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玄镇健短篇讽刺小说中人物虚假性的表现方式

2018-11-24金巍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金巍

摘要:玄镇健被誉为20世纪韩国小说界的莫迫桑。他在创作短篇讽刺小说时,采用了各种方式展现了人物的虚假性由此揭露了当时人性的伪善。论文以玄镇健的几篇短篇讽刺小说为例分析了玄镇健创造的三类人物虚假设定。由此分析出玄镇健短篇讽刺小说的创作技法。

关键词:玄镇健;短篇讽刺小说;人物虚假

被公认为20世纪韩国小说界莫迫桑的玄镇健,其短篇小说创作不仅为韩国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时至今日,其小说技法也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的创作参考范本。在玄镇健短篇讽刺小说中,作者通过种种揭露人物的虚伪达到了揭露现实的目的,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的时代环境。

在这一类短篇讽刺小说中的揭露,包括了几种典型的文本设定;真实的谎言、掩耳盗铃、泄露天机。

一、真实的谎言

真实的谎言是指,人物自身的虚假行径虽路人皆知,但因众人的默许把虚假变为公认的真实。这典型包括:《奶奶之死》中的子孙们,《钢琴》中的夫妻。

在《奶奶之死》中,在外地生活的子孙们,收到到奶奶病危通知赶来时,有些人已经收取同事们的帛金。可见他们的目的明确,就是为参加奶奶的葬礼而来。所以当奶奶迟迟不咽气时开始着急起来。他们为奶奶请先请韩医后请西医为的是得知奶奶何时去世而非治疗。子孙们用请医生的方式,巧妙地隐藏了盼望奶奶尽快离世的真实意图。同时也为自己披上了“孝道”的外衣。

在小说《钢琴》中,主人公夫妻二人为了追寻“理想的家庭”而盲目地追求新潮。大到房间格局、家具,小到扑克牌、指甲钳。追求新潮物品成为他们追求“理想的家庭”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妻子突然想到,“理想的家庭”不可或缺的是一架钢琴。当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后,不过几个钟头后,一架钢琴便摆在了家中。可当丈夫要求妻子弹奏一曲时,妻子一阵扭捏后表示自己不会弹奏。而丈夫听到这里便得意洋洋地坐在钢琴前胡乱按了一会儿。妻子见状说道;“弹得真好”。当钢琴成为一种摆设时,夫妻二人都认识到了虚假的行径。但这一虚假则在夫妻的默认下,将不会弹奏变成了“弹得真好”,虚假成为了真实。

在这一类“真实的谎言”——自知的虚假中,所有人参与到了虚假的制造,默许虚假的发生。虚假成为真实,为这一部分的人卸下了心理包袱。

二、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式的虚假指自身沉浸在虚假中而不觉的虚假。代表人物是《奶奶之死》中的仲母。

《奶奶之死》中的仲母在家族内部她以孝道闻名。在奶奶生病卧床时仲母一直陪伴在身边,奶奶弥留之际彻夜为奶奶诵经念佛。这样的举动让“我”倍感叹服。

但是奶奶长期卧床生褥疮时,仲母并未帮奶奶治疗,反而要求奶奶“卧床休息”。当“我”见到奶奶时,奶奶胸闷们要脱掉别人的衣服,因为“闷到看着就难受”,可护理奶奶的仲母却并不在意奶奶的感受。可见仲母的孝道值得商榷。这种孝是表演给家族成员看的孝。仲母因自己彻夜守候在奶奶的身边,而有了向他人有了大声呵斥的资本。满足了她的道德优越感。道德优越感才是仲母真正追求的目的。

仲母过于投入到表演中,乃至自身也不觉虚假。但当叙述者把故事一件件地叙述出来后,读者却看清了自身在演绎着虚假却全然不知的仲母本意。

三、泄露天机

泄露天机是指借助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视角暴露的一种虚假。

在《B舍监与情书》中基督教女校舍监B女士,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坚决反对男女之情。她对学生严格要求,禁止学生与异性接触。她最讨厌情书。当学生收到情书时,B女士就会把当事学生叫到监舍室大发雷霆。甚至哭跪在地上向上帝祈祷救救学生。她甚至对学生异性家属的接触都极为烦感,对来会面的学生异性亲属想方设法进行阻隔,杜绝学生与异性的接触。

在表面出于教义,对学生的安全考虑而出现的稍显过激行为,却在B女士夜晚的行动中展现真像。夜晚B女士独自在宿舍里抱着学生的情书,一人分饰男女两个角色,幻想一位男性对自己示爱,表现出内心深处对于男性的渴望。而这一幕被三个女生所目睹,小说到此结束。

在《B舍监与情书》中B女士的虚假被其他人物视角所捕获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四、结论

在玄镇健的短篇讽刺小说中三种虚假模式;真实的谎言——人物自知的虚假、掩耳盗铃——人物自身不知道的虚假、泄露天机——小说中其他人物看到的虚假,展现的是虚假与真实的关系。真实的谎言——人物自知的虚假是利用从众的心理,将统一目的的人拉倒参与到虚假的过程,使之明知道是虚假却也将其默认,视为真实。掩耳盗铃——人物自身不知道的虚假是将虚假展现给读者,而人物自身却不知自己的虚假早已暴露各类他人。泄露天机——小说中其他人物看看到的虚假是借助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视角将虚假展现给读者看。无论是哪一种的虚假,玄镇健想要展现给读者看的是虚假制造者的虚伪面孔,由此揭露出当时社会的虚伪给读者看。

参考文献:

[1]金春花.玄鎮健短篇小说的分析心理学探析[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9,05.

[2]金京善.中韩三十年代小说比较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0,05.

[3]金允植.韩国现代文学史[J].现代文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