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语被动形式在法律、科技和新闻文本中的翻译分析及应用

2018-11-24赵艳漂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德语

赵艳漂

摘要:被动形式在德语中用于客观描述事实,常见于专业和官方文本,特别是法律、科技和新闻文本中。而汉语中的被动形式与德语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将以宋玉柱先生对汉语被动态的分类出发,对德语法律、科技和新闻文本的翻译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德语被动形式在翻译成汉语过程中所常用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被动形式;德语;翻译分析

一、理论背景

Günter Drossdovksi的杜登语法表明,在现代德语中,被动形式和主动形式的使用率是不同的,即主动形式的利用率占93%,被动形式占7%。值得注意的是,这7%的被动形式不容忽视(徐永红:93),常用于专业和官方文章。1971年,德国著名语言学家Brinker整理了德语中被动形式的标准,将被动式定义为:a)被动句与主动句有关;b)句子必须在语法上正确;c)两个句子的谓语必须必须具有相同的动词;d)主动句中必须包含一个主语,且该主语与被动句主语不同(Brinker:121)。Petra M.Vogel也定义了德语的被动式,除以上几点外,在语法上对被动式进行了补充规定:过去式或完成式被动态可转变为现在式被动态,而且句子中也可以添加施事者(Vogel:144)。因此在德语中,德语被动形式包括完成式被动态,现在式被动态,不定式以及“lassen”词语所表达的被动态。

汉语中的被动形式与德语中的被动形式有比较大的不同。根据王力先生的考察,中文没有被动形式,被动形式的表达是从西方文化中引入的。他在《汉语史稿》中说明,汉语中被动式主要是用来表达不如意、不好的事情。除了有“被”字的被动式外,王力认为,其他具有“遭受”含义的被动句都是主动句。而宋玉柱先生在《现代汉语特殊句式》中认为汉语被动形态分为含有“被”字的被动形态和含有被动标记如“叫”、“让”、“给”、“挨”、“获”等词的被动形式两大类(冯芳:3)。本文采用宋玉柱先生对汉语被动形式的分类,分析德语被动形式在法律、科技和新闻文本中的翻译处理。

二、德语被动形式在法律文本中的翻译分析

法律文本用于规范,法律主体在文本中不需要强调,需要强调的是被规定的内容或者对象。Quirk认为,在英语中,除了动词之外,主语是句子中最重要的元素,因为它是最常见的,并且包含许多特征。在这一点上,德语和英语相同,它的主要结构是主语和动词的结合,即“S+V”的结构。因此,句子的主语就是句法的主语(Quirk et al.:86)在德语中,主语不能够被省略。而汉语是一种孤立语,主语省略在汉语中很常见。

在法律文本中,主语多为法律主体,因此在德语法律文本中,为了避免省略主语的情况出现,多使用现在式被动态或者不定式被动态来进行表达。而在德语法律文本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经常通过两种角度进行翻译。

第一种从法律主体的角度出发,将被动态形式变为主动形式,如“本法保护以下内容”、“此项权利只能根据法律予以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本法”、“根据法律”、“予以”等词汇将法律主体凸显了出来,体现了法律规范者与被规范者的地位差异,也使文本更加具有权威性。

第二种则从法律规范的对象出发,使用具有被动标记的词语,如“任何人不得因残疾受到歧视”、“保证宗教活动不受阻扰”、“不应获准注册”、“可以获得保护”等等。在这些法律条文中,被动形式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较少翻译成“被”字句,因为“被”字句在法律文本中使用会显得口语化,与法律文本的文体不符,也会显得不正式。因此这些被动形式多翻译成具有“遭受”含义的词语,如“受到”、“获得”。根据王力先生,“遭受”的词汇后面跟的通常是具有消极影响的词汇,因此在以上法律条文包含“歧视”、“阻扰”这些词汇的情况下,被动形式可以翻译成“受到”、“遭受”等词。而在法律条文包含“保护”、“批准”等词汇的情况下,被动形式可翻译成“获得”、“获”等词汇。

三、德语被动形式在科技文本中的翻译分析

在科技文本中,无论德语还是汉语,读者主要关注的是产品本身、实验方式、研究结果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等内容,施事主语的存在并不非常重要。德语中通过被动形式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因为德语的被动形态具有客观描述的作用,不帶有褒义或者贬义。然而在汉语中,被动形态多具有情感色彩,如“被”字句和具有“遭受”含义的词汇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将被动形式完全转换成汉语的被动形式,重要的是要强调德语文本中所要强调的要素,在翻译实践中,被动形式转换为主动形式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如“该技术主要应用于……”的句子,德语原句中使用的动词是指示施事者的“使用”一词,是个有灵动词,指明了动词背后的生命体。但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客观性,有灵动词“使用”被翻译成无灵动词“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多余的成分可以被删除,使用的目的也可以很好地凸显出来(张智中:69)。

除了表示目的外,德语科技文本中也会使用被动形式表示方式或者结果,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些被动形式也需要根据上下文情况进行改变,如表示方式的“数据是通过……进行调节的”,表示结果的“光线分解为……”。表示方式的句子中使用了汉语的“是……的”结构,改变了原句中“被……调节”的表达方式,在保持原有的意思下很好地强调了数据调节的方式。而在表示结果的句子中,德语原句使用的是“被分解”一词,但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施事者做出动作使光线分解的行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受事者本身的变化,所以这里的被动形式可以转换成主动形式,只强调光线发生的变化。

此外,因为汉语和德语中可省略部分的不同,部分被动形式也可转换成省略主语的主动形式,如“用设备将信号输入并加以比较”、“机器在运转前必须进行检查”等等。

四、德语被动形式在新闻文本中的翻译分析

德语新闻文本为了客观报道和描述事件的发生情况,通常使用被动形式。但与法律文本和科技文本不同,新闻文本中被动形式的施事者可以是多样化的,因此在翻译新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翻译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包括使用“遭受”或者“获得”含义的词汇,被动形式变为主动,使用汉语独有的句式等等。

如“欧洲国家之间的某种紧张关系可以得到缓解”、“开罗宣言所规定的条文必须得以实施”的句子中,将被动形式“被缓解”和“被实施”翻译成了“得到缓解”和“得以实施”,表示的是一种积极的结果。“联合国及由其管辖的政治领域必须作为政治总框架进一步发展,并使之更具行动能力”的句子中,被动形式通过两个小句转换成了主动形式,也将“联合国”看作了一个有机整体,凸显其地位。而在句子“周四,日本发生6.5级地震,共计1500人受伤”中,德语原句中的被动形式“日本被震动”和“1500人被伤害”的成分则翻译成存现句和带有“遭受”含义的句子,使句子更加简洁,也更加符合汉语的语法习惯。

五、总结

被动形式在德语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客观准确地描述一种现象、一个事件、研究结果或者事物之间的联系等,因而在法律、技术和新闻文本中用得比较多。但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并非所有被动形式都可以转化为汉语的被动形式。

在中国文化中,法律通常扮演着权威所代表的规范性角色,而法律所针对的对象与之相比则扮演者被规范的角色,因而两者具有一定地位上的差异。因此,在汉语中,法律中的条款通常从两个角度进行翻译。从法律被规范者的角度来看,被动形式通常被翻译成中文“受到”和“获得”。在此之下,“受到”通常与消极的结果相关联,而“获得”通常与积极的结果相关联。而从立法者的角度来看,法律的施事人成为句子的主体,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德语文本的被动形式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变成了主动形式。

在德语科技文本中,被动形式也经常用以客观描述自然现象、检查结果以及某种行为、情境和关系。使用被动形式,可以强调前面的这些元素。但在中文科技文本中,被动形式没有这种效果。通常可以将被动形式省略,或者转换成主动形式。

而在新闻文本中,德语被动形式也频繁用于客观和精确地描述先前发生的事件。在翻译时有很多可能性,因此译者应该考虑上下文并灵活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徐永红.德语被动句式在科技语言中的语义表达方式及应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1996 (2):93

[2]Brinker K.Das Passiv im heutigen Deutsch:Form u.Funktion[M].Max Hueber,1971:121

[3]Vogel P M.Passiv in deutschsprachigen Chats.Eine Korpusanalyse[J].Linguistik online,2003,15 (3/03):144.

[4]冯芳.汉英被动范畴的认知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4.

[5]Randolph Quirk 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Longman,1985:86.

[6]张智中.“无灵主语”与翻译[J].英语研究,2003 (12):69.

猜你喜欢

德语
现代德语翻译的技巧与特点分析
浅析二战后英语词的涌入对德语词的影响*
英语对基础阶段德语习得的负迁移影响研究①
新时期高校德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以篇章语言学为视角分析如何培养学生德语的阅读写作能力及教学实践分析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