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档案在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2018-11-24
一、健康档案的定义
通过科学、规范地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保护和促进疾病防治等健康管理的整个生命过程的是居民健康档案。它的主旨是把人们个人的身体健康作为重点,在实现信息多方采集的情况下包含了多种与健康相关的因素,它的建立为人们进行健康管理、自我保健等内容随时提供资源。目前的EHR(即电子健康档案)记录的内容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人们的基础医疗信息。二是人们进行相关保健服务的一些信息。EHR在为医疗相关工作人员输出诊断治疗的数据时又实现了和其他信息平台的资源共享和互换。当前针对EHR的具体概念我国暂时未给出官方定义,只有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这篇文章中提到一些相关信息,即“EHR也称电子健康记录,是一个可以用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资源库,它包含了所有医疗保健对象的具体健康情况,且该资源库在储存、运输方面绝对安全,对所有层级的授权用户都设访问权限”。
二、健康档案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一)建档率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居民排斥或不配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社区附近的卫生机构中涉及的基础保健服务认识不充分。由于人们的身体情况处于不断变动的过程中,所以建立相关的健康档案是一项系统的、繁重的、长期的工作,要想实现记录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可通过多项措施共同实施的方式来实现对健康档案的信息收取任务,比如增强宣传力度、入户调查、预防保健、参保农民免费健康体检等方式。
(二)标准化问题。实现EHR互相关联和沟通的前提是标准的统一,目前其他国家许多的标准化组织在研究制作电子健康档案标准,主要有CEN、HL7、IHE等。我国EHR系统之间、EHR系统与其他医疗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率非常低。部分单位和地方因应用了不同单位开发的EHR标准软件,且软件之间无一样的标准和格式,此外每个地方又存在他们特色的医疗服务,导致信息出现了孤岛,这也给共享信息、交换信息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这种窘况最终被2009年5月发布的《健康档案基本构架与数据标准(试行)》所打破,该文的发布是个非常好的开始,它为以后实现EHR的标准化指明了方向,也会在将来不断的运用下进行持续改善。
(三)监督管理机制问题。不同种类的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与之配套的监督管理制度,若没有,则在采集、运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会非常麻烦。这一点其他国家因非常注重EHR运用时的监督问题,所以做得比较好,如美国,它于2010年出台了医疗机构EHR首个阶段的评价标准,该标准重点是评估各大医疗机构对EHR系统的利用情况。我国在管理城市和乡村居民的EHR方面,地方卫生部门在评价考核基层机构和行政部门时要将如何建立档案、充分使用档案、监督管理好档案作为它们绩效考核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和一些关联部门不定期对该项事情进行检察和评价,对查出的问题快速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它们及时改正并将部分不适用的政策进行调整。
(四)资金问题。当前EHR难以推广的原因是资金不足,因目前主要来源于政府的EHR建设、应用资金,虽然已用这些资金将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初期工作建设完毕、部分初级的业务系统也建立完成,可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后期的维护、建设、升级、标准研究等方面仍缺少资金,所以整体来说资金不足。为解决此问题,地方各级政府首先应支持逐步建立EHR并协调相关单位,按要求将健康档案的建立归入能有相关经费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次,进行财政预算时可以加入一些与电子健康档案相关的费用,比如人员培训、保管健康档案费用、信息系统建设等,且要保证费用的定期投入。最后为确保效果,应将建立城市和乡村人民健康档案的质量、数量等指标与下发的经费相关联。
(五)隐私和安全保护问题。现在的电子档案信息全部是由之前的纸质档案转化而来,它涉及的既往病史、个人档案等隐私内容也会在系统中记录,继而就会引发安全问题。美国于1996年发布了一项健康保险可移植性及责任法案。这项法案可以对患者病历记录等隐私内容进行保护。除此之外,政府也可通过一些方法对患者信息进行保护,如审计、数据访问授权、数据终止通知等。我国的重点在于通过建立一些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来保障防火墙、数据库备份、防病毒系统等的安全性。
三、结语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要求是建立居民的健康档案,实施对慢性病的防范控制和规范化管理,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居民的健康档案对管理慢性病的连续性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