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扇面的发展历史和创作形式

2018-11-23

老年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错落团扇折扇

《扇面菊花》清.恽南田

一 扇子的发展历史

扇子最早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只是那时的扇子与今天所讲的扇子区别很大。上古时期的扇子,其作用和功能与今天的扇子也有不同。当时扇子的形状与现在的芭蕉扇比较接近,杆子很长,有障尘蔽日之功能,因此叫作“障扇”,多放置于车前舆后。南北朝时障扇脱离车架,成为皇宫贵族出游时的仪仗,除障尘蔽日以外,更代表地位等级,所以作用又有点类似旗、幔之类的东西。障扇一直到明以后,还在用着。

《茉莉花图》北宋.赵昌绢本设色 24.9cm×27.1cm 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制作扇子的材料很多,于是就有了不同类型的扇子,如竹编扇、羽毛扇、蒲葵扇、纨扇、芭蕉扇、檀香扇、纸扇等。至于手上拿的扇子,较早出现的是团扇,又叫纨扇。主要用于宫廷,供宫女、妃子用来煽风招凉,因此又叫宫扇。当时的扇子用绢、丝绸之类的东西做成,色彩洁白,体形比较小,可以藏在袖子里,用来驱暑。当然,民间也有这种扇子,不过材料要粗糙得多。

大约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团扇上作画。宋徽宗就有在扇子上作画的爱好。当皇帝在扇子上画好一件作品之后,一天之内就可以由宫廷画家摹仿出上百件作品,宫女、妃子们可以人手一把。宋代画家如李唐、李迪、苏汉臣、夏圭等,都曾在团扇上作画,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画有山水、仕女、花鸟的优秀作品。此外,宋代书家也有写在团扇上的书法作品。

我们今天所讲的扇子叫折扇,又叫聚头扇、蝙蝠扇。据《宋书·日本传》记载,宋太宗瑞拱元年(988年),日本僧人来华进贡,礼单上就有两把蝙蝠扇。这是折扇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元代和明代初期,主要是在日本、高丽进贡以后,由皇帝分赏宫内或宠臣。大约从明初永乐时期以后,在苏州地区开始出现我国自己做的折扇,但并不普及,到明中叶成化、弘治时变得盛行起来。吴门画派在此时的兴起,使得许多文人书画家喜爱在扇子上写字作画。这样的折扇可拿在手上观赏,风雅得很,而且取下来很方便,易于保存,也可装成册,一张一张在案头欣赏。之后又有装裱成轴者,悬挂于厅堂,于是扇面书画成为明代以来一个重要的品种。总之,从明代到现在,扇子的形状和做法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扇面的历史发展大体如此。

二 扇面的创作形式

如前面所说,我们通常所见到的这种折扇,大致在宋代传入中国,后来中国人在扇子上写字作画,又反过来影响了日本、朝鲜。利用扇面特殊的半圆弧形进行书画创作,有许多不同的构图方法,绘画中山水和花鸟常用的满构图、边角构图或中轴对称构图等等,伴以书法题款、钤印使画面虚实相间,十分丰富。但书法创作要特殊得多,必须遵循一条规律,即自右至左,且必须顺着折痕向内收拢,形成辐射状。就折扇扇面书法创作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顶端法。所谓顶端法,即沿着扇面的顶端写,下面全是空白。当然顶端有写一个字的,也有写两个字的。若使用这种方法,所写内容不宜太多。

(二)隔行长短错落法。这种方法是扇面书法创作中比较常见的,即每一行所写长短不一,隔行错落,形成上宽下窄的势态。这是比较适合扇面特殊形状的。采用这种方法,一般要事先算好字数,把每一行的字数大体确定下来,并留出题款的部位。

(三)有行散乱法。这种方法在书法创作中不太常见,日本书家写假名书法往往使用此法。常使扇面的右方、中间产生大块空白,而空白又烘托了书法的美,表现出疏朗有韵、空灵淡雅之美。这种方法不同于自明代以来中国人以汉字写扇面的习惯,是可资借鉴的。

当然,除以上所介绍的三种方法之外,可能还有其他方法。如只在扇子中央写两三个大字,类似于写册页;又如写蝇头小楷;有的就是按扇子本身折叠形状自右至左,由上而下一写到底;有的则把顶端法与隔行错落法结合起来。但利用扇面的特殊几何形创作,主要是以上三种。在扇面书法创作中,有大字、小字的不同,有正、草、隶、篆、行书体的不同,要根据情况来确定使用哪种方法。

《清梁评欧阳询楷书》马公愚

猜你喜欢

错落团扇折扇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不规则的秩序
褶皱艺术
团扇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字法学习要点
孤独回响
扇面作画
折扇应用上线了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