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8-11-25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301636
□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301636)
一、审计学课程教学培养定位
审计是由独立的专职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和管理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过程,依此确定被审计单位受托责任的完成或解除。作为研究审计活动的课程,审计学课程是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熟悉和了解经济组织的经营运作,掌握常规报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专题审计的相关程序和步骤,并参与或独立完成相关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工作底稿的编制,最终出具表达公允的审计报告,为相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支持。
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着实现培养高级复合型经济技术人才的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拥有一定的数学、外语和计算机基础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具有管理、财务、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考虑到准进门槛的难易程度,应用型本科院校更侧重于社会审计方向而不是政府审计方向和内部审计方向的人才培养和输送,学生毕业后多数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等单位从事经济基础工作。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通识能力的培养。
二、审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进意见
审计学课程通常包括3个学分的理论课程(48学时)、两周的实验课程(64学时)以及相关专家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该课程一般在第六学期开设,其先修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报表分析、税收理论、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由于该课程的专业术语较多,且表述晦涩、理论抽象,难以被学生广泛接受,众多审计工作者和学者纷纷就审计教学现状提出改进意见。笔者查阅了中国知网自1984年至2017年8月底有关审计教学的论文共1 060篇,发现近十年的研究最为活跃;研究层次呈现出以基础研究为主、职业指导为辅的特点。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王霞(2017)提出的翻转课堂、吴秋生等(2017)提出的慕课教学、倪明辉(2013)提出的三维整合教学改革等都源自于审计教学实践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审计教学改革进程。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为了培养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的审计人才,在改革审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审计活动是以职业判断为特征的审计博弈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审计是一项高风险职业,不仅因为其涉及诸多领域而使实务中多采用矩阵式团队组合来解决由于审计人员学科背景单一而带来的检查风险,更是因为审计是一个职业判断过程,会面临诸多诉讼风险。
审计意见的发表是以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即错报程度是否导致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为标准。一方面,它不同于会计活动具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而是完全依赖于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识别和承受能力。所以审计工作者需要依据长期而丰富的实践经验做出缜密的推理和判断。这种职业判断源自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具有深度思考、深度创新以及心理应对等特征,即便在人工智能(AI)时代也不可能被替代。另一方面,审计判断需要审计人员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法律责任和职业道德。因为审计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受托责任者的受托责任的完成或是解除,所以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有时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治理层产生道德背叛,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审计人员也会因为各种动因的诱导或对审计风险认识模糊而导致丧失独立性,甚至出现协同舞弊、合谋审计,所以审计活动是一个职业道德和执业能力的动态博弈过程。譬如,一般情况下被审计单位不愿意接受非标准审计报告,因此,当审计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步骤完成审计工作,并根据掌握的审计证据和编制的工作底稿出具保留意见等非标报告时,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可能会考虑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以期利用新任审计人员的不熟悉来掩盖自己财务信息的瑕疵或管理活动控制环节的薄弱,而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首次接受委托的审计人员必然要开展期初余额审计,深度了解被审计单位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的原因,从而规避审计风险。这种心理上的对抗本身就是审计博弈。
因此,为了增强审计人员在职业判断过程中的心理博弈能力,在审计学科建设中不仅要以德为本,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商法学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譬如管理学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沟通、员工激励机制、冲突的规避与提升以及心理学中的情绪的解读、身体语言的识别、性格驾驭,等等。只有将这些课程设置到审计学课程体系中,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审计理论,提升审计博弈能力,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从而规避审计风险。
(二)教学案例需要动态跟进,且与会计师事务所深度融合。毋庸置疑,审计学课程必须以案例为主线开展教学,如18世纪20年代拉开独立审计序幕的英国南海泡沫事件,或者美国的安然事件、日本的奥林巴斯事件,等等。教学实践证明,这些经典的审计案例或财务丑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两个现象:一是经典案例的结局大多以审计失败而告终,违法公司破产清算、违法人员被绳之以法,或处以重金惩罚,或被吊销执业资格,或受到刑事处罚。这些案例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恐慌心理,担心由于自己的学识、见识和胆识不够丰富,而不能顺利开展审计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不能准确判断被审计单位隐匿的财务舞弊,从而不能识别和规避审计风险。二是因为案例是静态的,学生将案例当作故事来听而不能加以研习,再加上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经济关系、政策导向、人文素质、信息技术等不断更新,案例学习过后,学生面对审计业务依然不能把握关键,不知如何开始着手。
以上现象表明,审计学课程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与会计师事务所深度融合,关注动态案例和财经热点,跟进当下主流财经话题,譬如万科宝能之争、万达并购风云、阿里巴巴股权扩张、共享经济等,从而使学生保有学习热情和持续分析能力。
(三)注重审计工作底稿的讲解和训练。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书面记录,是按照一定格式编制的档案性原始文件。完善的审计工作底稿可以有效降低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而目前审计教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审计基础理论,包括审计的概念、种类、方法、程序、组织形式、准则、依据、审计计划、重要性、审计风险、内部控制等;另一部分是审计实务,包括采购付款循环、工薪人事循环、生产仓储循环、筹投资循环、固定资产和其他长期资本循环以及货币资金循环。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至关重要,是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主要依据。《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指出,审计工作底稿包括初步业务活动底稿、风险评估底稿、进一步审计程序底稿、其他项目底稿和业务完成底稿等五个部分共100多个种类。如此翔实且丰富的内容,在一般的审计教学过程中很难娓娓道来,多数是靠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慢慢摸索。即使是64学时的审计软件应用课程也只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审计程序和相应底稿的填制,难以把握有关工作底稿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设计原理,降低了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所以,更多地开展审计工作底稿的相关讲解和训练是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重要内容。
(四)布置开放性大作业,强化信息技术在审计活动中的应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医疗卫生业以及金融业等领域的推广和运用,悄然推动着审计领域的重大变革。如何提高审计服务效率、推进审计服务水平、促进云审计平台建设、衍生现代审计内容和对象,是审计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为经济领域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搭建了平台。当前审计教学过程中有两个层次的关于计算机技术方向的课程,一是公共基础课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二是专业基础课中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相关语言)和管理信息系统。这些课程分别开设在本科审计学课程教学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学期,设置合理,内容衔接较为严谨。但是学生很难将之运用在审计领域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其学过的基本技能不能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以发挥。为此,审计教学应通过布置开放性大作业,使计算机技术与审计课程相衔接,从而强化信息技术在审计活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