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导图,放飞想象,促进表达
2018-11-24
徐岩:刚才我们一同听了两节想象作文的习作指导课,接下来我们就孙博萌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进行课后研讨。孙老师刚刚上完课,先请你来谈谈教后的感受。
孙博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曾经在三年级下和四年级下进行过《改写<去年的树>》《和奶奶在一起》以及《这件事感动了我》三篇关于想象的作文和感人的写事习作的训练。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能够把贴近生活的美好品质作为文章的中心。这样写出来的童话才能够真实、感人。
2.根据不同事物的联系和特点选取童话主人公,展开合理的想象,编写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
3.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选取适当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方法来突出主人公的美好品质。
4.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构思童话故事情节,拓宽学生的想象力,并能借助导图来讲童话故事。
本节课尝试把“思维导图”引入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构思穿线,建构学生习作的思维过程。从课堂的实际效果看,学生也能充分地利用“导图”,从中心的确立入手选取合适的主人公来展示情节。学生的叙述和表达相比原来的借助“提纲”构思,更生动、具体,情节更加丰富。
徐岩:一节课,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习作教学,首先我们都要根据文本体裁、年段特点进行准确定位。
刘阳:在小学阶段,叙事文章是一种最为重要的体裁,它在习作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三年级上册到下册,教材中写事的习作明显增多,图画的呈现也越来越少,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篇目增加了,习作要求也更加细化了。教材用这6个单元的有序组合给学生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写作框架。首先要求学生把事情写清楚,然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学会写开头、结尾,并要写清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最后要求学生把细节描写运用在习作当中。就这样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而到了四年级,在习作要求上更加具体,教材的编写更重视对学生已经学过并掌握的写作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也是从三年级到四年级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所以孙老师的这节课没有在课堂上教授写作方式方法,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打开思路,细化情节上。
徐岩:第一次试教,从学生成文的效果看,主人公的选取不符合生活实际,缺乏联系,习作中的语言假大空。我们又进行了调整,将这节课定位为以现实为基础,想象要合理、丰富,表达要真实、具体。我们要指导学生借助童话这种想象类作文的体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王妍:这一次,我们把思维导图引入到本次习作教学中。首先思维导图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其次,使学生的想象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该“写什么”的问题。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场,使学生更注重本次习作选取的主人公之间的联系。
刘阳:第三点,我们考虑到思维导图也会将学生整个思考的过程形成清晰的结构,这样写出的情节更生动、有趣,也更感人。
张美娜:这节课上,孙老师是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习作的?首先,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明晰习作要求。她让学生认真阅读习作要求之后,找到习作要求的关键词,即美好品质、主人公、写作方法和情节,把这四点作为思维导图的第一层中心点,让学生完全明确习作的要求。孙老师让这种放射性思维体现在图形中,便于后续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的表达。
刘莹:在本堂课中运用思维导图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明晰习作要求,在主人公的确定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利用思维导图使学生在确定主人公时一目了然。可以写人和动物;动物和动物;物与物。当学生的思维受局限时,教师马上追问:“还可以写什么?”学生马上想到了可以写植物。教师帮助学生打开了思维空间,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补充、有延伸。
我们也看到,课堂上学生用思维导图确定主人公时,他们写到了“客车、轿车”写到了“昙花、小草”还有比较新奇的“水龙头、水槽”,都是在同一情境场中,确实注意到了主人公特点的相互联系,可以说老师的指导是有效地落到了实处。
冯季莹:除了前两方面,我觉得思维导图在指导学生突破习作重点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情节的描写是本次习作的重点,孙老师这节课努力尝试,通过指导写好导图——修改丰富导图——展示呈现导图这三个层次来突破重点。今天的这节课,老师先指导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这三方面写出了情节的框架,接着借助回忆《猎人海力布》情节中的三劝和《去年的树》中小鸟怎样寻找大树,引导学生在“经过”这一部分再一次分支,并用关键词语将内容进行概括。在学生初步完成导图汇报时,老师发现学生的思维还只停留在二级分支,于是以一名学生的导图为例,通过老师的引导、同学的补充,将情节延展到主人公和谁又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又出现了什么人物,故事又怎样发展。在最后展示中,我们看到学生在这样一系列的学习中,思维的确得到了延展。
王妍:在这节习作课中,我们还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说话的训练。思维导图把学生的思路总结成一个整体的框架。根据这个导图,学生充分地练习说话,这就为下节课写童话打下了基础。这篇习作很特殊,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主人公的确定,美好品质的体现,还是故事的情节,在创编上都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我们尝试去掉学生动笔写片段和评片段的环节,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导图分枝上的提示进行语言表达。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体现了教师每一点的落实,真正解决了学生所面临的难点。这个过程也检验了学生是否将以前学过的写作方法恰到好处地运用到童话的习作中来。
孙博萌:因为这篇习作难点多:主人公的选择要根据它们之间的特点和联系,想象要合情合理。主人公美好品质的确立要能贴近生活,是学生生活中感受到的经历到的,这样才能把情节写得真实、感人。丰富的情节设置才能突出主人公的美好品质。所以我就大膽地把以往习作课中“写”的时间留给了学生构思和“说”。我认为只有教师讲透了,学生说清楚了,学生才能写得生动感人。从巡视指导到师生点评,层层突破难点,扫清行文的障碍,为的就是第二课时学生思如泉涌,把自己的童话故事写清楚写明白。
徐岩:思维导图在这节课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习作课堂教学中一种新的尝试。大家认为思维导图的运用和以往的作文提纲相比较,有哪些优势呢?
张美娜:思维导图和提纲都能帮助学生构思,但它们的选择要因文而异。例如,在这篇《展开想象写童话》之前的习作六,就是写一件感动的事。在讲那篇习作时,我用的就是列提纲。令人感动的事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它来源于学生的真情实感,而这篇《展开想象写童话》是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它需要学生打开思路。提纲更多的是一种线状的形式,而思维导图是以块状的形式使学生进行可视图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图去表达信息,不仅能像提纲那样反映学生的习作思路,更能让思路得到延展和丰富。
王妍:我觉得思维导图和作文提纲还有一个区别,那就是作文提纲是作文的一个思路,主要体现的是文章层次结构的安排。而思维导图则清晰完整地反映出学生进行文章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和细节。学生能根据导图情节这部分的三个分支继续扩展情节分支,细化分支,从而打开思路,丰富故事的情节。思维导图强调的是一种放射状思维表达方式。
刘阳: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仅体现了文章的脉络,更突出了学生是怎样写的,就像今天学生习作中呈现出来的这些写作方法,就是对已经掌握的写作方式方法的运用。
冯季莹:思维导图也给不同差异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呈现形式。就像这节课中,孙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到三、甚至四级分支,这样做就是在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能多深入一次就多尝试一次,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刘莹:另外,它也有利于学生联想记住要点。思维导图对关键内容的呈现都是以关键词的形式,相较于年龄小的学生,更加简明,方便联想记忆。
徐岩:我们常说最好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运用于习作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进行选材。综合考虑建立结构,动态思维,帮助表达。教给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构思习作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尝试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能力。但是,学会运用思维导图并不是我们此次习作教学的目的,只是我们要达到结果的途径。习作教学的终点是什么呢?通过一次次试教,我觉得孙老师有一个教学目标越来越明晰,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說真话,述真情,不是为了编童话而说大话、说空话,而是在写童话,写融自己真情、真心在里面的童话。孙老师在努力地通过习作去育人。落实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育人的课堂。我们要明确,无论哪种样式的习作,习作的方向永远是“求真立诚”。习作要“求真”,就是说真话,说自己想说的话。习作要“立诚”,就是诚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不矫揉造作,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诚于中”才能“形于外”。因为我们是通过作文,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做人。如何激发学生写真话、诉真情,也是我们一直以来乃至今后要深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