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福州喜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18-11-23谢玉兰

卷宗 2018年31期
关键词:婚礼民俗

谢玉兰

摘 要:喜娘已成为福州闽都文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上至知识分子家庭,下至乡野村民,都喜欢在新人结婚时邀请喜娘为红红火火的婚礼增姿添彩。

关键词:喜娘;婚礼;贺诗;民俗

1 福州喜娘文化的内涵

喜娘,是旧式婚礼中陪伴照料新娘的妇女。如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中“那张褚两个引着喜娘儿便扶定新人上了三层台阶儿”。在中国,喜娘的历史可追溯到周代,她们是中式传统婚礼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是汉族的婚俗。在北方许多地方被称为“迎亲太太”、“送亲太太”,在浙江一带,则被称为“喜阿妈”,在福州称为“伴房嬷”(现称喜娘)。

在福州,喜娘是男方家在举行婚礼时聘请的通晓婚庆礼俗的妇女。民间对喜娘有着约定俗成的要求:一是长相端正,形态端庄;二是口齿清晰,聪明伶俐;三是通晓礼俗,知书达礼,四是善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她能说会道,善于应酬,主要职责是帮助东家指引安排结婚礼仪。因为结婚是人生的大喜事,最忌命途不好的人和事,所以旧时婚礼中,所聘喜娘一般都是“命道好”的女人,不仅配偶、儿女、兄弟姊妹俱全,通常还有公婆子孙,四世同堂。(网络)人们认为有这样的喜娘参加的婚姻必定幸福美满、吉祥如意。

2 喜娘在福州婚礼中的重要作用

在福州,喜娘已成为福州闽都文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上至知识分子家庭,下至乡野村民,都喜欢在新人结婚时邀请喜娘为红红火火的婚礼增姿添彩。婚礼中喜娘的主要职责是陪伴、照料新娘,如掀轿帘、搀扶新娘等,另外,喜娘在婚礼中还要随着仪式的进程唱诵各类喜歌,推进仪式过程并渲染喜庆气氛。许多喜娘多才多艺,将当今的多项技艺融于一体,形成独具魅力的婚庆表演,从而将婚礼的气氛推向高潮。

在婚庆大典时,还承担着婚庆大典的设计和督导。从婚礼一开始,福州“喜娘”伴房嬷就要张开一张巧嘴,在场众人都要配合的齐声高喊:“好啊、是啊、利啊、发啊!”,一呼一应,煞是热闹!配上喜娘特有“贺诗”,从布置喜堂、迎娶新娘到拜堂成亲、送入洞房,整个婚礼过程既庄重典雅又诙谐有趣。比如迎娶新娘时,喜娘贺诗:“鞭炮声声传厅堂啊(好啊),今天东家大吉祥啊(是啊),接亲队伍要出发啊(好啊),今日迎娶美娇娘啊(是啊)。” 登门接亲时,喜娘贺诗:“十全十发啊(好啊),鞭炮响声声,岳父岳母好名声(好啊),姑爷走进门,祝岳父岳母福寿双全(好啊)。” 新娘进门时,喜娘贺诗:“金鼓花轿响叮咚,八抬大轿到厅中。脚踏米簺五谷丰,红毯引领进家门。” 拜堂成亲时,喜娘贺诗:“一拜天地欢天喜地,二拜高堂金玉满堂,夫妻对拜恩恩爱爱。”送入洞房时,喜娘贺诗:“龙凤喜烛亮堂,今晚依弟来滚床。依弟床上翻的欢,今后孩子聪明当大官”。

除了例行婚礼程序的贺诗,还有新郎新娘给长辈行拜见礼时的贺诗,在福州,受礼长辈要给新娘见面礼,此时喜娘说吉祥语顺口溜讨长辈开心,这个环节喜娘通常是即兴发挥,很是考验喜娘对本土文化的掌控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优秀的喜娘会用诙谐有趣带押韵的唱诗逗客人开心,活跃酒席气氛,如夸新人长辈“依哥头发往后倒,一看就是当领导。” “依妹你长得很美丽,工作肯定也给力,领导见了你不会发脾气。”……喜娘根据宾客各自的特点,说带押韵的吉祥语,让在场来宾开心一笑,给婚宴增添浓浓喜庆气氛。

喜娘文化是我國口头文化的典型代表,喜娘凭着一张巧嘴以及对民间婚俗的了然于胸,督导婚礼流程,为新人的终身大事锦上添花。已故福州著名民俗专家、“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方炳桂老先生用三句话对福州喜娘——“伴房嬷”在婚礼中所起的作用做了很到位的诠释:“伴房嬷”是民间婚庆的总参谋;新郎新娘的知心朋友;诸多矛盾的统一者(和事佬)。

3 喜娘文化现状

福州的喜娘文化从什么时候开始,目前暂时无法考证。闽都喜娘文化靠口口相传至今,文化的积淀,世代的传承,使其日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更受到新人及其家人们的认可,即使在工业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快、外来婚庆文化侵蚀的今天,喜娘文化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日益普及。以八闽首邑——闽侯喜娘为代表的闽都喜娘文化,深深的融入了福州地区新人们的婚庆大典中,福州本地人就是觉得婚礼上必须有喜娘主持婚礼进程,有了喜娘婚礼才有热闹的气氛,宾客才高兴。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闽侯人将喜娘文化发扬光大,去除了相对低俗的内容,加强了时代感,融入了新婚俗、新观念、新形式,将原来在婚宴上大菜(太平燕),鸣礼炮时才出场的喜娘拓展到整个婚庆流程,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还丰富了喜娘的文化内涵。

从2010年开始,在福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热心的企业家们的推波助澜下,闽都喜娘风生水起。福州首届喜娘大赛“金牌喜娘”闽侯南通镇 “陈氏三姐妹”为代表的喜娘们不但活跃在闽都婚庆小舞台,而且还登上了演艺大舞台,走进了地方卫视、央视,跨过海峡,登上了东岸。他们积极参与“喜娘大赛”、“职业技能大赛”与“海峡两岸喜娘电视大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到了在福州的传统婚俗文化中还有“喜娘”这么一个人物来为婚礼增添气氛!

2017年1月,福建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到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其中包括“喜娘习俗”。201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布决定,命闽侯县为“中国喜娘文化之乡”。这是闽都传统文化的荣耀、喜娘习俗的福音,喜娘从业者的“春天”!据了解,仅在闽侯县从事喜娘工作的就有千余人,主要集中在青口、尚干、上街、祥谦、南屿、南通、甘蔗、白沙、竹岐、鸿尾等乡镇。福州民间还有“金牌喜娘会所”,“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喜娘文化协会”,开班授课,加强交流和学习。

4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喜娘文化

喜娘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在旧时代,伴房嬷曾经是低俗、说话不靠谱的形象“代言人”,她们中的大部分人文化素质不高,加之旧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低,农村婚礼上有男性宾客不尊重女性的行为,导致至今仍然有部分人认为从事喜娘工作有失体面,还有人阻止自己的家人从事喜娘工作。二是福州喜娘属于草根文化,当喜娘没有现成的教材,都是靠前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给自己的后代和徒弟。三是旧时的因交通不便,喜娘基本上都在居住地附近的村落里跑场,虽然现在交通便利了不少,区县之间的喜娘文化的也有了交流,但是缺少足够的吸收借鉴,沟通融合。婚礼上各地喜娘对婚礼的掌控能力也参次不齐。

在社会形成尊重喜娘的氛围。喜娘承担着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为新人的新生活唱赞歌,活跃婚礼气氛,为宾客带来欢声笑语,应该受人尊重。作为新娘从业者应该感到自豪,作为参加婚礼的群众应该感激并尊重给大家带来欢乐的喜娘。文化主管部门应发动媒体应加大宣传,将喜娘文化发扬光大,去除了相对低俗的内容,加强了时代感,融入了新婚俗、新文化、新观念。

系统性保护喜娘文化。喜娘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是福州土生土长的文化符号,是福州传统婚庆文化的活化石。政府可以邀请学者、民俗专家等就喜娘合辙押韵的喝诗,即诗词进行收集,并进行专题性探讨,把研究成果编篡成文本予以扩大宣传,提升喜娘整体业务水平。同时,广泛征求来自学术界和民间的意见和建议,构建一个完整的保护规划体系。

形成保护的社会合力。建立保政府护基金会,县、乡二级政府继续每年投入一定量资金和开放部分场所,并向社会乐捐资助。同时,鼓励相关团体继续开办喜娘培训班、喜娘电视大赛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喜娘从业者间的学习交流,弘扬优秀的喜娘文化。

猜你喜欢

婚礼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多“彩”的婚礼
毛南族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