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明代武术——基于史料和武术古籍的研究

2018-11-25吴阳阳

体育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武学武艺将领

宋 健 吴阳阳 王 飞



初探明代武术——基于史料和武术古籍的研究

宋 健 吴阳阳 王 飞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以明代武术文献和史料为基础,对明代武术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众多流传于世的武术著作,其作者既是武术大家又是军事将领这一现象的文化生态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明代的卫所制度为其提供保障;武学和武举制度为这一现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防御战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现象的发展;明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为这一现象埋下了伏笔。

明代;武术古籍;军事将领;历史文献

武术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特殊的领域,是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1]。根据《中国兵书总目》所示,留传至今的武术及军事著作,不仅在明朝相继问世,而且规模大、数量多、内容丰富,自秦汉以来绝无仅有。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在武术技艺和武术理论上颇有建树的武术先行者,都是军队将领。那么,既是军队将领又为武术发展有过卓越贡献的人物大批涌现,这是明代武术史上一个值得探索的现象[2]。 为何大量有价值的武术论著会在明代出现?兵书的作者缘何都是军官将领?这绝不仅仅是偶然,本文在收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一现象起源和历史背景,做出简要的阐析。

1 卫所制度为武术发展提供保障

明代初创未曾有过的卫所制度:“自军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3]。军事重镇为卫,其余地方为所。大约每一百二十人为一个百户所,一千一百二十人编为一个千户所,五千六百人编为一卫。卫、所将领称为卫指挥,所千户、百户,明朝大抵二百万的军队,都编置在卫、所中,一边训练,一边屯田。它不同于曹魏屯田,北周、隋唐府兵制的地方是军队是世袭的、固定的,即一经为军,一家系便永系为军。

明朝政府较为重视军队技艺 的训练。“洪武六年五月,定教练军士律:‘骑卒必善驰射枪刀,步兵必善弓弩枪。射以十二矢之半,远可到,近可中为程。……枪必进退熟悉。在京卫所以五千人为率,取五分之一,指挥以下官领奔赴御前验试,以此番试。在外都司卫所,为卫五千六百人,取五分之一,千户以下官领赴京验试,以次悉试。军士步骑皆善,将领各以能受赏,否则罚。军士给钱六百为道里费。将领自指挥使以下,所统军士三分至六分不中者,次第夺俸;七分以上,次第降官至为军止。都指挥军士四分以上不中,夺俸一年,六分以上罢职。’后十六年,令天下卫所善射者,十选一,于农隙分番赴京校阅,以优劣为千百户赏罚,边军士卫教射。”[4]洪武二十年、二十一年均有阅武条令和活动。史籍中所记载的军队训练会操记录,如成化年间,增团营为十二,命月二次会操,起仲春十五日,止仲夏十五日,秋冬亦如之。这些规定,对于各卫所驻防的大量军队的训练来说,有重要的指导和督促作用,使得大量的将门家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军事知识,为一些军事人才成长为军官将领和撰写武术著作奠定基础。例如戚继光就出生在一个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的将门家庭。

2 明代武学武举制度为武术发展创造条件

明代武学武举制度的重建和发展显然是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培养军事人才。但是却为各阶层提供了一个习武登仕的机会,由于其独特的制度,也为各级将领完善武术和军事理论创造了条件。

武学是我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三年(公元1043),数月即废。熙宁五年(公元1072)、崇宁年间以及南宋绍兴年间都曾恢复重建过,但时间都较短,规模不大,人数也就不到百人。但明朝自天顺八年(一四六四)年开始设立武学,到明末崇祯的两百余年,不仅有京卫武学,而且“另各府、州、县学皆设武学生员”[5]。其时间之长,人数之多,跨度之广,也是前朝所无可比拟的。

明朝武学生员都是军队年轻军官或武官世袭子弟,入学前已具有相当的武艺基础。武学的考核亦相当严格。如宣德三年(公元1428),“置武学,教以五经七书,且俾习骑射,当袭职时,严加比试,亦可乃授”[6]。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梀所司岁终考试入学生,十年以上学无可取者,追领还官,送营操练”[7]。隆庆二年(公元1533)兵部题浙江巡抚招都御史,陈将材一节申明:“凡遇袭替年及二十应比试者,学臣考策论一道,转送抚按覆阅,韬衿贯通,弓马娴熟者为上等;韬衿疏而弓马熟者为次等;韬衿弓马俱不习为下等。如三年不中者,革发为军,别选子弟袭职”[8]。武学的设立是为了培养文武兼备的军事人才,也为军事将领接受书写武术和军事著作所需的理论知识,创造了条件。

明代武举实行时间长于各朝,而且测试内容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在嘉靖之前,明代武举文武并重,更加注重参考人员的策论,而在嘉靖之后,武举考试开始向武技方面倾斜,这与明末边疆告急、农民起义导致内忧外患从而急需武勇人才有关。明代的武举武学制度的重建与发展,不仅使更多阶层有了登堂入仕的机会,为明政府巩固封建专制、抵御外来侵略,选拔了很多优秀的将领,如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早年间也参加山东乡试,并中了武举;《正气堂集》的作者、一代名将俞大猷,参加乡试,除千户。而且使更多的军官将领除操练兵士、研习兵法外,还能了解“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各界练武之人的理论修养,同时也推动了武艺理论的发展,丰富了武术内容,加强了武术与中国其他传统思想的碰撞,大大促进了明间武术的发展。

3 明代的防御战争推动了武术发展

在明代二百六十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边患此起彼伏,“与倭寇的斗争,与蒙古贵族的斗争贯穿着这个时代。明朝以前没有这样的情况,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的情况,这是明朝历史的特征”[9]。而这些防御战争的胜利不仅离不开边疆将领的军事才能,同时这些战争也为军官将领积累战斗经验、推动武艺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接连不断的战争,数以千万计的将士,在实战中提高了武艺水平,推动了明代武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明代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武术方面的著作很多在嘉靖、万历年间问世这不是偶然,这些与明代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抗击满清入关等防御战争有直接关系。原因在于,首先这些著作的作者大部分都是这些防御战争的将领,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抗击清兵入关的茅元仪等。其次对当时武艺的发展,武术理论的完善和防御战争时期摒弃花法、务实求效的军事训练思想有莫大的联系,如何良臣在《阵纪》中曾说:“长短器械,错杂阵头,一齐拥进,起手就戳便斫,虽转头尚不可得,岂容活泼跳动,做作进退,身势手法耶?”[10]总是在实用的指导下进行军事武艺训练。又如戚继光要求士卒学习的“器技手艺,一一都是临阵一般,件件都是大敌实用之物”[11]。同时反对“左右周旋,满遍花草”,反对“只图取欢与人”,“以图人前之美而无寓于大战之际”的“花法”“虚套”的练法,使武艺朝着“遇敌致胜”的方向发展。

正是在这些实用思想的指导下,他们总结前人经验,博采众家之长,改革不适宜的武艺,整理并创新符合防御战争要求的,比较完善的武术技艺理论。像俞大猷棍法、杨家枪法、三十二势拳、藤牌刀法等不仅在军事训练上影响颇大,而且在武艺训练上也为后世所遵循,一直视之为珍贵的武术财富。像纪效新书、武备志等武术专著更被后世奉为经典。

4 明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为其埋下伏笔

明代经济,经过明初统治者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发展工商业等一系列利民的政策,无论是人口,还是农业、手工业等都远远好过前朝。虽然十五、十六世纪出现社会危机,但是到十六世纪中叶后,又继续发展趋向繁荣[12]。社会生息安定、社会经济的繁荣为武术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埋下伏笔。

首先一些社会武术家在社会安定、经济富足的情况下,不仅仅局限在本地区学习武艺,更广泛的接触其他武术流派,进行学习、交流。提高自身的武技水平,丰富自身的武艺理论。比如明万历年间的著名军事家、武术著作家程宗猷,家境富庶,广游天下,遍访名师,习得多种武技,“棍法得自僧洪转、广按师徒,刀法得自浙江刘云峰,枪法得自河南李克复,弩法游寿遇土人,得穴铜机而创”[13]。这为他后来编写《耕于剩技》奠定了基础,它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变化。

其次十六世纪之后财政的好转,统治者开始着手巩固边防,加强军事演习,不仅增强了军队的战斗素质,也为军事将领积累经验,编纂武艺和军事著作提供了条件。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调任民族英雄戚继光镇守蓟州,戚继光以素质较好的,有丰富战斗经验的浙兵为主,轮番训练各地驻兵,使得边防部队的战斗实力得到大大提升。隆庆六年(公元1572),戚继光组织了明朝历史仅有的一次大规模演习,时长二十多天,参加人数达十万以上,将领数千员。雷鼓喧嚣,旌旗如云,气势雄伟。试想如果没有稳定、繁荣的经济做基础,这些事情就难以实现。

5 结语

自明代始陆续出现一些军事武艺著作以及对武术器械和拳术的记载,明代对武术理论的不断总结、整理、完善和发展,给后世武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明代的武术成就在中国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明代武术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除历史社会背景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军事卫所制度、武举武学制度的重建与发展、大量的防御战争的影响。这些因素使得明代武学理论不断充实、创新和提高,逐渐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武术体系。

[1]马明达. 说剑丛稿[M]. 增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3]张廷玉.明史·兵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万斯同.明史[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谭希思.明大政纂要[M].卷十五.文海出版社,1988.

[6]曹循.明代兵部武选职方二司职掌分工考辨[J].历史档案,2011.

[7]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孟森.明史讲义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1.

[9]何良臣.阵纪[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

[10]戚继光. 曹文明,吕颖慧,校释.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1(18).

[11]汤纲,南炳文.明史·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0.

[1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Brief Analysis of Martial Arts in Ming Dynasty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Ancient Books

SONG Jian, etal.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宋健(1993—),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史、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武学武艺将领
铭记革命将领
李兰娟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武艺 沈月是很自然不矫揉造作的女生
不当皇帝就听话
男人的较量
狄青智取昆仑关
多般“武艺”于一身
翰墨汇聚 共祈和平——“两岸退役将领和平书画展”作品选(下)
奇葩姐妹换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