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导游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18-11-23兰仙平林团娇
兰仙平,林团娇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福州350715)
近年来我国导游队伍建设日趋成熟,无论从导游人员的准入,还是培养途径上都有一套完整规程,可以说,现阶段已构建起梯队导游,根据国家导游员等级,分初级、中级、高级和特级四种级别的导游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导游工作范围主要集中于县城以上旅游部门。由于乡村旅游的独特性,真正服务于乡村旅游的导游人才却寥寥可数,当然也有一部分导游为乡村旅游进行导游服务,由于无法扎根乡村,对乡村文化缺少认识,因此,所提供的导游服务难以体现乡土的原汁原味,就无法真正满足乡村游需求。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一支有涵养、懂业务的乡村导游队伍已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1 培养乡村导游是时代要求
1.1 振兴乡村是历史使命
乡村对于中华民族具有极其重大意义。从《诗经》到陶渊明,“诗酒田园”的精神寄托与“耕读传家”的文脉传承,无不与乡村息息相关;时代虽已变化,但发展根底依旧在于乡村,从井冈山到小岗村,乡村在近现代中国每一次进步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广袤的乡村和广大的乡村人口依旧是未来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与潜力所在。推动乡村振兴,不仅是对民族发展历史的尊重,体现了一种归属感和情怀,更是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美好中国梦的必由之路。2013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根据“美丽中国”的理念首次真正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美丽乡村”的提法第一次在国家层次提出;2018年1月2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自2018年1月2日起实施。
1.2 乡村导游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动力
乡村导游是以乡村角度为出发点,具有乡土气息与底蕴,向前来乡村旅游的旅游者讲述乡村发展史及文化的导游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导游本身就是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为提升乡村旅游原生动力,让九州大地散发出不同乡村味道,构建起能满足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乡村导游人才队伍已迫在眉睫。值得业内注意的是,在乡村有很多的“民间高手”对乡村文化具有调试热情,他们理应成为乡村导游“高人”,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一潜藏的人力资源库,让他们的智慧才华得以充分发挥是一条必由之路。因此,构建“高低搭配”的专业乡村导游队伍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2 乡村导游素养分析
乡村旅游与纯粹以娱乐为主的旅游是存在差异的,旅游者在其内心有更深层次的需求。乡村导游素养主要涉及乡村导游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讲解技巧、服务礼仪、带团规范,以及旅游政策法规和区域旅游景点的社会、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等。
2.1 了解游客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压力与日俱增,对于在喧闹都市的人来说,到乡村来体验农事,开展休闲度假成为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乡村旅游是现代乡村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益处在于让绝大多数新农人在土在乡,在地就业,缓解“空心村”现象的出现。城镇化的加速,不少城里人向往大自然真山真水的美景,这类人群中不乏具有一定文化素养,文化是他们的需求点,乡村导游要依据生态环境伦常观点,采取“借物抒情”,向旅游者传递富有价值的旅游审美信息;城市的竞争不断加剧,紧张情绪随之出现,有些人甚至出现“亚健康”问题,这类人群通常想借助乡村游,实现从工作生活的紧张氛围中解脱出来,乡村导游选择一些愉悦的话题,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解令其开怀大笑。随着农村的发展,也带动了以考察与观光为目的的旅游人员,乡村导游人员应娴熟地介绍农事知识并能作简单的农务示范,使他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高尚情怀得以提升;乡村民俗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文明,大部分农村仍保留着传统风尚,相当一部分城市人感到过节单调乏味的时候,便到乡村采风问俗,享受农家风情,乡村导游只有充分储备各种知识、亲身了解本地有关农业耕作、民族服饰、餐饮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习俗,并弄清楚其来龙去脉,以勾起游客的学习热情,实现兴致而来,满意而归。
2.2 全面提升文化素养,体现乡村导游解说的文化含金量
乡村导游应成为宣传乡村文化的主要力量,乡村导游需要不断学习,真正做一名受欢迎的“文化型”导游。乡村导游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导游客发现美,欣赏美,真正热爱生活者,就会擅于发现美。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生活目标,只要热爱,就会发现,乡村导游能看出美,就能为游客选择各种向往的动态与静态的美景,让他们留下最美、最难忘的记忆,真正让游客悟出美。同时,应吸收文化营养、加强导游讲解的文采,一定会给自己的解说增添灵感与风采。
3 乡村导游建设与培训路径
乡村导游应出自并来自乡村,是知识渊博的乡贤,或是活泼天真的孩子,也可充满青春靓丽的美少女,还可以是举止文明、充满乡情的土味帅哥……乡村导游周身应具有本土气息。
3.1 重视“乡村导游库”建设
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牵头组建乡村导游队伍,并进行协调和经费支持,此外,也可由当地导游组织负责组建乡村导游,争取资金。旅游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要有配套专项经费预算,制定相应规则与计划。在此基础上,多方位开展寻找乡村导游活动,以此确立“乡村导游库”建设。这些人员一经确认,需经过规范的培训及考核,对于符合要求者可由当地导游组织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录用名单,发放乡村导游执业证书,并明确乡村导游执业证书卡片只限本人本地执业。可以适当放宽对乡村导游的考试要求,可不要参加国家旅游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导游资格考试,当然如果个人想继续提高,还是要鼓励的。对于待遇问题,就给予考虑,可由所在地的村镇一级及乡村景区旅游公司等提供乡村导游资金,解决乡村导游的工作待遇。当然,上级部门主管部门也可开立专项乡村导游扶持基金,对优秀乡村导游进行奖励。建立起一批区别于正规职业化导游员队伍的真正的乡村导游能人,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2 正确选择乡村导游
乡村导游的标准不能按国家导游员的标准进行选择,只能作为参考标准,只要满足身体健康者;思想道德品质良好者;年龄、性别、学历等不加严格限制者;根生土长的能深刻了解本地风俗民情者;对乡村导游工作有极高热情者。在对象选择上,主要来自在乡村生活与居住的本地人,可以是乡村老师、老者、民俗行家,对当地村史、家族史、变迁史、戏曲艺术等有深刻理解与造诣的“乡村能人”可是政府培养的“大学生村官”等,都可作为乡村导游的重点培养人员。
3.3 加强乡村旅游导游的培训与管理
加强导游的培训与管理工作成为当务之急。培训工作主要围绕导游基本素质的培训,如导游基础知识、基本服务技能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加强自然、地理等学科知识的培训,而这方面的培训内容往往最容易受到管理人员及导游所忽视。乡村导游一旦因游客提出的专业性问题难以作答时,游客将会对导游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引起接待质量问题。更为重的是,应培训乡村导游学习生态伦理学,了解自然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及可持续发展体系相关内容。如果可行,还可以组织有关人员编写相应教材书籍,让这些课程更能体现乡村旅游的特点。
3.4 创造条件鼓励人才回归
通过营造条件,让大部分乡村的能人特别是在流失在外若干年后开始回归乡村,在中国传统乡村复兴进程中充当先锋领导的核心角色,带回了具备责任心、有经济头脑、善于把握市场动向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动力,让这部分人也承担起乡村导游的重任,改变了乡村人力资源的结构,扭转乡村人才缺乏的状况,让有年轻人才参与书写乡村未来的梦想成为可能。
4 结束语
作为乡村导游,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素养才是个人发展的关键,通过自身不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结合各种培训,增强乡村导游文化水平,以此实现独具特色的乡村导游模式,真正使乡村导游真正成为宣传乡村一张“美丽名片”,为乡村旅游提供优质导游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