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服务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探索
2018-11-24
进入21世纪,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与多样化,图书馆将现有技术融合到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上。类似的名词如掌上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城市图书馆等也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在科技进步中,图书馆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创新,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传统图书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日常需求,面临着淘汰或升级。
一、微信特点
首先是具备强大的社交功能,微信支持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等多家运营商的通信网络,支持2G、3G、4G以及Wi-Fi等数据网络,属于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的通信软件。自推出以来,微信已经拥有良好的用户基础,且其可以多方式添加好友,充分发挥了微信的人际传播功能。除此之外,微信有效结合了文字图片交流与语音交流等方式,使得其社交功能变得更强大。其次是具有微信公众平台,无论商家亦或是个人均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独特的微信公众号,具备群发图片、文字以及语音的功能。同时,微信公众号还具备自动回复功能,用户在输入关键字后便可以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使得用户与公众号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为便捷。最后是具备更好的隐私性,微信属于封闭式平台,具备良好的隐私性,个人发布的私生活内容只可以被好友看到,更大程度上保证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二、图书馆微信服务应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服务内容单一,图书馆仅将微信应用于公告及处理阶段,缺乏创新力,没有充分发挥图书馆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功能。同时,浅层次的信息处理水平及狭隘的服务范围也说明了图书馆微信服务内容的单一性,与信息时代图书馆倡导的知识服务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其次是服务深度不够,调查发现,图书馆微信服务并未真正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没有为读者提供专业化的知识服务。最后是服务技术水平较低,目前图书馆开展的微信服务均建立于成熟的网络平台,没有开发独立的移动网络平台。因此,图书馆只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号等服务,但这样很难保障服务的长期性与稳定性。
三、微信应用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措施
(一)利用微信提高信息服务的关注度。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得数据信息的主要途径,微信安装便捷,且可以支持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对此,越来越多的服务行业开始利用微信进行商业营销,图书馆也不例外,且可以利用微信这个聊天平台增强微信用户对其信息服务的了解。一方面,图书馆可以申请微信公众账号,为关注的微信用户推送图书馆进行的活动,使用户切实感受到图书馆的热情,拉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互动活动,增大读者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频率,从而提升用户忠诚度。
(二)提供在线咨询与信息资源推送服务。图书馆在开通微信后,用户可以直接搜索图书馆账号,在需要信息咨询时直接向图书馆提问,且图书馆安排专业的在线管理人员,实时回答读者提问的内容。比如医生需要了解最新的医疗技术、教师与学生在科研期间需要获取专业信息等,其均可以利用微信直接向图书馆询问。在接到相关的询问请求时,图书馆应利用自己的检索系统及时帮助用户搜索信息,并将查询到的信息反馈给读者,在帮助用户及时获得书籍信息的同时满足其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增强了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
(三)确保信息推送质量。图书馆在应用微信服务过程中应注重读者体验,坚持内容为主。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文献资源及人才智力优势,确保内容的原创性,且在内容编辑方面应尽量做到短小精悍、排版美观,增强读者的阅读新区。在内容形式方面,图书馆除了应为读者推送文字、图片等信息外,还应适当提供语音及简短视频,以有效缓解长时间阅读造成的视觉疲乏。在推送频率方面,过大的频率会影响读者的正常生活,而过小的频率又会造成短暂休眠问题,对此,除了临时性的紧急通知外,应尽量做到每周1至3期,确保在固定黄金时段推送,给予读者一定的心理预期。
(四)利用微信实现资源共享。图书馆应利用微信建立管理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以及用户与管理员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利用微信传送免费的信息,确保在信息共享过程中,使原来彼此陌生的用户逐渐熟悉,以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活跃度。除此之外,图书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微信的群聊功能建立学习小组,根据特定需求为用户搜索更多学科背景的用户,以便共同学习研究。
四、对微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未来展望
由于微信平台具有高度互动,方便快捷等优势,图书馆在联系用户、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和效能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基于微信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大数据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组织的决策,进而提高组织效率和生产力。大数据红利可以转化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机遇。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可以通过微信数据记录用户的需求模式和行为模式。微信的使用为基础的信息服务,支持用户的个性化学习。
五、结束语
自微信产生以来,其根据自身全面的通信功能,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将微信服务应用至图书馆中可以使其利用微信优势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从而挖掘更多读者,更大程度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