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亟待“工匠精神”
2018-11-22肖何
肖何
【摘要】当前,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呼唤“s K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和重要渠道,回应时代要求、培育“工匠精神”是其应有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纪录片《大国工匠》中出现了八位不同行业的能工巧匠,他们有一种共同的精神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做事认真、有责任心、追求卓越、追求完美,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时代呼唤工匠精神,但我国的“大国工匠”群体数量太少。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工作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使命,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的重担就落在了高职院校肩上。
一、价值弘扬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
当下肩负着‘大国工匠”培养重任的高职院校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大国工匠”的紧迫性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当中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弘扬“工匠精神”。首先,高职院校要大力宣扬国家重视技能型人才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各行业、各领域技能大师的成就与事迹,让广大高职学子感受到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并且前景光明、“大国工匠”的劳动之美和无上荣光、“工匠精神”的难能可贵和价值所在。在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中,要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宝贵的工匠文化资源,加强工匠文化的教育。要引入体现职业特性的工作规范与标准、职业能力与素养等优秀企业文化元素,打造职场化的实习实训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渗透到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风学风等价值体系中,融入治校方略和价值导向,在制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体现,把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体系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考核方式的多元等诸方面,从而,使弘扬“工匠精神”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自觉,造就“大国工匠”成为师生的一种文化追求,引领学校的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二、课程教学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渠道
“工匠精神”是植根于专业的坚实土壤之中,是以专业的思想、精神、方法和技术等融合交织的动态系统。这种观念形态的传播要立足于专业价值观、师生行为准则、角色意识等方面,通过一定的渠道,以学习、认知、体验、反思、激励等方式予以实施,以课程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传承“工匠精神”的主渠道。首先,要对接工业文化,构建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工业文化是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的重要核心之一,高职院校要以“人生价值观、职业观和专业观”培育为主线,以“思想道德素质、职业人文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培养为核心,以系统搭建工业文化教育平台为抓手,构建具有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培育工作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专业课是“工匠精神”最主要的物质承载,专业课教师的深度参与是“工匠精神”内生性成长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要充分挖掘本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当中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彰显“大国工匠”的技术美、力量美、平凡美。既要重视教学的有效性,又要考虑教学的价值性,使学生实现工具品格和文化品格的同构;既要让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获得一技之长,又要让学生通过职业素质培育、职业精神熏陶、职业操守养成等获得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收获,在专业技能上有提升,事业追求、职业情怀、价值操守和职业素养等“工匠精神”也获得新的生长。
三、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单靠高职院校的努力是无法完全实现的。高职院校虽拥有仿真的软、硬件条件,但虚拟的企业毕竟不是真正的企业,它的虚拟运营只能是短期的,也不具备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全部真实环境,更缺乏浓浓的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的培养,要靠长期工作实践积累,还要靠企业文化的熏陶。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因此,高职院校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要高度重视学生企业实践体验,特别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体悟“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高職院校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不断推进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案例推演、角色扮演以及理论与实训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专业教学的职业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才能实现“有效性学习”和悦纳式教学发展,从而达到职业认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将“工匠精神”的学习与体悟分解细化成若干实践项目,通过整合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的工艺大师、能工巧匠等资源组成实践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推进社会实践项目化,严格项目立项审批与结题验收,探索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一体化、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体化、社会实践与产学研一体化的途径,深化社会实践的内涵发展。创新社会实践的实施方式,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发展空间,“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切身实践,使学生的知、情、意全身心投入,让“工匠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之中,内化为精神内核和文化基因。
职业院校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前沿阵地,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造就具有真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支撑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培育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研究,2014,(10).
[2]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