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的现代化路径探析
2018-11-25任晓萍
郝 震,任晓萍
随着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研究、非遗保护与创新推广工作的持续开展,相关民族项目的器材随之成为关注的重点,甚至是影响相关项目创新发展的关键之一。出于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化、群众化与日常化”的发展需要与群众健身、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需求,对相关器材进行“技能健身编创、项目程序简化与项目器材轻便化”的现代化创新[1],成为了民族传统体育及其器材非遗保护与发展的统一路径。
1 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的现状类型
民族传统体育器材与其项目,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发展现状,影响甚至决定了器材的现状。
1.1 固步自封型
一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由于在地域民俗和一些节庆活动中运用较多,其器材和项目自身的技能,也一起被完好地保存并流传下来。但在现实中,由于所属的民族、所在地域的相关图腾信仰、风俗习惯与传承规则的限制,导致其处在固步自封的状态中,并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突破创新。以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上刀山项目为例,尽管其惊险程度叹为观止,但其器材依然处在相对原处的水平,尤其在生命高于一切的新世纪,加强相关器材及其部件的创新,是一些带有危险性甚至高度危险性项目,亟待加以改进的课题。此类相关的器材如:石担、石锁、石球,以及一些武术项目的武器等。
1.2 突破创新
在现代体育项目的强力带动下,尤其是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与各种科研机构、体育机构与民间志愿者的积极介入下,很多原本深藏在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中间的体育项目及其器材被挖掘出来,并被加以时代化的创新,成为了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文化),甚至代表民族或国家走上了各种舞台。以龙舟竞渡项目为例,龙舟的制作材料、工艺等,在现代造船业、材料业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创新。尤其是龙舟上的各种雕饰,其雕刻、绘画的技艺与相关颜料的运用,对其雕刻作品的鲜活度、逼真度与保存持久度,具有直接地支持作用。
1.3 濒临消失
对于一部分难度高、掌握人少、传承规则过于苛刻,以及地处极为偏远地区的民族体育项目,不仅其自身濒临失传,只留下了一些文化碎片,其器材完整的原物也早就剩下支离破碎的部件,甚至彻底消失了。如投壶、击壤、捶丸等项目及其器材,已经成为文字上的项目了。再如蹴鞠,尽管在一些民族的景区,会有相关的表演活动,但其真正的技能、规则与蹴鞠器材,也只能按照现代足球的某种特点,进行的现代化“复原”,至于到底是不是“历史”中的蹴鞠项目和器材,则难以有说服力的证据加以佐证了。
2 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的现代化路径
民族体育器材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备要素之一,对其技能发挥、程序完整,甚至活动现场的文化氛围,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器材的现代化直接决定了民族体育项目的现代化水平。
2.1 材料现代化
为确保民族体育运动的安全性、舒适度与科学性,选用现代化科技产品作为制作原材料,是批量生产并推广该项目的基本前提之一。当前比较适合且开始应用的材料有两类:⑴现代塑钢类材料。针对一些比较容易腐烂、变质的,如木质、竹质、纸质与低端的塑料材料等,用高强度、高硬度与相对重量较轻的塑钢等材料替代。例如旱船、舞龙舞狮的狮身等,选用质地较轻的塑钢材料,不仅能保证相关器材的外观造型美观,也减轻相关项目运动者的负荷负担,使运动更加流畅、美观与激情。⑵合金类材料。如铝合金、铜合金、不锈钢、钛合金等,也可以用来制作刀枪剑戟等武术器材,以及前述的旱船与独木舟等,既能保证器材自身的耐磨性、结构稳定性,也能支持运动者得心应手地开展负荷适当的运动。
2.2 工艺现代化
根据一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消失、濒危,一些项目传播度极为狭窄等事实的研究,其中,关键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器材数量少,难以满足学习者和运动者的实际需求,导致恶性循环的学习和掌握者。工艺现代化并且批量生产,以尽可能多的量投放到群众中间,是挽救一些濒危甚至已经消失的民族体育项目的有效做法之一。操作性强的路径有:⑴现代工艺生产线生产。主要专业生产体育器材的厂家,运用专业的模具和生产线,去批量生产相关的器材,以满足广大群众学习、运用与表演民族体育项目的需要。如传统武术的各种兵器器材等,用生产线的方式能大量地生产,且能根据身高、体重、性别与年龄等,生产出不同型号的产品来,支持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⑵现代专业器材艺人批量生产。在民族传统体育分工细化的趋势下,一些人专门研究和制作相关的器材,作为自己的营生。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那些需要手工制作的器材,如弓箭、弩、毽子、风筝、蹴鞠等器材,那些专业的制作艺人,或亲自或通过收徒弟等方式,实现尽可能地批量生产,既创造了就业岗位,也把相关的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2.3 功能多元化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器材的现代化,是良性联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从比较成功地现代化器材及其项目分析,多元功能的表现有:⑴竞技功能开发。以陀螺的创新为例,在把“旋放区、攻击区”的场地整合为一的基础上,对其陀鞭的长度、技战术类型,尤其是竞赛规则从“攻方计分、守方不计分”到“攻、守方都计分”改进等,使陀螺从一种娱乐的游戏项目,成为对负荷强度可计量、可控制的新民族体育项目[2]。⑵艺术表演功能开发。典型表现为器材自身的造型、绘图、雕刻、附带装饰等,能满足舞台与其他情境下表演的需要,常见的如刀剑把上的彩穗,空竹按照乐器原理的制作不同乐音的孔等,使其更具有的多样性的艺术功能,如动态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与音乐美等。
3 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的现代化主体
在民族文化崛起与繁荣的时代,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才能真正把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的现代化任务切实开展。
3.1 传承人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器材制作的传承人,无论是出于自己所属民族和地狱群众的信任,还是个人爱好的层面,他们都会自觉地承担着,对其器材进行与时俱进地改进的使命。实践中具有使命的主体有两类:一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人。一般而言,这些传承人在学习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同时,也习得了相关器材制作的技艺,这些人在器材的改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专门制作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的传承人。这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分工细化的现象和成果之一。那些具有制作特长的木匠、铁匠、画匠、雕刻大师与其他方面的工艺师傅们,也按照市场或相关项目活动的要求,接受各种器材的定制活动,他们实际地担负着器材的创新使命。
3.2 政府相关部门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源发地和广泛应用地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无论是政府职责还是公益服务层面,都需要从地方发展、民族文化与国家使命的视角,去承担起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现代化的保障责任、孵化责任与推广责任。结合部门职责实际,相关的部门有:一是,体育部门与其他专职的体育机构。以各级体育局和体校等机构为主,他们从体育科学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器材进行时代化的升级创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项目及其器材的广泛传播做出职责范围的努力。二是,教育部门与其他的科研部门等。以各级各类学校和专门研发各种器材的科研机构等为主,前者出于教育教学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角度,后者则从民族体育器材专业化、科学化的角度,对相关的器材进行改进或创新等。
4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现代化的速度、推广度,直接影响着相关项目传承的广度、深度,因此,要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视角,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各个层面的责任人或部门,积极承担起使命,为民族传统体育及其器材的发展做出贡献。
[1] 庞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节庆向常规发展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6):79-81+86.
[2] 覃盛栋.少数民族体育与民俗的关系及其发展路径异同研究——以广西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7,(5):81-84.
[3] 罗英梅.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全民健身活动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5):74-76+84.
[4] 何秀全.少数民族民俗仪式在四川重大体育活动中的作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97-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