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山塔碑铭”词语补正七则

2018-11-24李佳琪吴士田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李佳琪 吴士田

摘要:崔致远是留学于唐的新罗文人,被称为“东国文学之祖”,其作品“四山塔碑铭”蕴涵了大量的中古汉语词汇。通过对这些词汇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词汇内容、扩大词汇含量,还对《汉语大词典》有一定的订补作用。文章对于其中数例《汉语大词典》未收录或收录有误的词语进行考证,以窥其词汇面貌之一角。

关键词:“四山塔碑铭”;中古汉语;典故词;《汉语大词典》

崔致远字海夫,号孤云,謚号为“文昌侯”。崔致远公元857出生,十二岁时留学于唐。他不仅月宫折桂,还在唐任职。公元885年归国后,崔致远被任命为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四山塔碑铭”是崔致远留唐归于新罗后,奉王命为新罗高僧名寺所做的碑铭,包括《真鉴禅师碑铭并序》、《无染和尚碑铭并序》、《智证和尚碑铭并序》和《大嵩福寺碑铭并序》。

“四山塔碑铭”中的词语对风俗、词汇、辞典编纂等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是研究中古汉语词汇不可多得的材料。本文选用韩国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整理的《崔文昌侯全集》为语料来源,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研究的难度。笔者基于此语料对于其中数例《汉语大词典》未收录或收录有误的词语进行考证,以窥其词汇面貌之一角。

薝蔔

(1)莫抱意树设栽植,莫苞情田枉稼穑。莫抱恒沙论万亿,莫抱间云定南北。德馨四远闻薝蔔,慧化一方安社稷。(《智证和尚碑铭并序》)

《汉语大词典》解释如下:[薝蔔]梵語Campaka音译。又译作瞻蔔伽、旃波迦、瞻波等。义译为郁金花。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卮子》﹝集解﹞引苏颂曰:“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薝蔔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仁深紅,南人竞种以售利。”

从《汉语大词典》所引文献来看,薝蔔就是栀子花,它的义译为“郁金花”,但事实并非如此。唐·慧琳《一切经音义》:“瞻蔔花:此云黄色花,其花甚有香气而少似栀子。”从花色来说,栀子花以白色为常态,而薝蔔花则灿然金色。《慧琳音义》云“少似栀子”,“少”即“稍”,是说有点像栀子花但并不是。欧贻宏《“薝蔔”考》:“按薝蔔学名为:Michelia champaca Linn.,即台湾所称的‘旃博迦,云南昆明所称的‘黄缅桂,通称为‘黄兰花”。因此,“薝蔔”实为木兰科的黄兰花,为乔木,而非茜草科灌木栀子。除此之外,梵语“campaka”应义译为“黄色的花”,因为“郁金花”是“郁金香”的别称,易误导读者。

芝检

(2)上知不可强,乃降芝检,以尚州深妙寺不远京,请禅那别馆。辞不获,往居之。一日必葺,俨若化城。(《无染和尚碑铭并序》)

《瑞命记》:“王者德仁,则芝草生。”汉·许慎《说文解字》:“检,书署也。”徐楷注:“书函之盖,三刻其上,绳缄之,然后填以金泥,题书而印之也。”“芝”是对当权者的一种赞颂,“检”则是帝王的手写签名。至于系绳、填泥的程序,推测是为了表示庄重正式,也有防止他人提前偷看的功能。因此,“芝检”实为王之手书的美称。《汉语大词典》虽未收录“芝检”,却收录了“兰检”,释义如下:“[兰检]诏令的代称。唐·张鷟《通事舍人崔暹奏事口误御史弹付法大理断笞三十徵铜四斤暹款奏事虽误不失事意不伏徵铜》:‘芝泥发彩,宣凤藻而腾文;兰检浮香,润龙缣而动色。清·历荃《事物异名录·政治·诏令》:‘按汉仪,天子制诏,以兰英为检,紫芝为泥,故曰兰检。张鷟将“芝泥”与“兰检”对举,可见这两者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其中“芝”和“兰”都是香草,是对君王仁德的一种委婉称颂,而非真正指植物“灵芝”与“兰草”。因此《汉语大词典》所引的历荃对“兰检”、“芝泥”的解释是错误的。希望《大词典》在补收“芝检”的同时,也可以重新斟酌“兰检”的用例。

樊笯

(3)自是国人皆认衣珠,邻叟罢窥庑玉焉。俄若樊笯中,即亡去。(《无染和尚碑铭并序》)

宋·陈彭年、丘雍《广韵·元韵》:“樊,樊笼。”战国·庄子《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蕲畜乎樊中。”汉·许慎《说文解字》:“笯,鸟笼也。从竹,奴声。”因此“樊笯”实为鸟笼之意,是并列式的复合词,后引申为禁锢人的事物,如官场、困境等。就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樊笯”一词使用频率较高,搜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可得到24个用例,我们选取不同时代的用例列表如下:

由此可知,“樊笯”的使用规律有三:1.使用时间。自宋到晚清,“樊笯”的使用历史较为悠久。从时间分布来看,明清使用频率较高。而“四山塔碑铭”写于唐,基于此我们可将“樊笯”的诞生期推前至唐朝。2.使用文体。“樊笯”有独特的使用条件,几乎全部出现在诗歌这种文体中。3.使用意义。它的引申义所用频率较原义更高,感情色彩较为消极。

丝染

(4)余以有大行者授大名故,追谥曰“大朗慧”,塔曰“白月葆光”。乃尝西宦,丝染锦归。顾文考选国子命学之,康王视国士礼待之,若宜铭国师以报之。(《无染和尚碑铭并序》)

“丝染”一词出自《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同出此典的“悲染丝”、“悲丝染”、“悲素丝”等等,并解释为“后以‘悲染丝为易受习俗影响以及由此而发感叹的典故。”实际上,“丝染”是从“悲丝染”脱胎而来的,发展到后期则可独立表达整个典故的含义了。《六臣注文选》:“墨翟见素丝而泣曰:‘入玄则玄,岂直丝染,人亦有焉。”《杜诗详注》:“王彪之诗:‘丝染墨悲叹,路歧扬感悼。”《中州集·赠王士衡》:“丝染动墨悲,麟亡伤孔情。”在诸多用例中,“丝染”常和“路歧”连用或对用,“路歧”较为常见,因此已被《汉语大词典》收录,笔者认为“丝染”也应当收录。

十家之产

(5)亦既荣沾圣泽,必将亲拜灵丘。肆以备千乘之行,奚翅耗十家之产。遂命大弟相国,致齐清庙,代谒玄扄。(《大嵩福寺碑铭并序》)

“十家之产”来源于汉·班固《汉书》:“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这是一个典型的来源于判断句的典故词,以后面的描述语代称前面的名词,所以“十家之产”代指百金,这种典故词的成词方式叫做“藏词”。

“十家之产”一词的发展以唐为界,在此之前,须和“中人”连用,使用在君王不大兴土木的语境之中。到了唐代则开始出现不少独用的例子。唐·房玄龄《晋书》:“孝文处既富之世,爱十家之产。”唐·吴兢《贞观政要》:“遂惜十家之产。”“十家之产”常常做“惜”、“宝”、“爱”的宾语,用以赞颂当权者的崇尚节俭和体恤民众,不仅仅局限于“不大兴土木”这一点,使用范围扩大了。而《大嵩福寺碑铭并序》中的“十家之产”与其他用例稍稍不同,此处的“十家之产”仍指百金,但是是为了显示皇家的气派、场面的宏大。

通过对以上七词的考证,我们可以看出,“四山塔碑铭”不仅存在当时特有的名物词、风俗词,还涉足一些典故词,并对中古汉语词汇有较为全面且深入的描述。这些词语不仅丰富了词库、补正了词书,同时,对我们研究古代社会风俗文化、物产文化也颇有助益。

参考文献:

[1]欧贻宏.“薝蔔”考[J].园艺学报,1988 (4).

[2]徐中舒等.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

[3]崔致远.崔文昌侯全集(影印本)[M],韩国: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1972.

[4]唐子恒.汉语典故词语散论[M].山东:齐鲁书社,2008.

[5]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语词例释[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6]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