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论在许渊冲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2018-11-23赵阳
摘 要:许渊冲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其外译古诗受到翻译界广泛赞誉。许渊冲总结分析前人的理论观点,并结合自身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古诗外译的本体论即“三美论”,为中国古诗外译创造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规范。本文以许渊冲“三美论”为指导,对其英译的唐诗进行鉴赏,以说明这一理论在其翻译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唐诗英译;诗歌翻译
1 许渊冲简介
许渊冲,江西南昌人。现为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翻译家。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精通英语。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渊冲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英文译著主要有《西厢记》、《诗经》、《宋词三百首》、《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唐诗三百首》等。2014年许渊冲荣获由国际译联颁发、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许渊冲对翻译界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古诗英译的本体论—三美论、方法论—三化论,以及目的论—三之论。笔者在本文中探讨的是三美论在许渊冲本人唐诗译作中的体现和鉴赏。
2 三美论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诗歌翻译上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即译诗要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指诗歌语言中传达的意思、意象和意境。因此译者不但要正确传递原文所表达的意思,更要传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言外之情,即再现原诗的意境和感情,令译诗读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原诗读者感受到的那种意美情趣。
“音美”指诗歌语言中的韵律之美。许渊冲(1983)认为,唐诗的音美,首先是押韵,翻译唐诗即使百分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就无法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并且指出,押韵是要传达原诗的“音美”,但并不要求译诗和原诗“音似”,即韵律上的完全一致。也就是说许渊冲主张的“音美”是要求译诗有韵律,但韵律并非必须与原诗完全等同。
“形美”指古诗的对仗形式,诗句的行数和长短排列。曾祥宏(2012)指出,诗歌的形美就是指诗歌的外在形式给读者在视觉上带来的享受和美感,古诗的“意”与“形”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是“意寓于形”,古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语言形式对于意义的传递有着重要作用。许渊冲(1983)在《谈唐诗的英译》这篇文章中,指出了其传达原诗“形美”的方法:“唐诗一般是五言体和七言体,我把七言诗译成每行十二个音节的亚历山大体,五言诗有的译成每行八个音节,如李白的《静夜思》,有的译成每行十个音节,如韦承庆的《南行别弟》。”
许渊冲(1983)明确指出,“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3 三美论在许渊冲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笔者从以下两个例子分析许渊冲如何在唐诗英译中成功传递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以下例子均出自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中。
例1 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许译:Seeing Meng Haoran Off At Yellow Crane Tower
Li Bai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Yangzhou in spring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烟花三月下扬州”指李白的友人孟浩然即将前往扬州这一南方水乡。“烟花”中的“烟”指柳絮飘洒如烟,“花”指繁花开放。许渊冲将其译为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绿柳红花,再现了原文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柳树飘扬的景象,传递了原诗的“意境美”。“孤帆远影碧空尽”船已经扬帆而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唯见长江天际流”作者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这句的译文也再现了这一景象,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原诗一二句押的是ou这一尾韵,三四句不押韵,许渊冲的译文towers与flowers、sky与by押韵,形成abab的韵律。虽然译诗与原诗在韵律上有所偏差,但译诗倒也符合英诗的音韵规律,以不同的韵律成功传达了原诗的“音美”。形式上,译诗与原诗都是四行,原诗为五言诗,译诗的四句都是12或13个音节,基本传达了原诗的“形美”。
例2 原诗: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许译: Fishing In Snow
Liu Zongyuan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原诗展现的是一个雪天山中鸟已飞尽、路上已无行人踪迹、江中孤船之上渔翁披蓑戴笠独立垂钓的场景,“绝”、“灭、“孤”、“独”四个字都渲染出了凄凉的氛围和诗人孤独阴郁的心情。译诗中此种氛围和心情通过两个no, 两个lonely充分体现了出来,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原诗第一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词押ue的尾韵,译诗中flight与sight押韵,afloat与boat押韵,形成aabb的韵律,译诗以不同的韵律展现了“音美”。原诗为五言绝句,每行五个字,形式上整齐统一,译诗每行8个音节,同样实现了形式上的整齐划一;原诗“千”与“万”相对,“山”与“径”相对,“鸟”与“人”相对,“孤”与“独”相对,译诗中并没有采用相同的字对字的形式,而是通过重复词语from、to、no、in、lonely达成类似的对仗,传达了原诗的“形美”。
4 总结
许渊冲提出的“三美论”是古诗翻译的本体论, “三美论”对中国古诗的英译或者外译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可谓是创造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规范。同时也为中国文学重要形式之一诗歌在外国的传播作出了显著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渊冲.再谈“意美、音美、形美”[J].外语学刊,1983(4).
[2]許渊冲.谈唐诗的英译[J].中国翻译,1983(3).
[3]许渊冲.唐诗一百五十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4]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2).
[5]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曾祥宏.“三美对等”视角下的古诗翻译——以许渊冲的古诗英译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11).
作者简介
赵阳(1995-),女,山西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英语口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