一句“少侯抬手,一拉一放”就说是用凌空劲把宋书铭发出十多步,不能令人信服。况且,《凌空劲歌》第一句“禄禅班侯梦祥间,三世心传凌空难”,说明杨露禅、杨班侯、杨少侯(字梦祥)等经过三代努力,都难练出“凌空劲”。既然三代都没练出“凌空劲”,杨少侯怎么就会用“凌空劲”艺折宋书铭呢?

从所发的劲来看,杨少侯用的也不是凌空劲。《凌空劲歌》说练“凌空劲”并不难,“先须琢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这里的“琢劲”、“荡劲”是吴图南先生专门为此造出来的专用名词。琢,《说文》:“琢,治玉也。”《尔雅》:雕谓之琢,即雕刻为之琢。《诗·卫风·淇奥》:“玉曰琢,石曰磨。”“良工存旧笔,老叟琢新诗”,写文章时修改加工也叫琢磨。如果将“琢”与“劲”联系在一起,实在难以做出解释。武术劲法术语有“拙劲”一说。拙,即笨拙、不巧,也引申为硬功夫之类。“先须琢劲练到手”,就是要将“拙劲”先练出来。荡,首见于李春茂的《十三势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断续处。”“气宜鼓荡”应该是说练拳的时候要提起精神,不要使精神萎靡、涣散,使身体各部分都要轻灵。杨少侯与宋书铭交手过程,看不出杨少侯使出的“琢劲”和“荡劲”,“只见少侯像是在练气功,头悬、身正、气沉、体舒”,说明杨少侯并没有“拙劲”和“荡劲”,没有“拙劲”和“荡劲”,哪来的凌空劲?

二、从师承看,杨少侯不会“凌空劲”

杨氏太极拳始于杨露禅。杨露禅曾经三下陈家沟拜师陈长兴学习太极拳。1983年,吴图南先作《出版说明》出版的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一书,记载了陈氏先祖陈长兴关于太极拳的理论《十大要论》《太极拳总歌》《陈式太极拳74势》等。《十大要论》已经被证明不是陈长兴所作,“此拳一名心意”,是心意六合拳的理论;《太极拳总歌》陈家沟后来改成陈王廷《太极拳总论》。从杨露禅有关太极拳的理论、言论中很明确可以看出,这两部拳术理论著述陈长兴并没有传授给杨露禅。从这些著述和陈式太极拳传承实践中,也可以看出陈长兴及其陈家沟的后人,包括杨露禅在内,都不会“凌空劲”。从陈长兴到杨露禅、杨班都不会凌空劲,杨少侯从哪里学来的太极拳“凌空劲”?又何来“凌空劲艺折宋书铭”呢?

三、杨少侯找宋书铭交手的时机和所带人员不合常理

许禹生和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人,有的是杨氏太极拳的徒子辈,有的是徒孙辈,他们寻访宋书铭切磋败北,难道会对作为体育社教员之一的杨少侯保密不成?杨少侯知道后,如果再和许禹生等人相约去与宋书铭交手,这还顺理成章。何况,作为体育社教员,与体育社教员共进退,杨少侯责无旁贷。另外,“吴图南得到《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也给杨少侯抄了一份”,说明他与杨少侯“有交情”,得知这件新鲜事儿后,他会不告诉杨少侯,让杨少侯出场为师门争回脸面?可是事情并非如此,杨少侯并未同这些已经成手的杨家的弟子们一起去找宋书铭交手。

但是,却在不咸不淡的时候,杨少侯独自带领一班不成手的弟子找到宋书铭府上与宋交手,实在是出乎人们所料。其所带人员阵容也很令人意外,东润芳、尤志学、乌拉布(吴图南)、马润芝都是少侯名下不成手的弟子。据金仁霖《几个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问题的科学探讨》披露,1912年杨少侯50岁,东润芳年龄不详,尤志学21岁(1891年出生)、乌拉布(吴图南)10岁、马润芝年龄不详。放着同事和杨家成手弟子许禹生、纪子修、刘彩臣、刘恩绶等体育社教员这些台面上的人物不带,而带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徒弟去找宋书铭交手,杨少侯会做这样的蠢事吗?

实事求是地讲,杨少侯如果要去单挑宋书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要顾及。杨露禅去陈家沟学拳的必由之路,是被称为“河北首镇”的河南省河内县清化古镇。这个古镇是个繁华的商业都市,共11条街道,据碑刻记载约有300家左右商号、12家镖局,大的商号还自办有武术学校,进了清化镇到处可以看到镖局的彩旗飘摇。宋书铭就来自传承中华武术的“河北首镇”清化镇。面对这样的高手,杨少侯会满不在乎地带几个少不经事的徒弟就敢去和宋书铭交手?

如果说杨少侯带领这些人去和名震京师的宋书铭交手,还不如说是去拜师。因为,第一,从年龄看,宋书铭应该是少侯的师父、师爷辈的,又贵在总统府为幕;第二,宋书铭已经“艺折”了许禹生和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名杨氏成手弟子;第三,杨府是京师武术界的头面人物,未经京师有关头面的人引荐、见证,不会轻易和素不相识的人交手;第四,少侯带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人去和别人交手,有失杨家颜面,会被人们认为杨家已经衰败缺乏传人;第五,东润芳、尤志学、马润芝等都未成手,关键的时候帮不上忙,甚至会是杨少侯的累赘,特别是那个乌拉布(吴图南)仅仅是个10岁的孩子。杨少侯怎么会头脑一发热带个10岁的孩子去与宋书铭交手呢?有点太过蹊跷。

四、吴图南并未亲临“艺折”宋书铭现场

一是从年龄看。1928年考试委员长张之江署名签发的吴图南《国考证书》如下:“中央国术馆,为发给证书事,兹有吴图南,年二十六岁,系河北省通县人,应第一届国考,评定成绩为中优等。合行给予证书。以昭郑重。此证。考试委员长:张之江,评判长:李烈钧,右给:吴图南。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这个证书证明,吴图南出生于1902年,1912年时吴图南乃处于少不经事阶段。

二是从学习太极拳的时间看。吴图南的好友赵润涛在为吴图南《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1929年)作序时说:“吴君图南,予之同学友也。幼同游戏,长同读书,故对于吴君知之最深。吴君自幼工于文学,既入中学,始致志于国术……”这段文字说明,吴图南上了中学才开始学太极拳,1912年时尚未开始学习太极拳。

三是从吴图南学拳传承体系看。金仁霖《几个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问题的科学探讨》所列杨班侯所传满人体系是:杨班侯传给满族人全佑;全佑传给其子吴鉴泉,学生王茂斋、郭松亭;吴鉴泉传给其子吴公仪、吴公藻,女儿吴英华,女婿马岳梁,外甥赵寿邨,学生吴图南、徐致一等。这说明吴图南并非杨少侯传承体系,而是杨班侯传承体系。即使按照吴图南自己所说他9岁开始学拳,“我跟鉴泉先生学了8年,后来由鉴泉先生介绍又跟杨少侯先生学了4年,前后共学了12年”,那么1912年吴图南刚开始跟吴鉴泉学拳,与杨少侯还素不相识,少侯怎么会带他去和宋书铭交手?

四是从史证角度看。如果“杨少侯凌空劲艺折宋书铭”确有其事,真正的见证者应该是直接参与者东润芳、尤志学、马润芝。但到目前为止,被认为参加过这件事儿的东润芳、尤志学、马润芝等三人从没有说过凌空劲的事儿,而没有参加的吴图南怎么会详细记载这件事?从史证的角度看,吴图南关于“杨少侯凌空劲艺折宋书铭”的说法,应该是编造故事,不具史迹证据,甚至连旁证依据也不能算。

五是从现场角度看,臆造的成分太浓。且看对宋书铭现场的描述:“宋与少侯一搭手,竟然空如无物,就感到遇着对手了。少侯也觉得宋的全身没有实处……宋则相反,运功、提气,不敢稍有松懈。”这里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必须弄清楚。一,宋书铭练的是太极拳还是外家拳?运功、提气,是外家拳的要求。太极拳讲究松、沉、静、空。运功、提气还怎么达到松,还怎么实现沉,还怎么达到静,还怎么全身空透?二,既然宋书铭“运功、提气”了,怎么会“全身没有实处”?

《十三势行功歌》第一句就说:“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腰是力的第一主宰,蓄气在腰,发气在脊,这是太极拳家的至理名言。如果运功,将力从腰内提起了,虚飘了,脊还能发气吗?宋书铭是一位太极大家,他与杨少侯交手,不用他最擅长的太极功法而用他并不擅长的外家功法,这岂不可笑?如果杨少侯确曾与宋书铭交手,宋书铭并非真的被杨少侯“艺折”了,而是被写文章的人“艺折”了。由此可见,这样炫人耳目的“艺折”事件是根本不存在的。

猜你喜欢

凌空交手太极拳
凌空猎食
聪明和笨拙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山游
交手要诀
42式太极拳
书法与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