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可染逆光山水画墨色之探析

2018-11-23孙冰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李可染

孙冰

摘 要:李可染先生是20世纪中叶以来积极倡导中国山水画革新的绘画大师,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且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李可染的山水画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绘画中的表现形式,把光影效果运用到绘画之中,特别是逆光山水,同时以积墨、泼墨之法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感而独树一帜,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语言,对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李可染;逆光山水;积墨;独树一帜

一、李可染生活渊源

李可染先生1907年生,江苏人,横跨20世纪主体阶段,他的艺术素养全面,山水画更为擅长。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能代表他的艺术风貌,他13岁时拜钱食芝先生为师,开始学习绘画,由此打下良好的基础。最早开始学习王谷一派的山水画,之后上西湖国立艺术院学习,师从林凤眠,法籍油画家克罗多,学习素描和油画,1931年,由于局势动荡,李可染得林凤眠保护,又回到徐州。在此期间,他从未放弃过绘画,并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1947年,李可染又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汲取他们墨线与墨色的精髓,大大丰富了传统技法的表现,李家山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这些良师益友是分不开的。

二、李可染逆光山水的光影表现

(一)光影与笔墨的表现

说到光影,最让我们想到的是西方绘画艺术中的油画、素描,例如伦勃朗、委拉斯贵支。在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中,对光影的运用是非常少的,中国画中对光的运用多采用平光的方法,在描绘客观对象的时候,描绘的是对象的本质,以至于物体在光源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色彩的表现则是忽略的。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比,在描绘对象的时候所表现的方式是不同的,中国画以线作为基础,通过焦、浓、重、淡、清黑色的变化来表现中和之美,通过疏密、虚实对比来体现中国画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逆光作为李家山水的艺术特色,“有逆光感,但不强调造成逆光的来源,于是,他的山水逆光感随时都可以出现,以表现气氛情调,空灵和重深,流光徘徊,更衬出黑色意象内含的生命律动感以及画家情感的起伏隐显”。[1]建国以来用逆光最早的成功典型是林风眠,林风眠创作的特点是强调色彩的表现力,引入光色法,运用逆光,把强烈丰富的色调与墨的基调融为一体。林风眠主要用色来画逆光,但李可染以墨色来表现逆光,他认为:“明暗不完全取决于对象,更取决于意境。”[2]为了营造意境,他把光的因素加以强化,根据不同意境的需要合理安排光源,很好的诠释了意境。李可染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敢于冲破传统束缚,把中国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巧妙地嫁接揉和,而不是拼合,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画家对中国画传统的深刻理解。1946年李可染决定北上,这是他对传统的选择,他意识到中国画的改造一定要以传统作为基石和底蕴,否则离开传统谈改造就是空谈,他对传统的掌握使他更有自信心在中国画的改造上进行探索。“85新潮”后,新的时代呼唤新的艺术形式,他写下了东方既白,坚定了中国画革新的理念,他从传统中走了出来。

在他的逆光山水中,他运用积墨、破墨来加强墨色的力度,色序与色距的差别上使笔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大提高了艺术表现力和视觉的冲击力。他在山水画中墨色的运用,主要是点染法,其作用就在于阴阳、凹凸、向背、远近在画面中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主次分明,然后以勾皴法,皴擦不足的地方加以染之,最后画面得了到浑厚、润泽的整体效果。他注重墨色属性的归纳与概括,画面整体层次感强烈,苍劲淋漓。

(二)逆光形式中的墨色

1.逆光中墨色的厚重美

李可染的山水画给人的感觉可以用黑、厚、亮、重四个字来归纳,他强调厚重的逆光,山石草木暗部占有的面积往往大于亮部许多,画面以黑色调为主。他借鉴伦勃朗对光影的运用,这种逆光并不是完全采用自然界光源照射到物体时所呈现的状态,而是自己的有意识有目的主观用光。亮部又是有明暗关系的,并不是完全同样的亮,也是有明度变化的,亮部同样存在黑白灰的关系。就画面整体而言,黑色中浓黑的部分,亮部,虚的部分也是黑白灰的调子。他十分追求色距与色序间的层次感,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在他的作品《雨后夕阳》中,他把逆光运用到画面中,画面中的山石呈现出黑厚明亮的特点。他运西方素描的方式对画面进行组织创作,首先在画面中找出明暗关系,山石的画法先积墨,再渲染,画面中山石占据画面中心位置,山石下面有树林,亮部的着眼点在房屋,留有最亮的部分,画面墨色一遍一遍累加,待水墨七八分干时再累加,不完全重迭,形成交错感。画面尽量画得充分,通过墨色的迭加,逐渐弱化树的轮廓,巧妙地留出溪流和下部分的光影。在作画时,注重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例如,前山和后山之间,山和云之间,山与水之间,是黑白、虚实、动静的对比。他的构图十分灵动,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白云、房屋、山峰、树木、瀑布都合理地构置在和谐的画面之中。他喜欢把山体画得非常的高大,拉近中景和远景的山,营造黑暗的背景,使山体的亮部突显出来,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沉郁静谧的氛围。他在画山体的时候多用积墨法来表现山势的浑厚、苍劲,体现山的雄浑气势。在画云烟的时候,多采用泼墨法,使云的轻柔感和缥缈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他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以及在长期训练中产生的笔墨功底为支撑的。

2.虚实相间的倒影

在李可染的《漓江胜境图》中,漓江秀美的风光在李可染笔下体现得惟妙惟肖,山石在平静湖面中的倒影虚实缥渺。作品同样是在逆光的情况下进行描绘,他把漓江用中景和近景隔开,把山峰平面化,同时引入光影,漓江波光淋漓的湖面產生了倒景,这样就弱化了山的体积,画面具有了丰富的层次和深远的视觉感观。在漓江上也有许多只船舶,倒影用淡墨点染,很淡薄,很灵动,而山体在江面上所呈现的倒影则是不同的,而是用积墨、重墨。染出层次的变化,这是他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探索。

3.构思巧妙的留白

“留白”作为中国画艺术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一种意境的表达,抒发了文人的情怀。在李可染的作品《茂林清暑图》中,留白是画面的亮点,房屋在整体布局前后分明,错落有致,屋舍的小径,由近及远纵向延伸,这种想法非常具有创新性,是经过作者大胆构思,使得画面很具有生动性与灵性。画面中的留白处很多,但是并不碎,并不花,反而处于一个整体和谐的基调中。而在山石的处理上,墨色非常浓重,墨块用笔稳健,虚实对比明显。

(三)笔墨技法的表现

从他的作品来看,用淡墨晕染是首要前提,他先把纸喷湿,在画面七八分干的时候用点染法,主要是积墨和泼墨。在画面整体观上他追求着虚远、苍茫的特征,干笔淡墨和湿笔淡墨相结合,有时画面中会看到水渍,这是毛笔蘸水在还未干的情况下留下的痕迹,反而产生一种空灵通透的墨韵意趣。

有人说李可染的山水画过于黑,但我觉得即使墨色再为浓重,是只能是灰,他表现的是一种山石、树林、屋舍等自然景物的浑厚、深邃与静穆,是黑白灰统一下的意境表达,这并非是对真实山水的描摹,更多的是意境的升华,他赋予了自然山水精神的意境。

三、结语

李可染对中国山水画的革新与创造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是所有从艺悟道者都绕不过去的话题。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深入学习传统,在新时代的呼唤下,他在传统的巅峰进行着艺术的再创造,深入生活,外师造化,写生阶段对他在山水画上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他在中国山水画上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学习借鉴西方外来文化,坚持实践创新,形成理论,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注释:

[1]朗绍君.李可染山水画[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

[2]朗绍君.李可染山水50图编年追踪[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陈卫和.20世纪40年代之于李可染的山水画革新[J].文艺研究,2011,(09).

[2]梅墨生.李可染之再认识[J].东方艺术,2003,(01).

[3]洪方舟.试论李可染山水画的形式美[J].兰州大学学报,2017,(01).

[4]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

猜你喜欢

李可染
李可染与邹佩珠:艺术圈里的“牛郎织女”
等不及的收徒
等不及的收徒
李可染画笔下的牛
邹佩珠与李可染携手相扶的艺术人生
名师之恩
邹佩珠与李可染携手相扶的艺术人生
李可染(1907—1989)
李可染遗产纠纷案始末
《万山红遍》与李可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