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困境及对策
2018-11-23孙亦冰
孙亦冰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旅游业、酒店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同时,中国巨大潜在市场也吸引了各大跨国公司、国际酒店集团的入驻、投资。这些都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提出“英语+专业”二合一标准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而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复合型职业人才的一大基地,高等职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多是酒店应聘的主力军,因此顺应这一未来趋势和市场需求,充分认识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现状,深刻理清困境,积极思考对策以打破瓶颈,提升专业英语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1 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困境
1.1 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英语听说能力较薄弱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旨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工作需要的人。那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英语综合素质尤其是以听、说为代表的交际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如今的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堂上,授课大多延续学生以往英语学习的模式,重机械记忆轻灵活运用,重语法词汇积累轻听说训练,从而忽略了酒店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际性、实用性、实践性,导致“哑巴”英语的现象较普遍,进而使得本该是课堂主体的学生退居“二线”,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
1.2 教材选用、编排等方面较滞后
目前,大多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材在选用、编排、内容及章节设置等方面稍显陈旧,几十年如一日,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酒店对管理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缺乏新意,在实际性、实用性、实践性上存在脱节。
1.3 专业英语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较单一
在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上,大部分院校集中采取两种模式:一、将酒店英语专业课程定为考核课,考察形式及评分标准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二、将形成性评估与综合性评估按一定比例结合,换言之,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共同决定。究其本质,这两种考评模式较都是由教师考核学生成绩的单一模式,在丰富考核途径上大有可探寻的空间。
2 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对策
2.1 教材的选用、编写要以实际性、实用性、实践性为原则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绝对核心。高职院校可充分、灵活整合各类资源,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特色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编写注重英语交际能力,同时内容新颖、课程结构设计合理、难度循序渐进、特色鲜明的讲义式专业英语校本教材。教材的选用也要结合现代市场需求,应以培养学生服务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必须掌握的英语知识及能力为基本目标,兼顾时代性与趣味性,切实调动学生积极性。
2.2 采用多元化、多渠道课程考核方式
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唯一主体的单一课程考核方式,开创、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在针对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学生的整体特点的基础上,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分层差异及个性化需求,完善多主体、多标准考核模式,采用复合型考核渠道,将学生自评、互评纳入考核体系;课堂中的英语表达能力等平时表现;课余利用英语自主学习系统或网站等时长、课后英语角等活动的参与度也纳入考核标准。
2.3 重视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的衔接,双管齐下
专业英语课程作为公共英语课程的基础性延伸和专业性拔高,需与学生在大一进行的公共英语课程进行无缝、有效的衔接,这一过程也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真正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公共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均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核心,以语言能力加职业能力的拔高为重中之重,以实践和实用为指导,二者强强联手构建开放型课堂,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3 结语
为了培养“英语+专业”二合一标准的复合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针对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教材陈旧、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三个问题,可以采取以实际性、实用性、实践性为原则的教材,多元化、多渠道课程考核方式和重视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的衔接三个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