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信息化效率损失研究

2018-11-24崔文杰

现代管理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政治关联效率信息化

摘要:信息化效率损失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信息化与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目标短期存在冲突;国有企业信息化系统存在“协同困境”;具有政治关联的信息化产品供应商与腐败国企领导人的串谋,排斥市场竞争;转换成本导致的路径依赖,使国有企业信息化过程出现产品锁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基于晋升选择策略性信息化;这些因素是造成国有企业信息化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必须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按公司治理要求规划信息化进程。

关键词:信息化;效率;政治关联;声誉机制

一、 引言

国务院出台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对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信息化和全球化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国有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提高,信息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但在信息化过程中,由于信息化发展不协调给企业带来新的效率损失,一方面信息化与原先的工作流程不能相互兼容,引起工作混乱;另一方面,信息化系统之间功能重叠、相互干扰,信息化不但没有带来管理协同效应,反而让国企员工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来解决同一问题,由此引起国企员工对信息化的质疑与抵触心理非常严重。只有消除国有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引起效率损失的因素,才能加速国有企业信息化进程。

二、 有关信息化效率损失的文献综述

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化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使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另一方面使企业面对的外部竞争会更加激烈,信息化水平提高的溢出效应带动了同行业效率的提高。韩先锋等(2014)认为,信息化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显著促进了工业部门的技术创新效率,信息化显著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效率。国内文献多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及信息化的正向促进作用展开研究,对于国有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造成的效率损失原因,则关注的相对较少。

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多归因于产权制度和国有企业的垄断性,吴延兵(2012,2015)认为,国有企业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双重损失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公有产权属性引起的,国有企业的垄断性使创新效率损失远大于非国有垄断行业的创新效率损失。刘瑞明和石磊(2010)认为,国有企业的效率损失包括其本身的效率损失以及拖累民营经济发展引起的衍生效率损失,是双重效率损失。信息化过程中,国有企业与信息化技术供应商到底是单方原因、还是共同原因造成效率损失,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 国企多重委托代理问题对信息化的影响。国有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受到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持续存在,委托代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选择现象增加。杨灿明(2001)认为,国有企业特殊的多层级委托—代理关系可能导致更高的委托—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不但存在于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之间;其次,由于信息技术不易辨识比较等特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也存在于国有企业和其信息技术供应商之间。国有企业内部横向、纵向都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管理层级越来越垂直化,横向管理环节增多,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呈现出网格化特征,中间按行政级别设置一个个的停顿节点,国有企业组织内部不可避免的产生效率损失。

本文结合国有企业信息化特点,尝试分析国有企业除产权制度和委托代理引起效率损失的其它因素。

三、 国有企业信息化特点

信息化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主要是管理信息化。国有企业作为信息技术使用者来说,信息化过程需要发生巨大的信息设备软硬件的投入、人员的培训等一系列成本;对于信息技术开发者而言,信息技术产业需要的研发投入巨大,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而言,意味着技术和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对于信息技术产品而言,普通用户很难有能力判断产品质量的好坏,甚至由于用户的偏好不同,对同样产品的评价出现差异过大的情况。信息化降低国有企业内部、外部交易成本的过程中伴随着信息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1. 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在设备、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部门差别化、企业差别化、产业差别化,信息化程度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部门之间差异很大。国有企业主要是央企,投入巨资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央企不但对信息化的硬件设备进行了大幅升级,同时也非常重视管理软实力的提高,在信息管理软件投入方面也非常巨大。许多地方国企,则还处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的阶段。产业不同,信息化水平也不同,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部门会得到更多的资本投入,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

2. 信息系统名目繁多,协同困难。大型的央企,同时运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大都有八九个之多,每一个专业化部门都有对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财务部门从最初使用的财务软件系统,又不断开发出用于具体业务的财务报销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等;合同管理部门有专门的合同管理系统和招标管理系统;行政部门有专门的OA办公系统。尤其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在信息集成能力、提高企业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已经成为央企进行信息化改革的首选项目。

国有企业进行细分化的信息化改革,每个企业管理部门都使用一套或几套信息管理系统,耗费了大量的开发费用和维护费用。从提高效率的结果来看,由于各个管理系统之间没有接口,造成大量重复工作,影响了效率的提升,管理协同困难。

四、 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信息化效率损失的原因,首先来自于国有企业内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多重委托代理引起的混乱,直接影响信息化的效率;国有企业领导人出于晋升锦标的目的,声誉机制在发挥正向激励作用的同时,也导致了串谋发生和信息化进程中的大量不当决策,决策冲突影响信息化的效率。

1. 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和国企领导人腐败行为的合谋。政治关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民营企业受到所有制歧视的影响,在金融方面面临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行政进入壁垒的限制,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到国有企业垄断的高利润产业范围。资本和市场的限制,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许多民营企业力图突破发展瓶颈,民营企业家积级与各级政府、国有企业的各级领导建立不同形式的政治关联,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私人关系,获得各种政治头衔,以期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便利条件。于蔚等(2012)认为,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在资源获取能力方面更强于没有政治关联的民企,更容易得到银行在贷款方面的优待,资源效应发挥作用。政治关联增强了民营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减轻了在生产经营、市场竞争过程中受到的所有制歧視,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政府的掠夺之手,帮扶之手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政治关联排斥市场竞争,使产品转换困难。政治关联的负面作用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影响较之正面影响更大。邓建平和曾勇(2009)认为,民营企业或民营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政治关联越高,导致企业的经营效率越差。信息系统使用需要对人员进行培训、软件需要不断升级、对设备进行软硬件调试等一系列前期投入工作,只要使用了某一种信息管理系统,转换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都非常大,容易出现产品锁定的现象,转换成本导致的路径依赖对后来进入者也构成了一定的进入壁垒。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具有排他性的能力,从而获得与国有企业进行战略合作的机会,会利用手中的政治资源通过行政手段设置壁垒对新进入者进行阻止,人为制造进入障碍。信息产品的高转换成本弱化了市场竞争,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下产生的廉价投票权使劣质信息化产品较容易进入国有企业。信息产品质量的不易辨识性使信息产品的价格相对刚性,产品供应方在价格博弈中容易占据优势地位,购买方对信息产品缺乏弹性。

政治关联催生套利型的民营企业家。政治资源诅咒效应不但适应于国有企业,同样适应于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对企业的创新是极大的阻碍,使创新效率大大降低。许多民营企业家倾向于利用权力分配财富,而不是通过创新性的活动创造财富。信息技术产品的主要购买者来自国有企业,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有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公关能力,很容易成为国有企业的供应商,国有企业的规模导向型经济也为民营经济的信息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杨瑞龙等(2013)认为,央企的发展依旧沿循规模导向模式,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容易导致国企盲目扩张。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晋升机制仍然受到企业规模的影响,许多国有企业都是大而不能倒,靠规模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难以向质量导向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政治关联对国企领导人的晋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国企领导人的晋升通道也受益于政治关系,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也能为国企领导人提供信息和政治资源,国企领导人通过让渡国有企业信息化市场来与民营企业进行利益交换。

政治关联激励了个别民營企业的寻租能力。信息技术产业的高利润诱导更多的寻租活动,这需要对国企领导人支付一定的腐败租金,串谋在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和腐败领导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信息产品的转换成本也为串谋提供了借口,腐败的成本很容易包含在信息产品的价格当中,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腐败分子容易结成利益同盟。政治关联与劣质产品、服务相关联,政治关联扭曲了企业行为,诱导企业不是通过提供优势产品取胜,而是通过提供劣质信息化产品增加维护成本从而不当得利的冲动。由于产品和服务的原因给使用者-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损失,增加了国有企业内部使用者的协调成本。

2. 国有企业策略性信息化改革。信息化的初衷是降低交易费用,降低成本,这就存在信息化本身的成本费用和带来的效益之间的权衡取舍问题。孙玥璠和张真昊(2011)在对沪深两市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实证研究时发现,ERP系统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作用不显著。王立彦和张继东(2007)实证研究后认为,对于制造类企业,ERP系统的实施与否与企业的业绩关联度不明显。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的信息化改革,尤其是管理系统信息化改革,与企业绩效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对于其中的原因,由于企业黑箱效应的存在以及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批露的信息有限,多没有深入的研究。

信息化建设需要持续的投入,这对国有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成本开支,国有企业的考核方式是以利润为基础的,则信息化对国企领导人来说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科层制从上到下推动的原因,各级别企业、部门不得不进行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推动困难,产权制度变革需要顶层设计、顶层推动,没有强力国企领导人的巨大改革勇气作为监督、支持、驱动力量,即使在国有企业内部做些简单的机制改革,推动起来也十分困难。只要涉及到人事机构改革和调整经营战略,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种利益团体的阻挠。在国有企业内部,大多数国企领导人会选择策略性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对信息化的主管单位是一种工作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确实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这条路径受到的阻力较小,也容易出现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政绩,对晋升会有帮助作用。

策略性、选择性的信息化改革,只会解决国有企业浅表性的问题。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是有任期制的,晋升博弈决定了很难发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由于信息化进程的不完整性,只是在进行了信息化改造的环节给企业带来有限的效率提高,没有进行信息化改造的环节则成了效率提高的抑制环节。

3. 信息化过程中的短期目标冲突。企业经理人的激励问题一直是公司治理领域的核心内容。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更像政府领导人,而非职业经理人,获得政治晋升是国企领导人最重要的激励方向,周黎安(2007)认为,晋升锦标是中国领导人的激励模式,这与政府的职能设计严重冲突。

国企领导人获得晋升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提高效率进而提升经营业绩获得更大的晋升资本;二是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对其良好评价。对于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晋升途径来说,经济绩效和上级的评价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靠经营业绩获得晋升,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辛苦的工作,这时声誉机制会发生作用,声誉机制是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激励的一种有效手段。国企领导人与主管行政组织之间存在重复博弈,国企领导人能够享受到自己努力经营获得的声誉积累。然而,国企领导人具有行政级别决定了其无法成为真正的职业经理人,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国企领导人的评价决定了其晋升速度,国企领导人希望尽快实现自己的声誉积累。信息化成为国企领导人声誉积累的一种手段,同时也特别容易变成政绩工程,声誉机制激励反转现象就会发生。声誉机制更加助长了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短期行为,信息化过程中的不当决策、决策失误也会时有发生,过度采购信息化软硬件产品、频繁转换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往往是一套软件系统还没有熟练应用,又换成了新的系统,需要重新学习、重新培训。

信息化改革的长期性和国企领导人经营目标的短期化相冲突,两者的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信息化起效需要时间作为保证,真正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环节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到效果。汪淼军等(2011)在对浙江企业的信息化实证研究时发现,信息化效果要经过时间来磨合,信息化物质资本的投资与企业绩效有正向关系。信息化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效率,国企经理人的目标是通过提高效率提升经营业绩获得更大的晋升资本,从这个意义来说,两者的目标有兼容性的地方。但信息化改革需要持续的投入和不断的创新改革,这与国企经理人需要降低成本短期见到经营效果以便获得上级主管部门良好评价的目标是冲突的,从短期来看,两者的目标函数存在冲突,冲突的结果就是信息化效率的损失。

五、 结论及建议

国有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革,对于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是一条正确的选择。国有企业存在的多重委托问题,信息化改革往往流于形式,仍然没有改变国有企业双轨制的改革套路,仍旧是增量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将改革的困难尽量向后拖延。要提高国有企业信息化改革的效率,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快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政治关联的企业通过串谋和腐败的形式,占领了一部分國有企业的消费市场,对新进入者形成了进入壁垒,造成了事实上新的垄断,必须通过反腐败、放开垄断市场等措施,实现市场公平竞争,使企业靠提供优质产品来获得市场份额。

2. 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改变公司治理结构,改变国有企业领导人以政治晋升为目标的单一激励,使信息化的进程与公司的经营目标相一致,根据产权结构内生决定的发展目标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使信息化给混合所有制企业带来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邓建平,曾勇.政治关联能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绩效吗[J].中国工业经济,2009,(2):98-108.

[2] 韩先锋,惠宁,宋文飞.信息化能提高中国工业部门技术创新效率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4,(12):70-82.

[3] 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1):127-137.

[4] 孙玥璠,张真昊.怎样的企业实施ERP后财务绩效表现更好?——基于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经济科学,2011,(3):105-117.

[5] 王立彦,张继东.ERP系统实施与公司业绩增长之关系——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3):116-122.

[6] 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企业信息化投资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浙江企业的经验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7,(6):81-94.

[7] 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经济研究,2012,(3):15-27.

[8] 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再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5,(1):1-11.

[9] 杨灿明.产权特性与产业定位——关于国有企业的另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1,(9):53-60.

[10] 杨瑞龙,王元,聂辉华.“准领导人”的晋升机制来自中国央企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3,(3):23-33.

作者简介:崔文杰(1975-),男,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

收稿日期:2018-07-14。

猜你喜欢

政治关联效率信息化
“慢”过程 “高”效率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政治关联对定向增发影响的实证研究
企业形成机理与政治关联的关系
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社会捐赠与企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