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视野下安徽民间音乐教学资源库的建构
2018-11-22张馨予
入皖人血脉的安徽各地民间音乐各异、姿态万千,由于民间音乐的产生、传承和流变处于自发、自然状态,所以当生存语境一经变化,民族音乐的根系极易发生断裂。如何能够让这些文化根脉得到保存?学校教育层面已经展开系列教学和科研活动,用规模化、制度化、体系化的学校教育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展开可行性探索。随着数字技术与教育领域结合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数字技术传承、传播民间音乐,如教学多媒体、计算机编程、3D技术、虚拟动漫等技术等嵌入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得学校层面的传承与教学更加方便与快捷。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探究数字化视野下的安徽民间音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一、民间音乐数字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数字化技术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一种信息处理技术,即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模型,把模型转变为一系列可以进入计算机的二进制代码的技术。把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民间音乐数字资源库建设就是通过数字图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等技术与渠道,将音乐的静态与动态特征进行整理、归类、编辑、录入、处理、储存、编码、数字压缩、数字传输与解码,使得教师学生能不受时空限制、通过网络与计算机能清晰地、全方位地参观和体验音乐。使用数字化技术参与安徽民间音乐的保护与资源开发,对安徽民间音乐的发展意义深远。
(一)数字化技术参与安徽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开发便于传承与教学研究
数字化时代中的音乐学习方式,知识与技能的呈现、储存、教学、研究方式都将发生重大改变。由于数字技术与音乐学科的结合日益密切,数字化技术逐渐渗透到音乐知识与技能呈现的各个层面。拿安徽民间音乐黄梅戏来说,黄梅戏的静态特征文字、乐谱、剧本服装道具、演出环境等都可以被拍摄、扫描后录入计算机,经软件处理后,形成数字信息,通过数字成像技术处理后,被保存起来。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解码、播放、打印等功能,对黄梅戏的静态信息加以保存收藏和利用,形成音乐静态特征信息资源库。
同样对黄梅戏的动态特征来说,数字化技术的保护功能更加有效,例如数字化动作捕捉技术运用于黄梅戏舞台动作展示上:通过在被捕捉物体(演员)身体关键部位周围放置捕捉摄像头,对带有标记点或跟踪器的运动物体(演员)进行空间位置和运动轨迹的捕捉,并通过处理软件将所捕捉到的数据资料记录下来,捕捉完成后,再通过三维软件对其进行复原和再现,从而建立音乐动态信息资源库。{1}这样建立起来的音乐动态信息资源库能快捷地把散落在安徽各地的音乐材料收集起来,进行数字化分类、编码、加工和整序,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既方便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又方便了研究者获取研究资料。
(二)数字技术参与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开发便于安徽传统音乐传播
对于安徽传统音乐艺术来讲,历时性传承与共时性传播是其发展流变、发扬壮大的两大有效途径。由于传统的传承方法和传播途径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完成传统的音乐学科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过程,用数字化为音乐的“发声”“成像”作出贡献。首先,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传统音乐建立宣传教育网站、网上论坛等对传统剧种进行介绍和宣传,利用微信、微博等咨讯平台与音乐爱好者进行讨论和交流,如安徽省就利用网络平台宣传、介绍黄梅戏,如“黄梅戏在线、新华网黄梅戏艺苑、中安在线黄梅戏频道,各地的黄梅戏官方网站等介绍戏曲和剧团历史动态和演出信息,提供在线剧院或音乐视频下载,并组建自己的网上艺术档案馆,”{2}向全社会宣传介绍黄梅戏知识。
其次,利用数字技术对民间音乐的传统保存方式进行改造,把以唱片、磁带形式储存的民族音乐进行信息提取和格式转换,把磁带、唱片上珍贵的音乐信息、声音资料拷贝下来,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复原、再现、教学与传播。这样代表性音乐剧目就能以电子文档、数码图片、音频视频、展示软件等多种形式进入系统化保护和利用的科研平台。
再次,通过数字技术(捕捉技术)和三维成像技术的運用,把戏剧舞台动作、舞蹈身位复原和再现,立体展现民间音乐的特质。{3}传统意义上的保存只是通过书面文字记录方式和口传心授的个别化方式进行,文字传承由于只能记录音乐曲目的某些要素,部分复制和再现音乐,加上纸质材料容易腐烂、变质、虫蛀,所以无法清晰、高质量地记录音乐、传承音乐。再看师徒制的“口传心授式”方式,局限在于封闭性强,对传承人的选拔十分苛刻,很多有志于此的青年无法传承,只能望“门”兴叹。时间一久,往往出现“人去艺亡”尴尬局面。据统计,由于这种原因致使传承断代甚至剧种消亡的安徽传统剧种近半数,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改变单一的传承方式,让剧种走进中小学、走进艺术院校。二是利用数字化三维成像技术对依然健在的民间传承人进行音乐信息、声音动作信息的捕捉和复制,拷贝成模拟数字信号,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一定能把师傅们的声音、动作甚至表情都保留下来,供后人学习、模仿、研究,让“人去艺亡”的局面不再重现。
二、学校场域内民间音乐数字化
传承的优越性
数字化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给民间音乐的学校传承带来巨大优越性。数字化技术参与安徽省传统地方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了科学、便捷的渠道,同样数字化技术的嵌入为学校层面选择编辑、输出、教学、科研的系统与科学化传承搭建了科学有效的平台。
(一)超文本的信息处理方式节省了教学成本
“超文本”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指可以任意互相链接、自由转换的信息传递方式。信息最小单位是“比特”,它的存在使得信息的传送摆脱了物理上的限制,资料可以通过光纤在各个空间中快速传播,速度快、容量大,而且信息还原能力强。{4}拥有巨大优势的数字化信息处理方式为学校的民间音乐传播插上翅膀,高校科研院所可以与中小学校、地方音乐馆站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立体的音乐数字化信息技术平台,由音乐馆站提供音乐资源、原始素材,由高校信息技术院系进行技术处理成电子交互式媒介信号,再由网络进行传播,最后各个终端系统进行链接而获得所需要的音乐资讯。这样在学校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链接而获取教学所需要的音乐资源。由于这样所获得的信息容量大、速度快、还原能力强,既能拓展民间音乐教学与传播的空间,又大大提升了传播的速度,同时又使得民间音乐资源复制的准确性提高,清晰地呈现在教学平台上,极大提升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把传统意义上口传心授的教学内涵扩大到全息式摄入化教学,即学生通过对民间音乐信息全景式摄入,在脑海形象地复制、展现和还原民间音乐,甚至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对民间音乐进行创造性改编。这样看来,教习民间音乐最大的困难不是唱谱和唱词环节,而是要把各地民间音乐的风格呈现出来,表现出民间音乐的语言强调,展现民间音乐的“汁“和”味”。原来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示范演唱。教师对风格、语言、腔调把握的准确度决定了民间音乐传承的质量,从对民间音乐风格把握成程度来看,教师要完成对各地民间音乐的精准化掌握是不太可能的,只有现场观摩民间乐手表演,但现场教学的成本太高,学校大都无法开展。所以民间音乐教学只能流于形式。但是教师若能运用数字技术获取民间音乐信息,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既能节省成本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超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提高民间音乐学习的有效性
超媒体等于超文本加多媒体。教师从超媒体获得的不只是文字、图片等文本信息,还可以是大量的具有逻辑联系的各种信息,包括flash动画、三维成像等。这些信息从不同侧面立体呈现出民间音乐资源的面貌,有民间音乐发展流变史、音乐形态、声音和画面、民间乐手表演的三维成像、民间音乐的flash文化创意等。学生可以欣赏到有关各地民间音乐的flash动画镜像,可以欣赏到模拟真人的三维立体动画。通过这些超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和体验可以逐步深化。首先是ppt形式文本信息的呈现,介绍各地民间音乐的风格、流派、代表人,使得学生对民间音乐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再次是教师的示范和flash、ppt、视频等形式的教习,让学生体验领悟民间音乐的精髓。其次是观摩民间乐手的现场“三维”动画版表演。用数字化方式把动作、表情、手势等“汁”和“味”表现出来。
(三)互动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学生能充分体验民间音乐表演活动
数字“互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传递方式上。{5}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众甚至可以参与到知识的创造过程,在民间音乐教学中,各地的音乐数字化信息平台既是发送民间音乐信息的起始端口,又是接收民间音乐信息反馈的终端。在民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接受信息学习民间音乐的同时,也在不断生成课程资源,即把他们学习民间音乐的经验、感受也源源不断地反馈给平台,平台接收到信息之后,经过处理和分析,把生成的资源或以资讯形式放在平台上共大家分享;或联系相关专业人士、教育专家对问题进行“诊断”,处理结果再一次反馈给课堂。这样的信息互动方式准确地说应该是“现场教学”或“情境式教学”或“诊断式教学”,这种方式打通了传统封闭式教学,把教学资源起端、教学共享终端有机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学生参与体验、表演甚至创作民间音乐的积极性,提高了民间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数字技术参与民间音乐的学校传承实际上是把音乐领域与教育领域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三个学科领域结合起来,联合为一个场阈、一个系统。在这样的场阈内,各要素如:民间音乐的生成创编机构、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技术信息提供保障和反馈机构等协调工作,把民间音乐由单纯的自生、自发的传习状态发展到各要素协调创造、多维度发展、多向度推进的立体网络中,使得民间音乐传承更加有效,民间音乐由被保护的僵化状态而走向生机勃勃的繁荣境地。
三、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安徽
民间音乐的传承教学建造平台
从目前的学校民间音乐教学现状来看,民间音乐的教学仍然处于传统状态,特别是对本地区民间音乐资源的运用仅限于田野调查、书面记载、史料分析研究,谈不上民间音乐传承与传播的现代化、技术化与体系化。那么如何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民间音乐进行资源整合、优化,为教学提供数字化资源库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以下三个步骤展开工作:
(一)对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搜集、选择和整理,为教学奠定基础。
由于民间音乐的发展、流变长期处于自然、自发状态,所以获得民间音乐的演唱、表演等资料是关键性基础工作。对政府、技术和教育部门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学校教育部门以教育性、人文性、音乐性、科学性为着眼点,选择优秀的民间音乐形式进入课堂。2.建立科研攻关小组,制定民间音乐搜集整理计划,分步实施搜集与整理工作。3.在搜集整理过程中,既要注意一线的田野采风工作,又要加强对原有传统地方音乐的音像资料的还原、修复工作。因为这些建国以来至70年代经过民族音乐工作者的艰辛挖掘和拯救出来的音像、文字资料记录下属于当时语境下的音乐生存状态,对研究音乐不同时期的流变具有十分珍贵的意义和价值。{6}4.对民间音乐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建立民间音乐资源库。搜集上来的各地民间音乐风格迥异、内容庞杂、曲调纷繁复杂、形式多种多样,主题也深浅不一。对教学开来说,还不能算作科学的、学科性与教育性兼备的教科书。只有对这些民间音乐进行整理、修改和审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间音乐教学资源库,才能为学校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民间音乐资源进行信息化处理。
对搜集上来的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信息的处理,即对民间音乐进行数字化采集、转换、编码、分类、描述、共享等环节的系列工作。该项工作是民间音乐数字化平台建设过程中一项关键性工作。由于涉及音乐传承人、音乐、教育、科研等学科领域,所以,必须组织音乐家、教育专家、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来共同讨论研究民间音乐数字化服务所需要的具体技术和跨学科的合作进程。{7}具体内容如下:
1.传统格式的数字化转换。对以传统的录音格式保存下来的民间音乐资料必须要进行格式转换,它包括音乐文本等数字化信息录入、对音频视频等信号的数字化处理。
(1)数字化信息录入:所谓数字化信息录入即用计算机录入软件对民间音乐的乐谱、民间音乐流传史实资料民间音乐特点文字介绍等纸质音乐文本进行电子格式转换的过程,它包括以WORD文档格式对文字资料的转换、用打谱软件录入乐谱的过程。(2)对民间音乐唱腔、歌曲音乐织体、歌曲的舞台背景信息的数字化保存。在保存过程中对唱腔信息、图像信息的录入与处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音乐声音信息的录入涉及到数字音频技术的运用,数字音频是一种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声音进行录制、存放、编辑、压缩或播放技术。首先将音频文件转化为电平信号,接下来将这些电平信号转化为二进制数据保存。在教学时,可以把保存为数据的电平信号由计算机终端以声音的形式播放出来,为教学所用。{8}
2.运用新媒体技术,对民间音乐的表演加以全方位展现,为数字化艺术档案的建设做好技术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摄影、三维扫描、动作捕捉技术、动漫技术逐渐与音乐学科紧密结合起来,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
(1)数字摄影:即运用专业数码相机、摄影机对图像、道具、服装、演出现场进行拍摄,可以利用图像变换、图像编码压缩,图像增强与复原,图像分割技术、图像描述等技术对拍摄的民间音乐表演图片进行“变形”“美化”。(2)动漫技术:动漫技术运用即用数字技术之一的动漫技术把复杂的内容、抽象的观念加以形象化,准确、深刻、具体地表现地方音乐文化的特质。{9}可以采取原貌式运用和创新式融合的方式对传统剧种进行动漫动漫配乐设计。原貌式动漫音乐设计指动漫配乐并未对剧种的节奏、曲调、音色、力度等要素进行改变,通过剧中动画人物的表演把戏曲音乐呈现在观众面前。创新式融合指用作曲技术、现代乐器对剧种动画人物的唱腔、乐器演奏进行创造性的融合,通过与剧情和人物的融合较好地体现戏曲音乐的独特性,从而给人以很大感染力。(3)动作捕捉技术:动作捕捉是运动物体的关键部位安置跟踪器,跟踪器与计算机相连,并被计算机捕捉和处理,计算机处理后得到三位空间坐标的数据。当数据被计算机识别后,可以应用于艺术、军事、生物、体育、动漫等领域。这项技术可用于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的保存与传承,教学场合。{10}可以在民间歌手,民间艺术表演家身体的关节、肘、髋部、腕部关键部位安置跟踪器,用计算机捕捉民间传承人的身体运动轨迹,运用机械式运动捕捉、声学捕捉、电磁式捕捉、光学捕捉技术等运动捕捉技术,用高清相机每秒60帧以上的连续拍摄民间音乐表演者的动作,并将图像序列加以保存,运用计算机对保存的图像进行处理与分析,识别跟踪器记录下来的标志点,并极端标志点的其间位置,进而得到其运动轨迹。运动捕捉技术运用于民间音乐的教学,可以清楚地保存、复制出传承人的表演动作,使得民间音乐传承与教学原汁原味。另一方面,该技术运用提高了教学传承的效率,降低成本,而且随着动作捕捉的发展,动画制作过程更为直观,效果更为生动。(4)动漫技术:可以说动漫技术作为网络和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动漫技术主要以平面二维、三维动画、动画特效等相关表现手法设计出艺术作品的背景故事情节,创造出赋有艺术特色的视觉与听觉艺术产品。利用动漫技术表现民间音乐,可以采取原貌式运用和创新式融合的方式对民间音乐进行动漫动漫配乐设计。原貌式动漫音乐设计指动漫配乐并未对剧种的节奏、曲调、音色、力度等要素进行改变,通过剧中动画人物的表演把戏曲音乐呈现在观众面前。创新式融合指用作曲技术、现代乐器对剧种动画人物的唱腔、乐器演奏进行创造性的融合,通过与剧情和人物的融合较好地体现戏曲音乐的独特性,从而给人以很大感染力。作为“朝阳产业技能”,动漫技术运用于民族地方音乐的传承与教学,有着广阔的前景,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教学搭建了更为广阔、快捷、优质的平台。
结 语
综上所述,民间音乐在塑造安徽文化风貌,树立安徽文化精神,展现安徽人文底蕴的历史长河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这些民间文化传统又一次焕发巨大的精神动力,鼓舞着安徽人文化自信,彰显文化自觉,推动着安徽人民的文化自强。由于高科技的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民间音乐的传承、保护、传播与教学,使得安徽民间音乐再一次走向文化自信的舞台中央,以更加优质的画面,更加立体的表演,更加清晰的唱腔,更加直观的体验融入教学、传播、交流与研究的过程之中,建造出丰富、便捷、有效的教学资源库,为更多学生了解、体验、感知,触摸民间音乐,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1} 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6月,第59页。
{2} 彭传山《黄梅戏艺术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现》,《黑龙江史志》2014年版。
{3} 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6月,第60页。
{4} 何苏六《科技與传播:策略及创新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9页。
{5} 瞿杰全《对“科学传播”概念的若干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
{6} 高明武《浅谈戏曲音像资料的挖掘拯救保护与利用》,《科技信息》2009年第15期
{7} 袁静芳《中国古老音乐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探索与创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8} [美]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阮秋琦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9} 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6月,第122页。
{10} 王明政《动画动态制作——动作捕捉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页。
张馨予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刘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