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武术历史梳理与文化初探
2018-11-25付成林
付成林
(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武术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文化象征之一。峨眉武术与少林、武当号称中国武林的三大流派,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演变,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峨眉武术从其产生、发展历程来看,一直以讲求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以及彰显浓厚的攻防技击意蕴与地域文化内涵而著称,它逐渐发展成为巴渝地区传统文化项目的重要文化代表和文化名片。
2008年奥运会之际,峨眉武术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央电视台《华夏之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专题片重要选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报告中也强调:道路自信心,理论上的自信心和制度上的自信心,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广、更深的自信。
自古峨眉武术与少林、武当一样文明远播,但近年来其发展却面临困境,究其原因:1)峨眉武术挖掘、整理、保护、推广制度机制不完善,峨眉武术的发展前景与具体实施路径面临困境;2)峨眉武术的发展及其文化传播受限于巴蜀地域文化的视野,峨眉武术历史史料梳理及文化研究还比较匮乏,目前相关峨眉武术的科研文献仅140多篇,挖掘程度远远低于少林、武术。
基于当前峨眉武术发展的现状,峨眉武术习练者及峨眉武术科研工作者力求通过新的学科、新的视角以及新的方法,不断探索、挖掘峨眉武术,为峨眉武术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1 峨眉武术历史渊源寻骊
1.1 峨眉武术的缘起梳理关于峨眉武术缘起的探究,有详细史料记载且最广泛流传并被普遍认可的是战国时期。《乐山志》卷五十三《人物志》记载:“战国时有白衣三者,号动灵,亦名司徒玄空,模仿山猴动作创编峨眉通臂,并且在峨眉山一带进行技艺的传授。”[1]在近代邱丕相版本的《中国武术史》一书中记载峨眉武术为战国白猿,字衣三,号动灵子之所创;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术大全》引力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的峨眉山司徒玄空[2]。
与此同时,魏奕雄对峨眉通臂拳与峨眉十二桩(又称峨眉气桩功)的由来进行追溯梳理,认为:峨眉武术虽然史料记载起源于战国的白猿祖师,其发展自成一体的时间在南宋,发展的鼎盛时期却是在明清时期,而繁荣发展与弘扬传播则隶属于当今,这一说法佐证了峨眉武术考证缘起于战国之说。
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文化传承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民族本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越来越多的民族项目受到国家、政府的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力求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研究峨眉武术的发展轨迹往往是建立在相关概念与认知范畴前提下进行的,让科研工作者与峨眉武术习练者明白它的前世而后深刻认知其今生,继而凭借其清晰的概念与发展范畴,真正地了解峨眉武术的本源,并将其发展与传承理念进行更深入明确的阐释,以此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发展。
目前,武术界普遍认为“峨眉武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指峨眉山区域的峨眉山道、僧武术与民间武术且以峨眉命名的各种拳术、器械、功法和武术理论等武术内容与形式的总称”。[3]
随着峨眉武术的变迁,峨眉武术越来越泛化,微观意义上指以发源于峨眉山,并与巴蜀地域文化长期互动交融而形成的拳种流派。宏观意义上的理解更接近巴蜀武术的概念,不仅包括早期传入四川地域并与其地域文化互相适应,且己具有显著巴蜀地方文化特色的外来武术拳种,还包括从四川传播到其他地区以外的武术技术。
不管峨眉武术在概念上是宏观上的还是微观上的,其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已然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文化哲理且注重内外兼修的传承理念。
1.2 峨眉武术的历史演进挖掘峨眉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武术流派重要的一支,自其发展之初,便依托以中国著名的峨眉山为根基传播峨眉武术文化。《峨眉拳谱》一书中曾记载描述“一树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4]其中一树泛指峨眉武术,五花指巴蜀的5个地理区域,即四川省青城山的青城派,金堂云顶山的铁佛派,四川青牛山的青牛派,四川涪陵点易派以及荣昌、隆昌两地的黄林派;而八叶则指当今四川武术中普遍认同的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会门8个著名门派。八叶与《峨嵋拳普》中记载的基本一致,泛指当今巴蜀流传的赵门、僧门、岳门、杜门四大家以及洪门、化门、字门、会门四小家。
但程大力、王小兵等对峨眉武术源于白猿祖师说法的历史史料存在质疑,经研究其认为峨眉武术自明朝形成体系,而明代己成体系的峨眉武术在清初可能失传,人们今天所称的峨眉武术是许多拳种的混合体;除此之外,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为整理、挖掘与推广峨眉派武术,进行峨眉武术资料搜集并采访巴蜀境内众多60岁以上拳师、名家,并对其史料进行口述史的挖掘,收集到68个门派、两千多种徒手、器械、对练套路、练功方法与项目,发展越来越广泛。[5]
巴蜀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与人文特点在历史长河的洗礼过程中慢慢塑造了峨眉武术注重内外兼修的传承理念与育人本质,注重攻防技击的练习风格本源以及注重追求健康养生的生命之源。
回顾历史,“峨眉武术自其发展之初,根据地域特点与人文特色,形成了手法灵活多变、脚步迅猛快捷、力量勇猛喜爱搏斗的拳种,也造就了地域武术拳种的独特拳理与技术特点的风格特点。”[6]如注重跳跃与腿法练习的赵门拳;注重贴身近打、腿不过膝的僧门拳;讲究软缠脆打、刚软相济、圆拳短打的岳门拳;注重动作刚猛、沉脚重手并辅以发声助威的洪门拳;强调运拳时以鼻呼气配合、发声助力的字门拳;强调思维意识、以肢体进行攻防的慧门拳等。
总之,在历史长河的变迁过程中,峨眉武术工作者对于峨眉武术的拳法技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解读,形成了当今独具特色文化传承的地域武术。
2 峨眉武术技艺哲理内涵
2.1 地域环境的人文因素衍生于西僻之壤巴蜀盆地的峨眉武术,因气候环境特殊、地形复杂,具有深厚的攻防技击意识;除此以外,峨眉武术在巴蜀地域传承脉络清晰,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典型的巴蜀地域“土著”拳种,显著的地域环境的人文因素在峨眉武术文化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峨眉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巴蜀文化重要的外在身体表征,是拳师们在长期的习武实践中产生的,以注重攻防技击、民族文化传承为载体媒介,同时以峨眉武术地域拳种为文化资源与载体来诠释的巴蜀文化,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供文本范式与发展基础。
如峨眉盘破门武术作为峨眉武术的重要代表之一,近年来,随着峨眉盘破门武术的发展与重视,迎来了发展契机。巴蜀区域先后成立了峨眉盘破门武术文化挖掘整理小组与峨眉盘破门武学研究中心,努力借助历史文化名城的契机打造峨眉武术传播交流的文化品牌。2009年峨眉盘破门武术被收录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2014年成立了四川省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以此为平台,广泛开展关于峨眉武术文化教育、文化挖掘与峨眉武术文化传承与推广等工作。基于地域文化特色,更好地促进了大众对峨眉盘破门武术的理解认知与弘扬推广,为进一步丰富峨眉武术科学理论,进一步重拾、收集峨眉武术资料提供必要条件。
2.2 浓厚的攻防技击意识“峨眉派拳术带着深厚的攻防技击观念(即带假想敌观念),做到与假想敌进行模拟搏斗,精神还需要保持高度精神集中,技击方法要求瞬间的变换,追求有形打形,无形打影。”[7]通过武术习练者长期的实践,峨眉派拳术技艺一直在探求其本质技击性,同时也是拳师们的大脑这种高级组织的特殊物质的机能长期演变而来的,习练峨眉派拳术技艺十分强调气、力、功法的结合,讲究内外呼吸引导、硬、软、轻、毒的融合,更讲究其功法与门派的结合,塑造峨眉武术的拳种风格无定势,随行多变。
拳无常势体现武术拳论精髓,峨眉武术的攻防技击含义不论在套路还是在实战格斗中都能得到验证与证实,即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技击哲理。
因此,浓厚的攻防技击意识彰显峨眉武术拳种风格的独特魅力,功法与技术的迥异多样也更好地彰显峨眉武术外形与技术融会贯通。
与此同时,“峨眉武术在当今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高位高桩、中低兼顾、手法多变为主,腿法灵活为辅,劲力突出的技击风格。”[8]峨眉武术由于受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的特点影响,在技击脚法上讲究进退用之字脚与线扒脚,走位发招用三羊角尾进退,接招还招用提宰造锤盘破手,避实击虚巧致胜。如进红门用钻脚和龙心脚攻击,进侧门用转盘脚和羊尾脚防守,圈外则用梭子脚进行击打的境界。
由此可以看出,峨眉武术的攻防意识不仅很好地表达了武术的本质即技击性,还把峨眉武术的技艺特征展现的淋漓至尽,让峨眉武术的形与技展现独特的魅力。除此之外,峨眉武术除了拥有深邃的技艺哲理之外,还拥有特色的身体文化意蕴。
2.3 特色的身体文化传承作为身体运动形式之一的峨眉武术,不仅拥有显著的地域人文特色,而且还拥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显著文化标识、思维意识(坚韧不拔)与行为意识(尚武崇德)。由于峨眉武术文化的传承载体是人,峨眉武术文化的发展的载体也是人,习武之人不仅要学习其相应文化知识,还要动用身体,模仿并掌握其技术的外在形态,所以人在峨眉武术传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为峨眉武术传承载体之一的身体,一方面依托特色的身体文化来塑造峨眉武术文化传承、擅变、现代功能转换再生的研究,另一方面以特色的身体活动来研究峨眉武术源生性、传统性价值,还原与认知身体技术感知的重要作用。故而,在峨眉武术探索、研究中,具有特色的身体文化类传承渐进成为峨眉武术研究的主线。
与此同时,峨眉武术在成为一个民族身体文化符号初始,一直就对认识、理解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在特色的身体文化传承思路中,按照身体到文化的逻辑前进思维,身体文化传承就成为峨眉武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本载体,机遇身体的奥秘与特性,身体文化活动可以成为了解不同文化的桥梁,因为人的一切思维活动与人的身体结构、要素、功能紧密相关。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综合国力的增强,峨眉武术的特色身体文化作为一种通用的身体符号进行沟通、交流,大众可以无碍地参与练习、娱乐、修身,甚至借助于峨眉武术这种身体特色文化来了解巴蜀的文化魅力,探索峨眉武术独特的肢体语言,传承巴蜀文化中习武者所秉承的不服输的文化象征,全面凝结中国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
3 新时代峨眉武术文化发展解析
3.1 峨眉武术地域文化渗透“峨眉武术文化是近代巴蜀武术的文化名片,是古代巴蜀武术文化的现代称谓。理解为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胎记,是人类物质生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集中表达,它通过独特的文化内容和形态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交融。”[9]
巴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塑造了峨眉武术人的特点与个性,造就了峨眉武术习练者在几乎相同的文化语境下的眼神、体势、动作的融会贯通与思维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拳理价值取向。
由于巴蜀气温环境多雨、潮湿,使得人们的关节、脏腑受到影响,峨眉武术习练者与技艺传承者在教学与传授中,注重拳架、功法练习以达到兼顾调心养气以求内壮的效果。除此之外,巴蜀区域因气候温和、幅员辽阔,深受各地区经济、文化等因素融合影响,所呈现出的峨眉武术风格、拳法各具特色,互为依托但又互不重合。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峨眉武术拳种的林立,风格迥然多样,自然形成多种区别于其他地域武术技术风格的特点。
结合峨眉武术的地域特点、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过程,峨眉武术文化的概念一般被解释为:“具有区域特色的峨眉武术是在巴蜀武术与中原文化碰撞与交流过程中,受到巴蜀民俗、民风影响,自成一体系,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国武术文化。”[10]它是在现代巴蜀地区的人文影响与当地民俗的长期积累和强烈的古代侠义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与此同时,它也受到中原武术文化和抗日战争期间外来文化渗透的影响。
因此,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峨眉武术必须在继承过程中整合该地区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打造地域特色文化符号象征,使武术在不同地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当地文化,形成统一的整体区域文化形态。”[11]
3.2 峨眉武术养生文化衍生“养生在《管子》一书中认为其乃保养生命以达延年益寿之意,而峨眉武术养生文化可以溯源于道家的养生功;它是在结合道教导引、行气余与佛家禅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养生文化,蕴含着强烈的儒、释、道思想文化色彩。”[12]长期以来,身体运动一直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相传白猿祖师与峨眉灵猴朝夕相处中,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按照现代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来分析,练习这套峨眉通臂拳时,一方面可以提高神经和肌肉反应的灵敏度并且可以按摩心脏;另一方面,通过手臂练习峨眉通臂掌有利于练习者的颈部关节活动,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还有助于提高腿部的爆发力和耐力,提高人体的力量。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的分析,长期练习具有可以降低反应缓慢和肢体运动过早衰老的效用,这成为峨眉武术养生文化的衍生的先驱。
峨眉健康文化思想是一种基于道教和佛教禅修的健康实践方法。“健康文化中的生命和长寿概念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强烈的精神和物质文化。”[13]与制度文化(人类为自己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造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形成对比,在峨眉武术健康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几千年来,在峨眉武术的各种拳种技术体系影响下,将古代中医保健思想融为一体,渗透儒、释、道思想,已成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从精神文化(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的实证分析,峨眉武术健康文化被视为天、人、身、心的运动以及文武思想的延伸,成为健康文化的基本出发点和理论基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外培养特色,充分挖掘峨眉武术健康文化,运用现代健康理论和中医健康理论,在揭示峨眉武术练习方法的健康原则和健身价值的同时,为现代人的健康理念创造一些峨眉武术练习(如峨眉养生功、峨眉十二型心法练习)内容,让健康科学的峨眉武术健身文化成为锻炼健身的重要内容与载体。
4 结 语
峨眉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发展峨眉武术文化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为积极探索峨眉武术文化的传承模式与发展体系,须梳理峨眉武术的历史起源,明确其发展脉络,以此来更好地挖掘、考证峨眉武术的历史性与科学性研究,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峨眉武术文化体系。近些年峨眉武术以及峨眉武术文化的政府性推广,打造了国际峨眉武术节,建立了四川省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开展了峨眉武术比赛以及峨眉武术文化传播普及专栏等一些列发展与传承办法;但峨眉武术事业以及峨眉武术文化产业的开发与推广还不够,还暂未走出峨眉武术国际化传承以及产业化发展的特色“圈子”。峨眉武术作为当前巴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有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故在其发展道路上,应多联系当下时代背景,借助峨眉武术地域文化渗透、峨眉养生文化诉求,在当代探索更合适峨眉武术及其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增强峨眉武术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营造特色文化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