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视角的环境审计研究
2018-11-25□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北京 100076)
一、引言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同时也为我国深入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作为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大数据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也给审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就曾明确提出要 “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作为审计领域中的新兴领域,环境审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个契机,实现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发展,使之日趋成熟。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环境审计而言既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而如何去平衡机遇和挑战,深入探求大数据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大数据对环境审计的影响
(一)大数据对环境审计范围的影响
根据环境审计的定义,环境审计范围应至少包含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三个方面,具有广泛性和发展性。由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时间较晚,传统环境审计范围涉及的方面十分狭窄,主要局限于环境财务审计以及环境合规性审计,大大制约了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据统计,2008至2014年审计署开展的376个审计项目中,环境审计项目仅占13个,很多审计人员仍然困惑于环境审计到底审什么。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和指标可以运用到环境审计中,环境审计的范围必将得到有效的拓展。通过大数据的搜集,审计人员可以获得更多更详细的关于环境审计方面的数据资料,然后运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审计人员不仅可以有效地防范和解决隐性的、有规律的问题,并且通过对审计数据的深入分析,审计人员也会筛选出价值较高的审计数据,挖掘问题形成背后的原因,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同时,大数据的应用也会充分发挥环境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环保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和评价作用。一方面,结合与环境审计相关的大数据指标,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对政府相关部门环保决策以及环保监管程度进行更加准确的鉴证和评价。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大数据的应用可以让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废气废水的排放和资源利用率情况等一系列的环保责任履行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评价。
(二)大数据对环境审计方法的影响
大数据对环境审计方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在对审计证据的获取阶段与之后的数据整理分析阶段。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规范性是审计证据的基础,直接决定审计证据的质量,所以在审计之前对数据来源的判断显得尤为重要,而真实规范的审计证据才具有说服力。在传统环境审计中,由于种种因素限制,审计人员获得数据非常艰难,数据分散在多个部门中,审计人员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数据搜集工作,影响数据的及时性,极大地降低了审计效率。另外,由于各个部门搜集数据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保证审计证据的规范性。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获取审计数据的难度将会大大降低,通常情况下,大数据主要来源于承载搜集数据的信息系统,国家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对各个部门搜集的审计数据的整合和判断,将真实规范的数据上传到信息系统中,审计人员只需要接入其信息系统就可以远程获得所需的审计数据,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和规范性都得到了保障。同时,在数据整理分析阶段,大数据环境审计克服了传统抽样审计所带来的弊端。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分析模式,总体审计将逐渐成为审计的主流模式,大数据和计算机的结合,使得审计人员可以轻松获得有关环境审计项目的全部信息,包括之前很多无法量化或是无法结构化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对所有数据的海量分析,审计人员可以更为有效地去挖掘数据背后所隐藏的信息,为被审计单位提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环境审计意见。
(三)大数据对环境审计风险的影响
审计风险是贯穿整个审计活动始终的一种可能性。传统审计方法包括跟踪审计和事后审计,起到查漏补缺和事后监督的作用。与传统财务审计相比,环境审计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审计证据的调查难度较大,对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要求较高,传统审计方法并不适用于环境审计。比如一个耗时较长、环境影响需要数年观察才能得出结论的环保项目,传统的跟踪审计会跟随审计项目的结束而终止,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对该环保项目的后续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而事后审计方法的弊端更大,当一个投资较大的环保项目在事后审计中出了问题,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环境审计的难度和风险都比传统的财务审计更大。而随着大数据与环境审计的结合,很多环境审计风险会被大大降低。一方面,由于总体审计将会逐步取代抽样审计,审计证据不足导致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将会被降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的审计方法也将取代传统的审计方法,通过建立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的基本要素将会被更加明确,同时利用信息化审计系统中的模型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挖掘,实现在单位各个环境保护过程中的风险实时预警,提高环境审计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四)大数据对环境审计思维的影响
在小数据时代,环境审计人员通常只能利用审计抽样工具对一小部分环境信息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审计人员的思维被限制在只对样本进行分析的困境中,“样本等于总体”的思维理念不能被有效的树立。在大数据时代,抽样审计的概念变得不那么重要,“全量信息审计”则会成为环境审计的主流思维理念,环境审计人员需要摒弃传统的局部思维,确立整体思维。小数据时代的传统审计在自身条件的限制下往往只能通过改变抽样方法提高对样本审计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而大数据环境审计则会着眼于对环境数据的全面掌控和挖掘,环境审计将会变得更加整体化。同时,审计人员搜集数据的思维也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以前的小数据时代强调的是样本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大数据技术通过对环境数据的海量分析,环境审计人员将会从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出发去挖掘审计证据,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其基本规律及特征,利用云计算模型预测环境保护发展趋势,做到让数据自己说话,使环境审计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形成全面、深入、动态和持续的审计模式。
三、大数据背景下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审计大数据平台普及性不够
大数据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需要大数据信息平台的支撑。我国国土辽阔,环境治理范围广泛,与环境相关的数据量巨大。当前阶段,我国已经开始逐步搭建大数据信息平台,但是建设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环境大数据的采集会涉及到多领域、多行业和多层次,同时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等技术特征,这就使得大数据信息平台必须具备十分强的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目前我国环境大数据平台数据库的建设重点主要是对关系型的数据进行收集、储存和分析,环境审计人员往往只能获得类似财务报表的结构性数据,而对诸如互联网数据之类的非结构数据并不能进行有效的利用,造成环境审计证据缺乏,对以后的环境审计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二)大数据环境审计技术方法薄弱落后
当前,我国大数据环境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审计信息化建设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环境审计数据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而且大数据通常数量巨大,这对数据的安全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监管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采用的环境审计方法主要还是借鉴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方法,而大数据背景下,环境审计的处理则非常复杂,不仅数据本身具有复杂性,而且大数据的处理还要充分考虑其数据结构的多样性、多重空间性以及多重实体间的相关关系。另外,对于一些变化较大的环境数据,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做到对数据的实时更新处理,从而导致获取的审计证据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
(三)现行环境审计政策制度不规范
我国现行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中直接指导环境审计工作的内容十分少,并且尚未体现大数据的相关内容。环境审计作为一个新兴的审计种类,其难度本身较大,再加上环境问题涉及范围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完善的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是大数据在环境审计中得以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环境审计和大数据结合起来的评价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环境审计的角度、依据和尺度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并且大数据中的数据编码和信息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性较差,形成“信息孤岛”。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得出的审计结果通常也只能靠审计人员的经验来进行职业判断,审计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审计结果缺乏公正性,最终影响环境审计质量。
(四)大数据环境审计综合素质人才缺失
环境审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具有其独特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环境审计不仅需要审计人员熟练掌握最基本的财务审计知识,更需要对环境工程方面加以了解,另外有关统计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环境审计跟大数据的结合更加需要环境审计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有较强的认知。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环境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体系不健全,从事环境审计的审计人员大多数是财务审计人员出身,有关环境专业的审计人员占比不到10%,兼顾审计专业知识、环境工程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环境审计人员更是凤毛麟角,环境审计人员的现状已无法满足大数据环境审计的需求,大数据环境审计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四、大数据背景下加强环境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环境审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
审计大数据平台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基础和关键,结合环境审计的特殊性,审计机关应该建设一个以环境大数据为中心,能把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数据库连接起来的环境审计大数据平台。由于环境审计涉及范围广泛,环境审计数据库中不仅要包括标准结构化数据,比如被审计单位的基本财务信息和环境监测数据等,还应包括诸如被审计单位相关行业的环境标准以及其环境保护规划等非结构化数据。同时,环境审计大数据平台需要实现环境审计数据的实时采集、高速读取以及大容量储存。另外,环境审计要求审计机关各部门密切配合和协助,因此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必须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如果时机成熟,还可以建立国际化环境审计大数据共享平台,吸收各国在环境审计方面的先进经验,更好地推动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
(二)创新环境审计技术方法
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通常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和多层次。每个部门、行业和层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要求不一样,所产生的信息也就不同,环境审计具有更大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环境审计方法进行创新。首先,数据共享。在同一个环境系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将环境管理方面的所有资料上传到指定平台并对外公开,一方面,可以促进相关单位进行对比分析,及时汲取经验,采取更优化的环境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在同一个环境管理系统内的所有资料,并利用数据处理,找出自己需要的审计资料。然后,进行数据深挖。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倾向采用“全样本”审计方法,但是也只能获取数据表面的信息,此时,审计人员需要利用大数据,对停留在表面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以取得数据背后所表达的真实意思。最后,数据归类。数据归类可以将具有某些特性的数据归为一类,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对于其中不合理解释的部分审计人员应该格外重视,甚至可将其划为重点审计内容,降低审计风险。
(三)建立健全基于大数据的环境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的大数据环境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要推动大数据环境审计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大数据环境审计法律法规。第一,在《审计法》中明确大数据能够运用到环境审计中,确立大数据环境审计的合法性,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有法可依。第二,有关部门必须对数据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做出规定,对于有些涉及到商业机密或者国家机密的数据需要经过审核后才能查看。第三,建立一套大数据背景下的环境审计指南。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经验,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大数据环境审计发展的审计指南,包括宏观层面的系统性指导和具体的规章制度、指标评价体系等。
(四)加大环境审计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
大数据背景下的环境审计工作复杂,涉及面十分广泛,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来满足新的环境审计需求。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有关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不断加强审计人员对大数据技术知识的学习,组织审计人员参加有关大数据审计技术的培训,提高数据处理分析和云计算技术能力。第二,从其他部门吸纳有关环境保护以及工程学等专业的人才,定期组织交流宣讲会,丰富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三,积极聘请环境保护专家参加环境审计项目,帮助审计人员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提高环境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