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崎骏作品中的物哀体现

2018-11-24陈雨潇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物哀宫崎骏审美

陈雨潇

摘要:物哀美学是日本本土的审美意识形态,是日本民族对美的极致追求。本文通过分析宫崎骏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分析物哀美学在宫崎骏动画电影作品中物哀美学的体现。

关键词:物哀;审美;宫崎骏

一、何为物哀

从《万叶集》到《源氏物语》,“哀”的美学理念一直在文学作品中延续。物哀一词最早由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是日本平安时代美学概念的概括。即“在人的各种深切的感情中,只有痛苦、忧愁、悲哀,也就是不尽人意的事才能深入人心,才能让人感动最深。“物”不仅仅是“物”,也可以是人,自然风景,人世百态;“哀”也不仅仅是“悲哀”,也指被“物”所感动而产生的喜怒哀乐。这种物哀美学广泛渗透在日本的文学创作中,成为日本文人一直以来的审美追求,也是日本民族共同的审美。

二、宫崎骏作品中的物哀美

“物哀”不仅仅是情绪的表达,更是日本人普遍追求的艺术趣味。宫崎骏的作品往往不似迪士尼那般色彩鲜艳,节奏明快,而是以清新朴素的画面来呈现一个个故事。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背景,宫崎骏继承了日本人对美的传统追求,在“物哀”精神的支配下思考生命、自然等深刻命题,体验人对自然及人生万象的真情实感。这些情感中悲哀是最真切的,在宫崎骏的作品中,有柔和的配色,明快的音乐,但始终弥漫着感伤色彩。这种感伤情怀的传递,带着独特的日本印记,引领着我们感受“真情”。

(一)物哀美的体现——不完美

缺憾,是悲伤的源泉。感伤的情怀源自不完美。宫崎骏的每一部作品主人公的人生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

《红猪》中的男主人公波鲁科本是王牌飞行员,却在一次残酷的战争后自我诅咒变成一头猪。他时常自我否定,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想寻找存在的意义,却对爱情不够笃定。直到菲欧给了他真挚的情感,才让他重新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影片中描述中年人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动荡,充斥着不安和无力,这也是当下人们所正在经历的。

《再见萤火虫》一开始就定下了整部影片的基调:“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衣衫褴褛的少年,正缓缓走向生命的终点。清太和节子两兄妹因为战争失去了母亲,物质的贫瘠使得他们无法在亲戚家生活,最终节子因饥饿和病痛离开了哥哥,战争结束后,哥哥也死了。在艱难的环境中,一颗糖就能给他们带来幸福,抓萤火虫的时候绽放出明媚的笑容,他们在苦难中享受欢乐,在绝望中彼此依靠。影片毫无疑问是悲伤的,却又因兄妹俩的亲情夹杂着一丝温情,两种极端的情绪交织着,震撼着观者的心灵。

(二)物哀美的体现——甜蜜忧伤的爱情

在中国人的爱情观里,“执子之手”、“终成眷属”是最美好的结局。但宫崎骏作品中的爱情,往往难以触及。男女主人公之间没有你侬我侬,没有山盟海誓,结局往往是命中注定的不圆满。“在时代的洪流中,梦想会被压弯,苦恼无济于事,生存却须继续。这样的宿命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1)

《起风了》是宫崎骏的收官之作,也是一部有关爱和死亡的作品。当二郎和菜穗子在与世隔绝的疗养院再次相遇,他们坠入了爱河。两人在这片没有战争,没有狡诈的”净土“度过了一段美丽的时光。在”时代的洪流“中,没有人能够停滞不前,二郎回去继续研制战机,身患肺结核的菜穗子为了支持二郎的梦想,来到二郎身边,两人彼此依靠,共同对抗病魔,对抗困难,没有过多的煽情,更多的是质朴的真情传递。菜穗子最终没能战胜病魔,但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支撑起了二郎的梦想。

宫崎骏作品中的爱情始终泛着哀伤的基调,这种充满着哀感的孤独和思念,就是物哀美学对爱情的诠释。

(三)物哀美的体现——女性形象

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非常多,对女性美的描述往往不吝修辞。从物哀美的集大成之作《源氏物语》,到崇尚物哀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一个个鲜活的女性角色呈现在作品中,展现着弱小却坚韧的物哀之美。

宫崎骏带着热爱与憧憬,塑造了作品中一个个或勇敢或坚强的女性形象。

《千与千寻》中的小女孩千寻,自卑胆小,懦弱任性,平凡到仿佛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缩影,但最终她努力改变自我,顽强前行,打破了魔法,与家人团聚。

《魔女宅急便》中的魔女琪琪带着她的猫踏上修行之路,凭借自己的善良让人们认可自己。然而偶然的意外使得她丧失了飞行能力,最终琪琪为了帮助朋友克服内心的恐惧,恢复了飞行能力。影片中琪琪为了重新会飞,无数次地练习,无数次地失败却只能独自面对困难的孤独与苦恼让观众既同情又怜惜。

磨难可以换来成长。而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漫长的过程。这过程或阳光明媚,或辗转反侧,伴着淡淡的哀伤,完成成长的蜕变。

三、结语

动画电影往往集文学、音乐、绘画等一体,而物哀美学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渗透在宫崎骏电影的方方面面,使得他的作品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无论是画面、人物、内涵,都体现了这极具日本特色的审美情趣。不仅如此,“物哀”还是一种情感共鸣,因此电影中往往带有宫崎骏自己对世间百态的思考和态度。宫崎骏总是把目光放在平凡的小人物身上,让他们体验成长的疼痛,体验世态的炎凉,体验爱情的艰辛,体验宿命的不可逆。这种带着浓浓哀感的审美追求,无疑是日本物哀美学在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集中体现。

注释:

NHK.起风了:1000天的创作记录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彭修银,郝娟.宫崎骏动画中意象体现的日本民族审美特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

[3]孙佳希.浅析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物哀”的运用[J].影视文学,2012.

猜你喜欢

物哀宫崎骏审美
宫崎骏的动画世界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
走进“天空之城” 久石让与宫崎骏动漫作品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