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信仰体系中的杜甫文化传承研究

2018-11-24向虹瑾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民间信仰诗圣杜甫

向虹瑾

摘要: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神仙洞摩岩石刻景区内有一处纪念馆,此馆既有对道家的信仰,又体现了对诗圣杜甫的崇拜,且混杂多元信仰元素,体现这民间信仰的多元性与功利性。虽然杜甫的形象在此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变形”,但杜甫的仁爱精神却以最恰当的方式,充分与当地民间信仰相结合,影响着周边的百姓且得到世代相传。

关键词:神仙洞;杜甫;诗圣;民间信仰

一、神仙洞摩崖石刻纪念馆

全国祭祀、纪念杜甫的地方有多处,比如河南巩义的杜甫故里、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西安杜公祠、三台县梓州杜甫草堂等等。杜甫一生行踪遗迹遍布,公元762年春,即唐宝应元年,寓居成都府的杜甫正在安享他人生中最后一段较为平静、闲适的生活,但随着四月唐玄宗和唐肃宗先后死去,唐代宗即位后,严武应召入朝。自他离开后,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便在成都叛变,由于蜀中道路阻隔,致使杜甫流亡到东川梓州一带,即现今的三台县及周边部分地区。杜甫在此前后滞留一年多的时间,足迹遍布梓州地区,如蓝池庙、神仙洞、茶堵山、梓州杜甫草堂等。

2018年12月,笔者因参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重大科研项目“杜甫行踪遗迹”,随考察队伍来到杜甫曾经到过的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三台县塔山镇神仙洞被三台县当地学者左启论证(见于2001年载于《杜甫研究学刊》的左启著《杜甫题壁“蓝池庙”——<提玄武禅师屋壁>所咏景点初探》一文[1])为唐代“杜甫涧”所在之处,杜甫曾在此作《题玄武禅师屋壁》一诗。摩崖现存有南宋杜之复石刻诗作一首:

“双崖不假五丁开,突兀元从鳌断来。敢是龙居( )变化,故教虎踞隔尘埃。穴深( )铲双芒剑,天狭光空一覆杯。怪得樵夫惊不采,长留生意荡仙荄。地僻人希唤( )( ),山光翠( )水澄澄。( )( )竹杖投溪去,便驾雷车( )石升。杜甫涧高无句续,( )膺门峻有( )登。端知物( )元相感,应( )鲲鱼也化鹏。”

末镌跋语云:“虎穴龙门以为蓝池奇观,与( )来游,于是磨崖志此。端平三年上巳,简池杜之复仁甫。”

据民国《三台县志》记载:神仙洞,在治东八十里,距三合镇(按:塔水镇旧名)十里,洞内幽邃,石凳、棋局尚存,洞外巨石对峙,石壁左书“龙门”,右书“虎穴”四大字,径约二尺许,笔势遒劲,后题“端平三年上巳简池杜之复仁甫”。崖前有溪,称“玉栗溪”,修水库时被毁,不过现在还存有巨石对峙的景观,可以大概还原《题玄武禅师屋壁》一诗中“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的景象。神仙洞摩崖题刻1993年1月被公布为三台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围绕摩崖石刻,政府欲将此地以“杜甫遗迹”为标识,打造景区,甚至还为此石塑了杜甫雕像。

在三台县塔山镇的神仙洞摩崖石刻景区一旁,建有“神仙洞摩岩石刻纪念馆”。纪念馆为瓦房建筑,门边挂有对联“诗圣诸仙八洞仙广行善事,爱民救民建奇功各显神通”,横匾“国泰民安”。馆门两侧还立有“功德无量”石碑,一刻有修建纪念馆工程,一刻有捐献建馆善款人名。此馆虽挂名“纪念馆”,里面的摆设却与印象中的“纪念馆”大不相同:纪念馆为泥墙瓦房,室内中间树两根盘龙石柱,前面一排彩色泥塑八仙像,刻有摩崖杜之復诗的石碑一座简单依靠在塑像中间,塑像前依次摆设有功德箱、塑料花、水果盘、白酒瓶、油灯,横摆水泥塑香案一条,摆设有插满燃尽香烛的香炉,依旧可见“香火旺盛”。进门左手墙面上挂有“三台县神仙洞摩崖石刻文物保护小组”牌匾。纪念馆周边即是塔山镇紫垣村居民区,不少居民常聚于纪念馆前空坝开展生活娱乐活动。

二、“诗圣”信仰的由来

杜甫被圣人化由来已久,被世人尊称为“诗圣”。何为“圣”?孟子曰:“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2]《书·洪范》曰:“睿作圣。”,孔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3]所谓圣,即无所不知的人,无所不知又不可知的即是神。对于圣的定义,可以看出“圣”在人们心中已经是无限接近于神的人。对于圣人的认真,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识或技艺达到极高的水平;二是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境界。足以为人师表,成人楷模,为人们所敬仰和崇拜。

中国文化的“尊圣”传统,可以说是对人类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之恒久价值的肯定。宋人始称杜甫“圣于诗者”,大多着眼在于其诗的艺术,是指地方在诗歌史上“集大成”的地位与成就,认为他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祁和晖老师认为,孔子能不以“神道”设教,而直接以仁爱忠孝设教而天下服,孔子故为独一无二之大圣,誉杜甫为“诗圣”,其取义自是孔圣之“设教而化服天下”之谓,杜甫以诗衍化孔圣之教化,臻于完美,故誉为诗圣。[4]杜甫衍化何种教化?答曰:仁爱。叶燮《原诗》外篇上说:“如杜甫之诗,遂举其一篇与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5]其《过津口》诗云:“恻隐仁者心”,其《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又云:“恻隐诛求情”,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说:“不敢忘本,不敢违仁。”杜甫所关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俨然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白发苍然、手执拐杖、忧国忧民的老者形象。作“三吏三别”时,诗人一方面担心国家需要鼓舞人民积极从军,另一方面又心疼百姓,不忍他们遭受伤痛,而这些正反映了杜甫诗歌中的最高情怀——忧国忧民。苏轼在《诗话》里说道:“……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6]郭沫若为其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至今悬挂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大殿之中,受大家瞻仰。

杜甫是一位感念天下苍生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他将生命感悟浸润在具体诗歌创作之中,使其作品充满人文关怀。不管是论诗歌艺术,或论道德精神,杜甫都践行到儒家理想的最高水平,由杜诗所确立的“感慨忧时”精神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后期中国诗人的创作传统,或者重要的写作原则,杜甫其诗与其人由此被后世尊为“圣”。

三、儒道合祀中的现实信仰

八仙、石刻、杜甫,这些看似互不相关的元素怎么会聚集在这座纪念馆中,在纪念先贤遗迹的同时是否参杂了当地民众的民间信仰,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思想打破了早起的巫术和宗教传统,形成一股强大的人文思潮,出现了天人合一、主客一体的哲学思想,圣人之治成为了他们的希望和理想。……圣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宗教崇拜的圣人崇拜,一种建立在理性思考下的理性信仰。”[7]圣人崇拜现象在中国并不少见,人们崇拜孔子,希望获孔子的智慧;崇拜关羽,愿获关羽的忠义与仁勇;崇拜杜甫,则是希望传承杜甫忠义仁爱、民胞物与的品质和情怀,以解救现实世界中苦难的群众。中国的信仰崇拜几乎都是希望直接从被崇拜对象的身上获取他最擅长的特质,以便为自己所用解决现实问题。

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在纪念馆的“功德无量”石碑上落款“神仙洞大佛殿 二〇一六年四月廿八 立”。此座纪念馆之所以呈现出现在看到的“四不像”模样,根源于它前身就是一座由当地居民自发捐建的供奉仙道与圣人的庙宇。塑像与石碑,文人与道仙,看似杂乱的陈列汇融于这间十平米见方的瓦房,自成体系。可以说,神仙洞摩崖石刻纪念馆是一个体现信仰多元性与功利性非常典型案例。

“功德无量”石碑落款“大佛殿”,何为大佛殿?即佛教信仰中的代表性建筑地。馆内泥塑八仙,八位仙人各有所长、各显神通,不仅深入民间生活且深受民众喜爱。同时被供奉的还有杜之复纪念杜甫石刻诗一首。儒释道在此通过杂乱无章地搭配,构建起当地居民的信仰体系,即便再无章法,都体现一个核心:满足当地群众心理需求。不管来自儒家的、佛教的还是道教的,只要是能满足民众诉求需要的,都可以为我所用。

馆内既塑八仙像,又立杜之复记杜甫诗,为何?两副楹联或许可以为我们解答:

诗圣诸仙八洞仙广行善事,爱民救民建奇功各显神通

这副对联意为:诗圣杜甫与八仙都广行善事,他们或用文笔、或用品行、或用法器,各显神通,爱民救民于苦难之中。

“我国一般的教徒,大多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多数是既拜佛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和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点。……农民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8]

而需要被关照关心、需要被救离苦难,成为广大群众最实际的现实需要。

四、小结

杜甫的形象虽受到一定程度的“变形”,比如景区内的杜甫石刻塑像略显粗糙且不尊重历史上的杜甫原型,这是一个借由杜甫的名声由相关部门匆忙打造起来的乡村旅游景点,这是大多数人对此地的看法。但神仙洞摩崖石刻纪念馆及其周围的混杂意象,刚好自在表述着杜甫精神如何融入当地民间信仰。也许结合的方式略显粗糙,但其关照的出发点是大部分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这种民间的力量就是容纳任何对他们有益的东西,而杜甫文化也以最恰当的方式,影响着周边的百姓且得到世代相传。可以说,三台县神仙洞摩崖石刻一区的杜甫文化传承模式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杜甫精神在乡村社区如何进行影响及传承的例子。

参考文献:

[1]左启.杜甫题壁“蓝池庙”——《提玄武禅师屋壁》所咏景点初探[J].杜甫研究学刊,2001.

[2]孟子注疏·尽心下.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尚书正义 卷12.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祁和晖.杜甫“诗圣”论[J].杜甫研究学刊,2011.

[5]霍松林 校注(清)叶燮著.原诗.卷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福保.历代诗话续编[Z].中华书局,1983.

[7]夏遇南.中国的圣人崇拜[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8]王守恩.社會视野中的民间信仰与传统乡村社会[J].史学理论研究,2009.

[9](清)仇兆鳌 注(唐)杜甫撰.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0]叶嘉莹.说杜甫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1]周维扬 丁浩,杜甫草堂史话[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

[12]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民间信仰诗圣杜甫
和李杜合影
和李杜合影
杜甫改诗
春雨中遥拜诗圣杜甫
杜甫与五柳鱼
基于问卷调查的民族高校大学生民间信仰问题调查分析
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民间信仰
杜甫的维稳观
为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口占七绝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