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2018-11-24段亚男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故事新编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段亚男

摘要:受地理环境、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中德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焦点及各自的文化负载词,而如何处理好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文学理解至关重要。本文以鲁迅《故事新编》德译本中文化负载词为例,探析《故事新编》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以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文学作品的交流与理解。

关键词:鲁迅;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故事新编》

一、引言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文化活动的载体,任何民族的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张红艳,2000:60)。那些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习语被称为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反映了一个社会或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王莉,2005:127)。

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指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语(包惠南等,2004:10)。鲁迅作为中华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其作品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剖析《故事新编》的深层意蕴,不仅可以看出,鲁迅以浙东典籍文化为内核,辐射与透视中国典籍文化,对民族固有之血脉的追寻,而且可以说明,鲁迅的思想与创作,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陈方竞,1993:40),这从文章中融入的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负载词就可见一斑。例如:“神仙”、“上真”、“补天”等蕴含东方宗教色彩及神话传说的宗教文化负载词,或是如“大辟”、“少师”、“太师”等包罗中国封建王朝官爵及法规律令的制度文化负载词,又或是像“扁额”、“彤弓”、“长袍”等富有传统特色的器具用品及食物服饰的物质文化负载词。但由于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这类词语在翻译成德语时,常常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容易造成词汇间的语义冲突和空缺,从而使得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翻译难度加大。本文以顾彬先生翻译的《故事新编》为例,从中选取了涉及宗教、制度、物质三大类的文化负载词,探究并评析其翻译及策略,以期对此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所帮助,促进不同语言间文学作品的交流与理解。

二、《故事新编》德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及策略

(一)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宗教信仰自明而不可追问的特性,使其很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分析。这一特性也使宗教和以感性形象为载体的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华少庠,2013:93)。《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传奇而改写的八篇短篇小说,因此小说中必然会充满与东方宗教信仰和宗教精神息息相的词汇。钱理群在《心灵的》这些词汇蕴含着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佛教和道教思想,而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这种宗教之间的差异给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例如在第一篇《补天》中,人们在见到女娲时,乞求女娲带他们脱离苦海,便说道:

“上真救命……”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一面呕吐,一面断断续续的说,“救命……臣等……是学仙的。谁料坏劫到来,天地分崩了。……现在幸而……遇到上真,请救蚁命,并赐仙……仙药……”。(鲁迅,2014:15)

顾译:“Rette uns,Erhabene……”Eines von den wei?

Beflaumten hob den Kopf,erbrach sich immer wieder und stammelte:“Rette uns...deine Untertanen...sind auf der Suche nach Unsterblichkeit.Wer h?tte auch ahnen k?nnen,da? Himmel und Erde zermalmt würden.Welch Verh?ngnis!...Zum Glück sind wir jetzt...auf die Erhabene gestro?en,...bitte rette uns,...gib uns ewiges Leben...einen Unsterblichkeitstrank...”.(Luxun,1994:16)

文中接連出现“上真”、“学仙”、“劫”、“仙药”一系列佛、道精神世界的表达,表现了人们渴望早日得道成仙,摆脱现世生活的痛苦和灾难。“仙”,即神仙,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角色,《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超人的能力,可以超脱尘世,长生不老”(晁继周等,2011:1213)。而这对于受基督文化影响的读者来说,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神仙”这一词在德语中并没有相对应的概念,这就造成了德语语境中的词汇空缺,对译者的翻译和读者的理解都是不小的挑战。

顾彬先生采用意译的方式,选取了“神仙”的“长生不老”这一东西方神祗的共同特性,将“学仙”译为“die Suche nach Unsterblichkeit”、将“仙药”译为“Unsterblichkeitstrank”,用“不死”代替“神仙”这一东方宗教文化中特有的负载词,以读者为中心,注重再现原文的要旨,尽可能的使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同样是在《补天》这一篇,对于秦始皇和汉武帝一直在寻找的“仙山”、“神仙山”,在德语译文中也继续使用“神仙”的生命是永恒的,具有“不死”的特性,将其表述为“die Berge der Unsterblichen”,“den Bergen der heiligen Untersterblichen”,使德语读者能尽可能的正确解读独具东方宗教文化的意蕴的内容。

此外,在《理水》一篇中,在描述水利局同事为两位官员接风时,写道:

“份子分福禄寿三种,最少也得出五十枚大贝壳。” (鲁迅,2014:68)

顾译:“Die Beitr?ge,die jeder zu leisten hatte,waren in die Kategorien A,B und C gestaffelt,wobei selbst der geringste Betrag noch fünfzig Kauri ausmachte.”(Luxun,1994:57)

这里的“福禄寿”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三位神仙,象征幸福、吉利、长寿。顾彬先生在此处运用了替换法。原本在翻译中使用替换法“不仅可以克服语言与文化的障碍,而且能使译文读者在更为熟悉的文化环境下理解原语文本的文化内涵”(刘海玲,2004:392),但此处直接用“A,B,C”代替“福禄寿”,仅仅把“福禄寿”作为分类的名称,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没有表现出水利局同事在接风时出份子所蕴含的含义,因此,在此处这种译法不够确切。

(二)制度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政治特色和法令风俗,从而形成独具本民族特色的制度文化负载词。

例如在《理水》一篇中,鸟头先生认为一位“愚人”在侮辱自己,说自己不是人,要和他一起去皋陶大人那里裁决时说道:

“我要和你到皋陶大人那里去法律解决!如果我真的不是人,我情愿大辟——就是杀头呀,你懂了没有?要不然,你是应该反坐的。”(鲁迅,2014:56)

顾译:“Wir werden zusammen zu Eurer Exzellenz Gao

Yao gehen.Das Gesetz soll darüber entscheiden.Wenn ich wirklich kein Mensch bin,werde ich bereitwillig die Todesstrafe annehmen.Dann sollen sie mir ruhig den Kopf abschlagen,hast du verstanden?Andernfalls wirst du statt meiner diese Stafe antreten.”(Luxun,1994:48)

这段叙述中,不仅涉及中国封建社会下的官职,也包括封建体制下的律令刑罚“大辟”和“反坐”。要想成功译出这两个词,就需要对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大辟”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指死刑(晁继周等,2011:254)。“反坐”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把被诬告的罪名所应得的刑罚加在诬告人身上(晁继周等,2011:380)。

对于这一负载浓厚制度文化意义的词语,顾斌先生采用了意译的方式,将“大辟”译为“die Todesstrafe”,将“反坐”译为“statt meiner diese Stafe antreten”,有效地传达了中国封建社会下“大辟”和“反坐”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铸剑》一篇中描述妃嫔大臣们识别大王的尸骨时,一位妃子说道:

“咱们大王的龙准是很高的。”(鲁迅,2014:158)

顾译:“Unser K?nig hatte noch eine sehr hohe Nase!” (Luxun,1994:126)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此后“龙准”一词一则借指皇帝,一则借指帝王之鼻。此处,为了避免重复,顾彬先生按照德语行文习惯,采用省略法,将“龙准”译为“鼻子”,没有赘述解释是大王的鼻子,也不妨碍译文读者的理解。

(三)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物质文化通过人们创造的物质产品,包括建筑物、服饰、器具等。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所用物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普通常见的物品,在西方文化中也可能是缺项。

例如在《理水》一篇中,描写水利局同事们在宴请朝廷官员的宴席上的排场时,写道:

“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鲁迅,2014:68)

顾译:“Im Hof wurden die Laternen angezündet,und in den Dreifü?en duftete das Rindfleisch.Bis zu den drau?en postierten Wachen drang der Duft und lie? ihnen das Wasser im Mund zusammenlaufen.”(Luxun,1994:57)

在中国古代,“鼎”是一种圆形,三足两耳的煮食物的器具(晁继周等,2011:320),也是放在宗廟里祭祀的一种礼器,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这就使其在德语语境中的翻译难度加大。顾彬先生采用替换法,以求实现中德词汇间不同程度的对等。他选用了“鼎”是“三足”的这一外形特征,将“鼎”译为“Dreifü?en(三脚架、三角火炉架)”,然而“越是民族文化色彩浓重的词语和事物,翻译也越离不开‘释”(罗选民,2003:89),仅用“Dreifü?en”来阐释“鼎”,显然很难将“鼎”背后的文化意蕴翻译出来。

再如《铸剑》一篇中再次出现了“鼎”这个器物。剑客宴之敖者在大王面前表演民间把戏时说:

“这把戏一人玩不起来,必须在金龙之前,摆一个金鼎”。(鲁迅,2014:147)

顾译:“Aber dieses Kunststück kann ich nicht allein

ausführen.Es mu? ein goldener Kessel vor einem goldenen Drachen stehen.”(Luxun,1994:117)

在这里,顾彬先生运用替换法,将“金鼎”译为“goldener Kessel(金色的锅炉)”,将当下语境中“鼎”作为器具的用途形象的传递给译文读者,但却忽略了“金鼎”所象征的其所有者的身份之重,地位之高。此外,这里还出现“金龙”这一文化负载词。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龙”用来象征祥瑞,更是皇权的象征,此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含义。显然,此处的“金龙”指的就是大王本人,但采用直译法,将“金龙”直译为“goldener Drachen”,则无法再现原文意义。

再如《出关》一篇中出现了“厢房”这一涉及中国传统民居的词汇: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鲁迅,2014:174)

顾译:“Laozi wurde nach nebenan geführt,wo er sich aus ruhen sollte.”(Luxun,1994:138)

中国传统住宅形式之一为四合院,而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厢房”是指正方前面两旁的房屋(晁继周等,2011:1487)。倘若直译,不了解中国传统住宅形式的译文读者必定不知所云。顾彬先生采用意译的方式,以“厢房”相对于“正房”的方位为重点,将其译为“nebenan”,即在隔壁,在旁边,用以表示老子休息的地方,使得译文更加通畅,且基本上有效的传达了原文语境,也便于译文读者的想象与理解。

三、结束语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手段,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信息的转换模式(张红艳,2000:60)。而文化负载词作为文学翻译中难点和重点,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文学作品翻译的成功与否。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的文学作品中更是富含社会道德伦理与民族精神文化。着眼顾彬先生对其《故事新编》中文化负载词的德译,无论是采用直译、意译、替换、省译等方法,都立足于中德文化,审视着两者之间的异同,“在原文作者、故事情节与具体的语言表述之间寻找相互贯通的平衡点和契合点,用尽可能贴近原文的德语词汇再现原文的故事内涵和文化精神”(华少庠,2013:95)。由此可见,译者必须要根据不同文本类型和语境,准确把握原文主旨思想,兼顾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灵活变通等多种翻译方法,以期最大程度的使译文读者感受和理解原文的意蕴。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陈方竞.追寻民族固有之血脉[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3 (2):36-40.

[3]华少庠.论《红楼梦》德译本中国宗教词汇意蕴的再现——以“空门”、“神仙”和“视通灵”的德译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2013 (2):93-95.

[4]刘海玲.文化空白与《红楼梦》佛教用语翻译[A].刘世聪.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鲁迅.故事新编[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

[6]罗选民.翻译与解构[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7]张红艳.试评《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0 (4):60-63.

[8]晁继周等.《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9]王莉.从《儒林外史》的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J].安徽農业大学学报,2005 (4):127-130.

[10]Lu Xun.Altes,frisch verpackt[M].Hrsg.Wolfgang Kubin.Zürich:Unionverlag,1994.

猜你喜欢

故事新编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科幻小说如何让“故事新编”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