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太极蓉城”发展的文化反思
2018-11-25王天剑徐子晴
王天剑 文 烨 徐子晴
1.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2.成都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文化富矿,隐藏着诸多神秘色彩,其中,作为中华文化之一的武术文化,与道家的思想作为根基,不仅有优美的身体文化内涵,还有多元化的哲学思想。其中富有多元文化思想的太极,更是中华武术的代表。然而,在西方体育和城市化的影响下,太极武术文化发展受到巨大挑战,在大中小城市随处可见的健身俱乐部,跆拳道、瑜伽文化等是最好的印证。因此,“太极蓉城”的建构是为了更好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什么,一直以来都没有具体的定论。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所给出的定义:“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是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联系上述概念,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表现出独具一格,并且内涵丰富的内容。综上所述,武术文化不是简单视为一些技能、技艺和方法的总和。因此武术文化不仅仅是某些技能体系的认识与发展。
近年来,成都市政府提出并主导“太极蓉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是基于全民健身话语背景的,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发展而设立,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如习练太极人数的增加,建立一些太极文化辅导站。尽管如此,““太极蓉城””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可小觑的问题,如文化思想、族群认同、文化内化等,基于此,为进一步“太极蓉城”文化更好的全面发展,深化对思想层面的相关研究,就成为本研究探讨的焦点。
1 “太极蓉城”发展的回顾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强调,实施这一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守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以太极文化为切入点,当今的太极主要以表演为主。成都历史悠久,鹤鸣山是其道教发源地,历史文化丰富,是全国典型的历史文化富矿之一,附近有著名的鹤鸣山、青城山,其中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虽是道教发源地,但很少闻名世界。当问起太极相关问题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武当。
成都市政府启动“太极蓉城”发展战略以来,在全民健身口号的影响下,习练太极人群中老年居多,进校园较少,总体效果较好,建立的太极辅导站,取得一定的成绩,如习练人数的增加,但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挖掘太极文化。作为道教发源地和太极的源流,为何没有武当发展得好,相关研究没有真正理解传统的文化元素,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模糊,研究的相关内容也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冲击。
2 “太极蓉城”发展的不足
2.1 太极文化发展的思想缺失
成都市建立的许多太极辅导站,应多元化地传授太极文化思想,不局限于对身体形状的塑造,很多人习练太极只是身体在活动,而真正拥有太极思想内涵的习练者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习练太极的人并非全部都了解太极文化的内涵。只有在了解真正的太极文化思想后才能达到太极无形,非遗视域下人为的改变中华文化遗产——传统武术文化,正如在非遗视域下,很多地方首要目的不是传承传统文化,而是商业化,利益化。当今各种拳术在混合中存在很多问题,基本上都是简单的相加减,试问,今天的太极还是武术吗?还有武术的本质含义吗?先辈们经过几千年的探索,才形成的拳谱体系,至现代,很少像李小龙创立截拳道那样富有精深的哲学文化思想,对于传统武术文化,应该充分的保护和传承。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蚀,如果还不传承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元素,那么将面临消亡,还有那些没有被发掘的传统武术文化,给未来社会的繁荣发展受到巨大损失。
2.2 太极文化发展的模式西化
国人希望借助西方体育文化发展之路传播中国武术文化,竞技武术随即产生,然而竞技武术很大程度上代表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改良后的竞技武术逐渐异化,破坏其传统武术的本真价值,遗失了中国武术应有的内涵,受到人们的质疑!基于此,“太极蓉城”发展似乎已受到西方体育发展模式的影响,这是值得好好反思的。特别一些比赛内容的竞技太极,已经破坏其结构,结构的改变必然导致武术文化内涵的褪色。“中国武术是东方文化系统下发展起来的武技,与西方体育精神格格不入,将武术纳入奥运竞技体育的轨道,会失去武术的本质含义,导致武术的变形、变质和消亡”[1]对于“太极蓉城”的发展好坏,这是值得反思的。这也从根本上反应了两种思想的认识隔膜,几乎是两种不同质性的认识事物的体系,繁衍出的两种具体的文化事项,生拉硬扯的结果最终将导致武术质性的变化,当武术失去了东方文明的依托,也就失去了武术文化传承和存在的根基”。[2]
3 太极蓉城发展的策略
3.1 坚持原生态发展的文化意蕴
3.1.1 太极文化“道德”的教育
司马迁曾说:“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显然,司马迁把良好的道德品质看成“传兵论剑”的首要条件。然而,特别是明清之后,学拳须以“德行”为前提条件已经成为习武群体的共同认知。民间有句习武谚语:未习武,先观德。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还需道德的约束。中华武术文化最能体现德的教育,师父收徒也是这样。当前社会发展繁荣复杂,各种各样的文化并存,人们的发展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缺失、社会各种诱惑我们这一代人,出现了很多城市病,当今社会自杀的人逐年增多,因此,更应该把“德”放在教育的第一位,道家文化思想正是如此,构建德的和谐社会为之重要!
3.1.2 太极文化认同的构建
“文化认同是一个与人类文化发展相伴随的动态概念,是人类文化发展与存在的主位因素。”[3]“太极蓉城”文化的发展应构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体系,在充分挖掘太极文化资源的同时,对文化认同指标体系也极具重要。文化认同是指:人对文化的一种认知与归属心理。文化认同实际上是价值认同。“文化认同表现为对一种文化价值认识的自觉或觉醒,它表示自我属于哪种文化价值,或者我应该怎样做,当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危机的时候,自我也会发生认同危机。”[4]“太极蓉城”的文化发展培养本民族的文化认同,避免出现认同危机!
3.1.3 太极文化基本功的重视
太极拳术是中华武术中富含哲理最博大、最丰富的文化,习练太极对身体疾病具有很多帮助,能够加速疾病的恢复,甚至能够延年益寿。“明清时期武术更强调功与技,内与外的结合,所谓‘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登峰难上难’,‘打拳不装桶子,(内功)必定是个空子(门外汉)’。”[5]当今社会习练太极的人群中,很少有人认真练过太极的桩功,太极桩功的意义价值鲜为人知,往往太极练得好、练得久、基本上都是能悟出太极的哲理,受到西方艺术体育的影响,太极的发展逐渐以表演为主,真正的太极文化内涵不断被淡化,失去原有的价值,这就需要加大强化人们全面理解太极的基础上,再进行太极的习练,辅导人员需要强化习练太极人们对太极桩功的正确理解,使太极文化能够真正的得到发展以及丰富太极身体的文化内涵。
3.1.4 太极文化精神的展示
文化精神是文化内涵的核心所在,也是文化的品格。“文化精神的形成有其自身特点,与一个时代的政治格局、意识形态特征和统治者的趣味倾向有关”[6]太极的文化精神体 现道法自然,由有级向无极,无极过渡到太极,是其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中国武术的发展,理应凸现的是“应该向西方、异族展示中国的文化身份和精神魅力”。[7]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其武术精神文化内涵更具特色,不仅有身体文化,而且在身体文化上也融入了哲学思想,因此,“太极蓉城”文化发展应该向世人展示丰富的生态文化精神内涵,走向世界,积极影响社会发展新面貌。
3.1.5 太极文化自信的培养
“文化的发展要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7]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武术文化也随之传播着,基于此,我们不能失去中华武术文化自身的文化传统色彩,应该谨记张岱年先生的一段话:“一个落后的、贫弱的民族更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甚至把长处也看成短处,更容易看到别人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短处,甚至把短处也看成长处。”[8]国外文化在当今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已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就这些现状,“太极蓉城”的发展应建立文化自信的基本秩序。“中国武术发展应提升人们对‘武术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变化是不可抗拒的,因为变化意味着发展,这是时代的必然,历史的使然”[9]
3.2 坚持原生态发展的武术文化本质
3.2.1 习练太极与生态环境结合
如果要吃真正的火锅必须成都,真正烩面须到河南,粤菜到广东,习练太极也是如此,只有真正到自然中体会太极,才能体悟太极的奥妙,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说的就是这个哲理,我们应该发掘自身的文化,而不应去模仿。“太极蓉城”武术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国当今文化模式的影响,文化模式就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有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说基本的生存方式或样法”。[10]64当今城市是喧嚣热闹的,所处的环境与太极的哲理发展不协调。基于此,“太极蓉城”的发展应以点带面的方向发展,以鹤鸣山、青城山为一个点,向周围辐射发展。“中国武术之所以能传承不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乡村中那些最基层的宗族组织,因为宗族的深厚基础在于它形成了类似血缘这样一种天赋的社会关系”。[11]纵观历史,学到真功夫的人,基本上都是拜师,确立师徒关系,只有师父的亲自指点,教导,才能真正的体悟到其武术的内涵。太极也有他的攻防含义,不应按 一 整套身体文化去习练,这样才能体现武术的本质。这样的传承虽有一定的封闭性,即受众面的局限,但只有经过师徒关系确认的,才能表明师父只传有德的正义之士。
3.2.2 习练太极与道家思想融合
当今中国受全球化文化的影响,许多城市出现了仿西方的建筑样式,这值得我们城市文化发展的反思。太极的思想也应纳入城市化发展体系,只有进行多元化,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保持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另一个层面应看到,发展“太极蓉城”,不仅仅是向人们推广,而且城市发展也应该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城市。非遗视域下,“太极蓉城”文化的发展应注重传承,而不应是一味去打造,武当太极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反思。“中国武术的发展与传承中,一味地对中国武术‘创新’地嫁接,以迎合西方文化的审美习惯,选择了一条‘文化模仿’之路”。[12]可谓是危机重重。只有真正融入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发展,与世无争哲学思想。少林没有参加竞技武术比赛的原因,不是他没有实力,而是悟道了其中的哲理。应当把它理解为一种武艺切磋、文化的相互交流发展,而不应以冠军荣誉目的。当今的太极偏重于表演,轻实用,呈现西方艺术化发展。
3.2.3 习练太极与道家养生吻合
现代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修身养心动静、悟道结合。道家武术文化的医术都是基于自然界,当身体不平衡,阴阳不协调时,用自然之力进行调和。道家的医术,不是在于他的技术,而在于心理调和与自然的融合,即所谓“道法自然”当今人们以练习软笔书法在调和急躁的性格特点。以习练太极为主,用药为辅的方式治疗现代人的城市病,基于此,应采取“知行合一”的修身养心方式!纵观历史武术家的修养身心的特点,“中国武术的修炼过程就是一种参悟的过程,其最终要达到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的观念亦是道家本体论的一种表现”[13]可以看出:都是顺应自然,回归本真,多元化的养心方式,在当今快节奏、生活压力巨大的背景下,这样的修身养心方式值得借鉴!诸如练书法、在现代人中越来越少了。太极作为传统武术文化,不仅需要身体到,心也要随着其走,太极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部分,一方面,习练真正的传统武术—太极,需要集中到某一地域,由太极名家亲自指导,才能体会到真正太极的魅力,而不是像西方的健身健美教练那样—私人教练,既然是政府主导的就应该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应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进行身体文化活动,诸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大道,体悟到家的养生之道。特别是受众范围不可忽视的是(中小学生、中下阶层、残障人群)。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传统武术文化应是一种传承,不应把它上升成为一种产业,甚至是商业化模式发展,这大大失去了传统武术的本质,所谓的产业发展,都是基于西方文化、经济的冲击下“太极蓉城”文化发展不应像流行歌曲那样,仅风靡一时,有学者提出:““太极蓉城”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内源式’发展,打破太极拳产业化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14]然而,仅仅比划太极拳是不够的,其境界需要意到心到,道家哲学思想无为,既然是政府主导的“太极蓉城”文化,其相关经济、社会等都需要顺其自然的发展,成都市的生态环境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应以鹤鸣山、青城山为一个生态武术文化圈。
4 结语
“太极蓉城”开展至今,主要依靠政府单一的主导形式,仅仅建立辅导站教授身体文化,不少学者研究只看到数据,并对此分析是远远不够的,为发展“太极蓉城”文化,从人数增加的单一方面去看待“太极蓉城”文化发展的好坏,这仅仅是从表面分析文化的发展,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须把太极文化内化到精神层面,让蓉城的人基本上能中上层面理解太极文化,联系上述线索,“太极蓉城”要持续发展,需要树立身体、精神、内涵等层面综合发展,构建以生态传统太极为主的形态发展,突出太极文化的本真,回归到自然。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华语下,凸显“太极蓉城”文化生态色彩,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蓉城传统文化的性质不褪色的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