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发展下的“和善”教育实践
2018-11-24徐文彬
徐文彬
【关键词】 学校管理;和善教育;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2—0027—01
“和而不同”源自于孔子“君子和而不同”,是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它即暗合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符合学校地处雁滩,多种文化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现实。“止于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将“至善”作为教学的最高境界,体现了雁北人对“教”和“学”的不懈探索。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和善”教育,作为一种基础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特色教育,正是一种回归教育本真的教育良方。我们坚信,“和善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和而不同,止于至善”是“和善教育”的核心宗旨。
一、倡“和善”管理,塑至善之师
教师是立校之本,是第一资源,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塑造至善之师,雁北路小学倡导以人为本的和善管理理念。一是建立和善教育机制。学校以“和善教育”为基本导向,通过建立“刚柔并济”的现代管理制度,规范学校发展,确保并促进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团结和睦、平等友好、和谐共处,形成一种让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和善氛围。 二是激活和善教师队伍。学校运用“鲇鱼效应”激活教师队伍,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通过青蓝工程、名校长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教学比武、科研培训等形式,团队合作,整体提高,多方面、分层次、高标准提升教师专业队伍,着力打造骨干教师。和善教育实践,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行“和善”德育,成君子少年
和善之兴,有赖于育。对此,雁北路小学积极践行和善德育,全面贯彻互助、互爱理念,开展以学生自主管理为核心、以互敬互爱和感恩教育为重点的道德教育,建立家、校、生“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德性品质。现就读于六年级的学生小喻,在五年级是一个行为乖张、叛逆反常的孩子,令无数老师头疼。面对如此棘手的学生,班主任张亚萍用爱心来感化、用智慧来引导。先是家校联手,让小喻的母亲陪读于教室,稳定小喻的情绪。其次,细水长流,每日有意无意的谈心,课堂上的表扬激励,大会小会的“夸张”赞美,并鼓励周围同学一起学习、玩游戏。如今小喻也成长为一名上课会举手发言、遇到老师行队礼、与同学和善相处的学生。
三、立“和善”课堂,育个性学子
一是构建“公正、理解、信任、开放”的和善课堂环境。为了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学校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发出经典诵读、十大工程八大礼仪、桌球训练课程、硬笔书法、心理健康等多门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公平、公正的机会展示自己。二是打造和善课堂学科模式。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以有效学习为目标,以和善高效课堂为价值追求,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着眼点,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积极探索构建校本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系。和善教育思想倡导下的课堂模式,教师的作用隐性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显性化,既让学生获得较高层次的成功体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也让每个教师体验到教育的乐趣。
四、拓“和善”活动,建多彩校园
一是开展社团活动。校园有了文化,学校就有了深厚的底蕴;校园有了社团,学生生活就有了丰富的色彩。学校以读书、科技、体育、艺术为特色,以多樣化的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生活快乐且充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舞蹈队、绘画社、书法社、足球俱乐部等22个社团。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各种符合自身兴趣的社团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一个人的个性潜能,增强学生的幸福感。二是营造书香氛围。文化之气淀书香,雁北路小学注重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重视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和读书习惯的养成教育;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以经典文化为主题,以书香校园活动为载体,全面发展唐诗、宋词、论语等经典文化读本系列教材;以每年两届的校园读书节为契机,开展“图书漂流”、“读书笔记展览”、“我读名著”、“作家进校园”等活动。三是形成家校互动。学校每个学期都会根据学生需要召开家长委员会议,邀请家长学习、参与和善教育思想文化实践活动。在和善教育思想文化的感召下,成立了家长义工委员会,与学校一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从校门口马路上的护卫、放学排队,到协助组织学校大型活动,家长义工的身影处处可见。同时,我们还利用假日组织团体亲子研学活动,让家长、孩子、教师在课外得到更深更近的了解与接触,拓展学校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鉴定证书号:GS[2016]GHB0529)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