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满”乡愁的燕城古街
2018-11-24温来生
文 温来生
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范各庄村燕城古街,小桥流水,古色古香,距离APEC、一带一路等国际政经会主会场——“国际会都”只有1公里,被称为“会都门户”,怀柔的“南锣鼓巷”。这里,燕山脚下北方民居历经岁月洗礼,散发着历史深沉的韵味;白墙黛瓦,青山环抱,青石板路被无数后人踩踏,昭示着历史车轮的前行。用文化人的说法,燕城古街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到水,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燕城古韵今犹在
石板路、串架房、小青瓦……走进燕城古街,走在长长的石头小巷里,青砖、木门、红灯笼,轩窗、檐角、老茶馆,眼前的一砖一木都散发着古老的历史气息,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帆樯蚁聚、商贾云集的繁华盛况……既有别具特色错落有致的古镇建筑,又有遍布古镇精湛的历史遗迹。
“燕城”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上早有记载。
明万历《怀柔县志》卷一“地理志古迹”篇:“燕城,县东北二十里;渔阳城,县东三十里。”清康熙《顺天府志•古迹》记载:“燕城,县东北二十里;看花台,在县北二十里,相传辽萧避暑,同辽主常登台看花。”现在范各庄的位置正好就在这一带,而明清两代就已成为古迹的燕城究竟建于何时?城墙有多高?城有多大?史籍上均语焉不详。在古街上行走,感觉时光的飞逝如炊烟消散,当岁月载着城垣渐行渐远,昨日所有的梦恍如隔世。但千年遗踪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努力地寻求着答案。
燕城门楼一景
著名的文史地理学家、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尹钧科先生在《怀柔燕城的思考》一文中说:“北台上、北台下二村的得名,当与看花台有关。所谓‘台上’、‘台下’的‘台’,应当就是辽代的看花台。辽萧太后与辽帝在看花台避暑赏花,说明这里是辽代的一处行宫,必定有像样的房室、城垣建筑。这应该是燕城形成的时代与功能的一种解释。”如此算来,燕城距今至少已有1050年的漫长岁月了,且当年南来北往商贾云集,曾是古驿站所在,一派盛世之景。
史籍记载,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宋辽常年征战,萧太后指挥高梁河之战获胜,签订了“澶渊之盟”,给北方带来百年和平,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促进了经济繁荣,使宋辽双方都达到鼎盛时期。宋辽时范各庄归属檀州,属于燕云十六州范畴。辽地建燕城,本在情理之中。萧太后(953—1009年)名绰,小字燕燕,她是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也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她执政时,政通人和,功绩卓著,为辽国极盛时期。萧太后爱看花,对“燕”字又情有独钟,对自己驻跸之所取名“燕城”可谓顺理成章。
燕城古街
六道牌楼一条街
燕城古街有着独特的韵味,由南向北一字排开,仔细观察,所有重要的路口均建有牌楼。前前后后共建了6座,分别位于村庄南、东南、北、东几个入口方向,村中有两座位于古街右侧,其中一处较小,两柱单间,融于青砖灰瓦的院落之中。
因人文而引无数游人竞折腰的燕城古街,更有无处不在自然的精华,惊起“江山如此多娇”的喟叹。在燕城古街东南入口,只见一道牌楼巍然屹立,四根绛紫色的立柱托起三重庑顶,蓝绿五彩,焕然一新。正中匾额金字榜书“燕城”两个大字,熠熠生辉,十分惹眼。题字为著名书法大家李铎先生手书,字体风格俊朗、苍劲。门柱镌有楹联“九曲燕街燕饮喜乐;一缕清风清沁云心。”作者不详,但寥寥数语,道尽古村风韵。
牌楼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它古朴、庄重,一般立于衙署、街巷等显要位置,彰显着悠悠历史的风雨沧桑。范各庄的六道牌楼形制不一,或大或小,但总体风格相近,彩绘石质,重檐歇顶。这么多牌楼集于一村,且如此华美大气别具一格,对于普普通通的乡村来说并不多见,可以说是千年古街的特色和标识,让人暗叹时光魔术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如今的古街是一条青石板路,由南向北,有水相伴。老人说,过去范各庄古街是一个“大”字,有胳膊有腿,呈人形,祖辈留下来的。北大庙(关帝庙)是人头,村里人都知道“先有北大庙,后有范各庄”的说法。关于这座古庙,曾留下过许多神秘的传说,可谓历史久远,古韵悠悠。东西两条街是人的胳膊,是通往关外的古道,所以街道两侧旅馆客栈很多。南北向的街道在村南分出两岔,像伸出的两条腿。分岔处有古菩萨庙、古井,村人把古井叫“南井沿儿”。这地方老百姓俗称“裤裆”,名儿虽不雅,倒也形象,多少年过去了,至今仍然这样叫着。
塞外古街忆乡愁
对于现代人来说,乡愁,往往被锁在心底,需要一把钥匙来开启记忆。一座古街,或许就能成为记忆之钥。
不见乡民,乡愁何在?住在燕城古街里的人们,依然保留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十分静谧,适宜慢生活。漫步古街,有孩子在吊脚楼下嬉戏,慵懒的老人睡在躺椅上,散漫地摇着蒲扇,一条小路伸向长江边……在这里,古韵遗风,时光仿佛慢下来,带我们走进历史深处,踏进儿时记忆。
古街老屋,小桥枕水,静谧、温婉,鲜少喧闹。其实,作为燕城古街,不只有生活味儿,更有文化味儿,以及现代人苦苦探寻的那股乡愁味儿。而这股乡愁味儿,是记忆里的四合院,是神圣的古祠堂,是母亲做的盐白菜,更是那一条条无数次跑过的石板路。年近八旬的80岁的周林宏在老街上生活了一辈子,生于斯,长于此。老人回忆,村中古街,当年南来北往商贾云集,曾是古驿站所在。走在古街上,明清遗风的木楼已经修缮,街边也渐次重新开业了一家家小店,打铁、补鞋、理发、裁缝、肉铺、小吃,依稀仍在,颇为热闹。宁心驻足,似乎仍可听到昔日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的富足景象。
“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打造北方民居风格,体现了‘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内涵。”范各庄村党支部书记白玉亭表示,区、镇、村先后投入了5000多万元,对古街进行修旧如旧的整改复建,尽显小桥、流水、人家乡村美景。
燕城古街,真真是一个记得住乡愁的地方,街巷、老屋、小桥无一不铺满盈盈的乡愁……这样的乡愁总有一些让人沉迷的质地,所谓乡愁撩人,挥之不去,大抵指的便是这样一种情怀吧。
古韵新声老戏台
“有乡愁的村庄才能锁得住记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才有生命。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民变市民,也不是平房变楼房,而是把根留住,让乡愁有所依,这样的城镇化才是百姓所期待的。”对于乡愁,白书记更有独到见解。他表示,这就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老街、老屋、老戏台等这些老物件儿,让人能感受到浓墨重彩的文化底蕴,呼吸纯净自然的清新空气,体验古朴安逸的山村生活,这样才能留住乡愁。
燕城古街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白玉亭介绍,村里至今还有大车铺、关公庙、戏台子等遗迹。而位于村中古街中间的老戏台,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昭示着古街曾经的繁荣。一隅宁馨,一处怡然,那阵阵传来的绵长唱腔,仿佛让灵魂与俗世有了一个恰好的接点,乡愁的意味越发明显。剪一段老时光,静静置于古街之上,将那些泛黄的岁月,一一拭亮成心头的风景。
正如白书记所言,位于古街中间的老戏台,别有一番滋味,昭示着古街曾经的繁荣。一隅宁馨,一处怡然,那阵阵传来的绵长唱腔,仿佛让灵魂与俗世有了一个恰好的接点,乡愁的意味越发明显。剪一段老时光,静静置于古街之上,将那些泛黄的岁月,一一拭亮成心头的风景。一出戏,听到沉沦;一盏茶,喝到绵长,乡愁的心情,不远不近;有些感受,适合静品淡藏。然而,安居的岁月,却依然在这唱腔中,流淌延续……
一出戏,听到沉沦;一盏茶,喝到绵长。有些感受,适合静品淡藏。然而,安居的岁月,却依然在这唱腔中,流淌延续。如今,经过恢复、修缮的燕城古街虽少了往日车水马龙,但却能引人睹今思古、浮想联翩,依然承继着京郊“丝绸之路”的繁荣辉煌,谱写着商贸流通富村兴民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