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勉:社会责任是动力
2018-11-22
教育故事
1983年,张庆勉在杭州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一直从事高中生物教学与研究,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高中生物有效教學的行动研究》等5项课题获省教科研成果奖。2001年担任温州市高中生物教研员以来,指导老师参加省优质课评比,有7人次获得第一名。
对生物教学的倾心投入
1983年任教生物学以后,张庆勉发现教材的不少内容可以用当地乡土材料进行补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不断从实践中获取课程资源。比如,1988年参加全县农业区划调查与编制过程中,从相关部门获取了林业、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土壤肥料、茶叶特产、人口与计划生育、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建设等资料。他主持编写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综合区考查报告时,在与各学科专家讨论分析中,又获取大量的科研材料。
1992年,张庆勉参加《泰顺县志》编写,负责“泰顺生态环境状况”与“泰顺生物资源”两章的编写任务,此后撰写的《泰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一文是对泰顺十年生物调查研究的总结,该文获浙江省论文一等奖。张庆勉1992年发表在《生物学通报》上的《充分利用乡土材料上好“绿色开花植物的分类”》,是国内领先进行乡土植物研究的论文。直到1998年,才陆续有其他相关研究文章刊登。1998年底,张庆勉被选调到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工作,开始担任高中生物教研员,兼研究性学习教研员,工作重心放在全市学科建设方面,历年全市高中生物会考(学考)平均分均高于全省平均分,是温州高中各学科成绩最好的。
生物教学的整体感悟
“生物课程与教学的真谛在于生命性,让学生把学习生物学变成学生解决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张庆勉总结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发生诸多变化:
一是教学目标的变化,从落实“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再到“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
二是教学内容的变化,在新课标教材中,不仅增加了不少现代生物技术的内容,比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与生态工程内容,而且也增加了不少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比如免疫与预防接种、人类遗传病与健康等;
三是教学实施的变化,从“教为中心”转化为“学为中心”,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整体化教学”“情境化教学”“活动化教学”“生活化教学”“深度化教学”“意义化教学”等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立德树人”成为学科教学重要任务;
四是教学评价的变化,从单一的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再到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评价。
学以致用与社会责任
多年来,张庆勉坚持学以致用,注重学科教育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的结合。他曾经任教的泰顺中学,是浙江省西南部的一所山区学校,学生对农村生产活动比较了解。他认为:在教学时适当结合学科教学活动,介绍当地农业生产技术,有助于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掌握生产技能,形成生命观念,提升科学思维,深入科学探究,承担社会责任。1990年前后,张庆勉结合生物学科相关知识,开始在教学中介绍当地西瓜栽培技术的创新内容。改革开放之初,当地种植西瓜不多,主要是产量不高,影响农民种植生产的积极性。针对当地西瓜产量偏低的情况,他引导学生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与农民生产过程,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进行分析,并介绍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方法及生物学原理。
此后,张庆勉在每一届的生物教学中,都会给学生介绍当地西瓜种植的这一段历史,并以此引导学生用所学生物知识进行分析。直到1998年12月,从浙江省泰顺中学调到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在此后相关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与教学研讨会上,他也时常会用此例讲解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的结合。张庆勉说:这与当前《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提出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即在生物学课程与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提升科学思维,进行科学探究,完成社会责任。
本刊点评
坚持学以致用,强调学科教育与现实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张庆勉在生物学科教育中践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这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不谋而合。承担社会责任,驱动教学与研究的思索脚步,是每一位教育人前行的力量。