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生产方式看体育主流功能的历史嬗变与发展
2018-11-25赵松孙刚
赵 松 孙 刚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体育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尤其是在发挥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中具有较大的作用,体育在当代社会中对促进人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与人类的遗传基因发生了不匹配的过程,导致现代人类社会中大量慢性病的产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普遍追求。[1]人类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体育在人类社会中主要功能发生了不同的转变,体育在现代社会中主流功能是促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
1 不同经济时代体育主流功能的特征分析
1.1 自然经济时代:体育是人类在全面综合性劳动下促进身心愉悦的重要手段
农业时代人类以种植植物和驯养动物为主要谋生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也有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但大部分人要以农业为生。耕种是一个在较长时期需要较多体力劳动且周身都需运动的综合性体力劳动。农业劳动需要人们全身的肌肉参与进去,其活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多种身体运动类型,在体力上来讲对于个体是足够的,甚至是过度的。“在农业劳动的过程中全身所有的肌肉都有不同程度的活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产生了骨骼肌肉的一起运动,通过肌体的调节作用,血液、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的活动都有所增强。”[2]可以说,这种综合劳动对人体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增进人的身体健康。
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劳作需根据自然天气四时的变化而变化,在劳作的过程中由于分工的初步出现,自然经济时代已有了一定的固定劳动模式,体育成为了除生产劳动以外进行休闲、娱乐、军事、宗教等目的的混沌发展。尤其,以民俗体育为特征的体育活动,是农民丰富生活的重要手段。欧洲中世纪的农闲时有农民常举办模仿骑士比武的比赛游戏。在夏季常开展舞蹈、摔跤、射击等体育活动;冬季则有滑冰和冰上打斗等活动。在封建时期,中国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体育活动和民俗体育活动。如:蹴鞠、摔跤、赛车、拔河、投壶、骑射、技击等民俗体育活动,以及为了长寿的导引术等内容都已出现。在阿拉伯地区出现了赛马、赛骆驼、打猎、射箭、击剑以及为了健康的医学健康活动等内容。这一时期的体育是人类在去全面综合劳动下的辅助身体活动形式,其目的在于娱乐、休闲、养生,主要功能在于娱乐、休闲,体现了体育的娱乐性。
1.2 工业经济时代:体育全面改善着片面化发展的身体
18世纪初,热机的发明使得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由全面综合劳动变为了身体片面劳动的时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行分工与细化,人们往往追求在某一领域的更专业化和深入化,使得身体仅仅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在工业化流水作业的工厂中,工人所做的工作往往是极为单调的、长时间的、枯燥乏味的简单工作。要求效率的工作以及较长时间劳作,导致工人的精神麻木、肌肉活动局部紧张,从而导致人的代谢减弱,使人的生理与心理容易产生疲劳、过度劳损等问题。[3]机器旁边的劳动使人的身体活动受限,神经活动单一,这就需要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改善人的身体状况和提高体质。所以,工业化以来,现代体育油然而生,瑞典体操、德国体操以及英国的户外运动成为现代体育的三大基石,尤其是英国的户外运动发展成现代体育的主要形态。工业化时代下由于劳作的片面性使得身体的片面化发展,人类开始自觉地运用体育对人自身进行培育和养护,按照自我的理性发展方式来维持身心健康。[4]德国体操是一种在医学、生理学和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狭隘分工对身体的影响,经过系统的整理,为了工业要求而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成为近代学校体育的普遍模式。英国的户外运动注重在工作之余,通过在大自然中竞技、游戏达到娱悦身心,促进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体育手段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人们为提高身体运动能力而设计出来的。总体来看,工业化时期的体育是为了改善人类的身体在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导致的身体的片面发展而形成的。
1.3 信息经济时代:体育促进人的身体的全面健康
在信息社会中,脑力劳动成为了主要的劳动形式。人的体力劳动绝大部分可由机器代替,高度的机械化与智能化,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只需通过简单的按钮即可完成高度复杂的工作程序,在生产生活中基本不需要大肌肉群的体力活动,甚至人与人的交流基本实现了通过手机、电脑就进行普遍的交流、购物。信息化时代也标志着人类的生产由原来的物质生产经济向知识生产经济发展,人类的生产领域由原来的以体力活动为主要生产形式向以脑力活动为主要生产形式的转变,至此,人类的双手与双脚已完全的解放,再也不用因为生计而去从事繁琐的体力活动。但与此同时,人类也陷入了普遍缺少必要的体力活动的不健康困境。美国在《美国健康公民2020》中就提出,体力活动的缺少成为影响公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的健康受到体力活动不足、肥胖率过高、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的挑战。因此,人类社会不得不从整体上考量体育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活动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体育成为人们维持健康生存的必需品,体育也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
面临文明病的侵袭,体育成为促进健康的积极手段。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4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慢性病已成为导致全球人口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其中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已成为人类致死原因的前4位。全球18岁及以上成人体力活动不足发生率约为23%,11~17岁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发生率高达81%。[5]体力活动不足成为了制约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人群的健康角度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宏观物质的环境因素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因素影响着人群的心理与行为生活方式。因此,健康问题是一个整体的社会问题,一个系统的问题。公共卫生决策者体会到,仅仅重视个人的生活方式对整个社会的宏观健康干预是收效甚微的,社会条件、政治环境、自然环境、文化因素对人群的健康影响更重要。增强个人的健康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甚至社区与个人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群体与个人的健康水平,而体育是现代社会进行健康促进和健康干预的重要手段。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可以有效促进因大量的体力劳动缺乏而导致的人类慢性病的蔓延,利用体育手段可以优化人的生活方式,遏制因体力劳动不足导致的不良健康行为。科学选择和开展体育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对不同人群进行体育锻炼指导,可有效促进人的健康行为,达导良好的社会效果。
2 生态文明的到来呼唤生态体育
2.1 工业社会的局限性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的高度分工以及紧密合作而发展起来的。生产生活中的分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但过度的分化也使人类的身体发展受到局限。颈椎病、肥胖、近视、使各领域间不能有效衔接而导致社会整体的资源浪费。例如,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交通应充分考虑人的绿色出行方式,既可以解决城市污染又能有效的增加人的体力活动。生态体育就是按照生态规律进行体育活动。只有从生态整体观将体育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用生态规律进行体育活动,才能有效促进全民健康。现代社会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生产方式,市场占有者将成为社会主导的经济力量。人的需求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然而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是工业社会的一对矛盾,只有用生态理念才能解决这一矛盾。
2.2 生态的生活方式与生态体育
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使人的身体生活在不良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环境的人造化、体力活动的普遍缺乏以及食物的过度精细化是工业社会的集中体现。人造的生活环境使人与自然过度的隔离,造成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下降,静态的、安逸的生活方式使得当代的人类体能素质下降;城市空间的集约化和高效化挤压了人们运动休闲的空间,脑力劳动为主的后工业化社会使得体力活动的普遍下降;食物的极大满足以及食物加工的过度精细化使得摄入食物营养的不均衡,都成为制约人类身体健康的因素。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内部的协调发展,注重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从自然、社会、人的每个生态体出发,构建生态性的发展。生态文明呼唤生态的体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生态的体育要摒弃工业文明中过度规范化的、规则化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为了成绩而极大限度地发展人的运动能力,而不顾人的身体的生态规律以及健康的体育观念。生态的体育就是用生态的运行规律来发展人的身体,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社会发展中遵循高效、节约、绿色、协调的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整体生态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