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学科中的指导地位

2018-11-24林翔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马克思主义

林翔

摘要:经过一学期的政治课的学习,通过各位专家、老师精彩的课程,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下面我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学科的作用三方面论述我对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学科的指导地位的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科;指导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继承者列宁虽然没有给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但却对其做出了科学的界定:

第一,它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实际上文中省略了恩格斯。马克思与恩格斯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世界观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两大转变”。

第二,它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理论。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不过是这种实际冲突在思想上的反映,是它在头脑中,首先是在那个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头脑中的观念上的反映。”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创的理论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与愿望,它作为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反对资本主义、维护工人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

第三,它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就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性质而言,它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或学说。

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言,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理论吸取并发展了黑格尔的“合理的内核”——辩证法,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取代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荒谬”,并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更加全面与彻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历史唯物论。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历史,创立了唯物史观。

第三,剩余价值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阐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分析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问题。

第四,社会主义历史趋势论。马克思根据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的历史趋势,说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義的历史必然性。

第五,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论。无产阶级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的伟大历史使命。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1871 年王韬等编译的《普法战争》,介绍了巴黎公社的事迹,这是中国最早的介绍西方革命的读物。1899 年,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刊载了李提摩太译、蔡尔康撰写的《大同学》一文,其中多次提到“马克思”的中文译名;同年五月出版的《大同学》一书中,恩格斯的名字也被提及。此时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十分零碎,理解也较肤浅。

20 世纪初,中国报刊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逐渐增多。由于当时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不仅翻译了近百种介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著作,还涌现出幸德秋水、片山潜等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时期,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相继翻译出版,如《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科学的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马克思经济学说》等。《新青年》杂志、《每周评论》、《国民》杂志等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人道主义的胜利”、“和平思想的胜利”、自由公理的胜利、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胜利,以及布尔什维克、赤旗、世界劳动阶级、乃至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

三、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学科的指导地位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诞生于一个半多世纪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文明和中国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如今,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在现阶段的历史学研究领域,我们需要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历史研究的学者,首先,应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著作,明确唯物史观的同时要坚持社会人文科学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其次,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对历史研究中的难点、重点和热点问题,要做到具体的分析、符合历史真实、反映客观规律的回答。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48 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78 页。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言治》季刊第 3 册,1918 年 7 月 1 日。

李大钊:《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新青年》第 5 卷第 5 号,1918 年 11 月 15 日。

陈唯实:《通俗辩证法讲话》,上海新东方出版社,1936 年,第 7 页。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简论教育装备与历史学科的关系
关于历史学科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