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
2018-11-24吴毓健潘园园
吴毓健 潘园园
春潮涌动,万物勃兴。
春暖花开时节,驱车穿行于“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县城乡,一排排整齐的菇棚成了最耀眼的景观。全县70%的劳动力涉足食用菌行业,全县70%的农业总产值和农户70%的现金收入,均来自食用菌产业。到2017年,古田开发生产的食用菌品种达37个,每年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
永安市在完成24万亩土地确权工作基础上,去年4月探索推广让农业资产变“活”的新模式“福田贷”,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小陶镇五一村自打有了“福田贷”,光靠花卉产业,村集体收入就达15万元,彻底告别“空壳村”称号,村里有60%的群众加入合作社,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三月的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虎头村,水蜜桃果园内游人如织。这些年,福安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打造“中国茶叶之乡”“南国葡萄之乡”及水蜜桃、百香果等特色农业,建成赛湾万亩现代设施葡萄产业园、松罗千亩高优葡萄示范园、溪柄千亩蔬菜示范园区等,现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0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56家。
在莆田,市县区财政已下拨约20亿元,先后开展三批“幸福家园”试点建设,惠及121个乡村,在土地整理、村庄整治、新型社区建设、确权发证、产权流转等方面,闯出一条沿海、山区、平原不同区域农村实现就近城镇化和就地市民化的路径。
……
放眼八闽大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项项改革发展实践,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福建,正全力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
牢记嘱托,凝心聚力,落实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为“三农”发展倾注大量心血和智慧,开创了一系列生动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形成了丰富的“三农”工作理念。2014年11月习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指出,要围绕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福建“三农”发展描绘新蓝图、提出新要求。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重要发源地,福建决策层和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的文章《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打好特色牌、扶好小农户、唱好融合戏、组好工作队。
新年伊始,于伟国即深入上杭调研农业农村工作,与乡村干部和群众探讨如何做好乡村规划,如何发展新兴产业,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他强调,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时提出的“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突出福建的生态优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现代特色农业,激发乡村内生活力。
省长唐登杰深入宁德与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合作社代表共同探讨乡村振兴之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1月24日,福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时代福建“三农”工作上新水平。
3月7日,北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福建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面对《人民日报》记者提问,省委书记于伟国说,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根据福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提出福建要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思想。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福建省委、省政府迅速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这份福建省委的“一号文件”提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根据目标,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5%,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三农”发展的新画卷正迤逦展开。
发挥优势,做大亮点,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特色农业,是福建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福建农业的亮点所在。
如何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针对福建人多地少、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福建要发展特色农业、大农业,搞好农业多种功能开发。这些年,福建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现代农业,推进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全省七大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17年全产业链产值达11508亿元,其中水产、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五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已超千亿元。主要农产品质量监测总体合格率、“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农产品出口总额保持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年年好节节高。2017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35元,比上年增长8.9%,保持全国第六位,增幅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省委书记于伟国总结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的“五个特”:特在产业发展,着眼培育全产业链,到2020年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将超过1.5万亿元;特在品牌培育,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供给,逐步形成了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福建百香果等全国知名品牌;特在质量安全,坚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筷头”的全链条严监管、全过程可追溯,守护好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特在人才支撑,一方面坚持“派下去”,实施科技特派员和下派村支书制度,一方面积极“引回来”,鼓励农民工返乡、大学生下乡创业创新;特在闽台合作,高水平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利用台资数量和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认清优势,方向明晰,才能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新出台的省委“一号文件”,把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作为产业兴旺的一项重大举措,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特色农业产业,通过调整结构优化一产、补齐短板深化二产、搞活流通强化三产、拓展功能融合一二三产,实施一批重点发展项目,加快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七个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支持发展“一村一品”,培育发展安溪茶叶、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连江水产等一批特色产业产值超百亿元的“一县一业”,推动我省依托特色产业实现富民强县。
如今,八闽大地上,特色农产品花开朵朵艳——
一朵菌菇,撑起百亿大产业。食用菌是古田县的一项富民主导产业,近年来,这个县加大工厂化栽培,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培育健全食用菌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千家万户参与、分工合作、县域工厂化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2017年,年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其中银耳产量占据全球90%的市场;
一盒茶叶,香飘世界。在中国名茶铁观音故乡安溪县,去年全县涉茶总产值增至160亿元,连续9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近年来借力“一带一路”建设,将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拓展到海外,如今已在46个国家注册了“安溪铁观音”商标,为乡村振兴开辟新天地;
一颗蜜柚,承载百姓小康梦。在“世界柚乡”平和县,琯溪蜜柚驰名海内外市场,柚类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产值、市场份额等全部位居全国第一。“在平和,做农业是可以赚大钱的。”农户张青城说,他种植4000多棵柚树,现在一年收入超过50万元,带动的农户年收入也有近30万元,日子越过越滋润。许多广东、广西的种植户通过网络,不远千里来找他取经……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除了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今年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还提出,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和修复重要生态系统,扩大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八闽优秀乡土文化,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创新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加大农村法治服务和建设,持续提升农村德治水平,夯实农村基层基础;以生活富裕为根本,着力补齐短板、促进增收、精准脱贫,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城乡融合为方向,促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稳定融入城镇,着力重塑城乡关系。
人才支撑,制度保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省委书记于伟国强调,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开创的科技特派员和下派村支书制度,不断为“三农”工作注入强大活力。
一个小小科技特派员,带活一个产业,带富一个村。作为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一项创举,科技特派员制度1999年发轫于南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深入总结基层实践、科学深化提升、大力倡导推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一任接着一任抓,为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在政和县,竹业、花卉资源丰富,入驻科技特派员以现代竹业项目为抓手,开展技术培训10多场,建立竹山丰产示范片3000多亩,完成竹山滴灌2万多亩,农民收入由入驻前的1000多元提高到2000多元。新建油用牡丹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指导种植非洲菊260万亩,亩均收入由2000元提高到3万多元。在广袤的闽北大地上,还涌现出“榛仙”詹夷生、“菇王”刘瑞璧等明星特派员,特派员成为农民眼中的“财神爷”。
如今,在全省已有上万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八闽大地的基础上,我省每年将再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科技扶贫、精准扶贫。2017年,我省共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1358名。这些科技特派员共创办创建国家级星创天地42家,企业、创业基地和经济合作组织753家,实施科技开发项目643项,推广新技术942项,引进新品种1254项,服务全省农民15.7万户,带动7.8万户农民实现增收,有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753户脱贫致富。据了解,2018年,我省将持续推出科技特派员精准服务“三农”发展新机制,力争实现科技特派员覆盖全省所有乡镇,为加快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力量。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核心在“领头羊”。福建省出台《关于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若干意见》,全面实施“政策扶持、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工作机制。每3年选派一批干部驻村,每一批任职期限3年,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通过干部驻村这一平台,推动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管理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和集聚。各部门从行业扶贫出发,在资金安排、项目立项、信贷扶持等方面优先安排,有效破解农村发展瓶颈制约。如今,省市县三级累计已选派1.8万多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党建基础“双薄弱”村全覆盖,成为全省乡村振兴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上优先位置,谋大事、抓落实、促改革、建队伍,真正把党管农村的要求落到实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各级党委一把手要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抓好各项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大海扬波,风帆启航。八闽乡村振兴,正奋力开启新时代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